前轮转向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43389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0 04: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即使在车辆与前方物体偏移接触的情况下也能使接触侧的前轮向适当方向转向的前轮转向控制装置。在对前左右轮(10FL、10FR)传递驱动力的车辆中,检测到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对前左右轮(10FL、10FR)中任一个施加制动力,从而一个前轮(10FL、10FR)被制动,对另一个前轮(10FL、10FR)作用驱动力而使其想要绕转向主销轴立即转向,伴随着该转向,由转向装置(34)连结的一个前轮(10FL、10FR)也向相同方向转向。这时,为了使接触侧的前轮(10FL、10FR)的车辆后方侧部分以朝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转向,适当设定施加制动力侧的前左右轮(10FL、10FR)。

Front wheel steering control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轮转向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前轮转向控制装置,特别是涉及车辆与前方的物体接触时使车辆的前左右轮转向的前轮转向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开发了各种自动避免车辆与前方物体接触的装置并逐渐得到普及,然而,并不能实现在所有的情况下均能够避免车辆与前方物体接触的状况。在这样的状况下,开发了在车辆与前方物体接触的情况下或接触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对车辆的车轮施加制动力的装置。作为这样的装置,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自动制动装置中,记载有指定车辆与物体的接触位置,与在车辆的后方区域与物体接触的情况相比,在车辆的前方区域与物体接触的情况下执行迟缓的制动。另外,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自动制动装置中,记载有在车辆与前方物体在车辆宽度方向偏离地接触即所谓的偏移接触的情况下,使对与物体接触的一侧相反一侧的至少一个车轮施加的制动力比对其它车轮施加的制动力大来抑制车辆的旋转。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2-50511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28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特别是在上述偏移接触的情况下,在与前方物体接触后,接触侧的前轮因负荷而向车辆后方侧大幅移动,根据情况可能会波及到车室。在这样的情况下,优选移动的前轮的车辆后方侧部分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但尚未开发出这样的装置。另外,与通常的转向同样地,即使转向装置工作而想要使前轮转向,但在接触的极短时间内使前轮转向,实质上也是困难的。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车辆与前方物体偏移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接触侧的前轮转向到适当方向的前轮转向控制装置。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方案1所记载的前轮转向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驱动力传递路径,其至少向前左右轮传递驱动力;制动力控制装置,其至少能够单独控制前左右轮的制动力;接触或接触不可避免检测机构,其检测车辆与上述前方物体的接触或接触不可避免;前轮转向控制机构,其在由上述接触或接触不可避免检测机构检测到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或接触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根据传递到上述前左右轮的驱动力的状态和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位置,利用上述制动力控制装置对上述前左右轮中的任一个施加制动力,由此使被传递驱动力的前轮转向。根据该结构,在至少向前左右轮传递驱动力的车辆中,在检测到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或接触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如果对前左右轮中的任一个的车轮施加制动力,则其一个前轮被制动。在该状况中,对另一个前轮不施加制动,与此相对应,与上述一个前轮相比,相当于作用大的驱动力。此时,驱动力作用的上述另一个前轮想要绕转向主销轴立即转向。在前轮转向车辆中,前左右轮通过转向装置连结,因此如果上述另一个前轮转向,则上述一个前轮也向相同方向转向。因此,驱动力作用的上述另一个前轮和施加了制动力的上述一个前轮在短时间内均向相同方向转向。此时,通过准确地选择设定施加制动力的任一方的前左右轮,能够在偏移接触中使接触侧的前轮的车辆后方侧部分以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适当地转向。方式2所记载的前轮转向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式1所记载的前轮转向控制装置的基础上,上述前轮转向控制机构在传递到上述前左右轮的驱动力为前进驱动且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位置为右侧的情况下,对前左轮施加制动力,在传递到上述前左右轮的驱动力为前进驱动且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位置为左侧的情况下,对前右轮施加制动力。根据该结构,在驱动力为前进驱动且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位置为右侧的情况下如果对前左轮施加制动力,则驱动力作用的前右轮绕存在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转向主销轴,其车辆后方侧部分以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转向。另外,在驱动力为前进驱动且接触位置为左侧的情况下,如果对前右轮施加制动力,则驱动力作用的前左轮绕存在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转向主销轴,其车辆后方侧部分以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转向。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够在偏移接触中使接触侧的前轮的车辆后方侧部分以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适当地转向。方式3所记载的前轮转向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式1或2所记载的前轮转向控制装置的基础上,上述前轮转向控制机构在传递到上述前左右轮的驱动力为后退驱动且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位置为右侧的情况下,对前右轮施加制动力,在传递到上述前左右轮的驱动力为后退驱动且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位置为左侧的情况下,对前左轮施加制动力。根据该结构,在驱动力为后退驱动且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位置为右侧的情况下,如果对前右轮施加制动力,则驱动力作用的前左轮绕存在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转向主销轴,其车辆后方侧部分以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转向,由转向装置连结的前右轮的车辆后方侧部分以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转向。另外,在驱动力为后退驱动且接触位置为左侧的情况下,如果对前左轮施加制动力,则驱动力作用的前右轮绕存在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转向主销轴,其车辆后方侧部分以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转向,由转向装置连结的前左轮的车辆后方侧部分以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转向。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够在偏移接触中使接触侧的前轮的车辆后方侧部分以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适当地转向。方式4所记载的前轮转向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式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前轮转向控制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驱动力也向后左右轮传递的情况下,上述前轮转向控制机构也对后左右轮这两者施加制动力。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全轮驱动车辆中使想要传递到后左右轮的驱动力集中到未施加制动力的前轮,由此能够迅速实现利用驱动力进行的前轮转向。方式5所记载的前轮转向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式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前轮转向控制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驱动力仅传递到前左右轮的情况下,上述前轮转向控制机构对与施加上述制动力的前左右轮相反一侧相当的后左右轮中的任一个施加制动力。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因对前轮中的一个施加制动力而产生的车辆旋转力,由此能够抑制控制中的车辆旋转。方式6所记载的前轮转向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方式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前轮转向控制装置的基础上,上述前轮转向控制机构在对上述前左右轮中的任一个施加制动力之前,在由上述接触或接触不可避免检测机构检测到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或接触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对四个轮全部施加制动力。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前轮转向控制以前使车辆的行驶速度尽可能小。专利技术效果如上所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检测到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或接触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通过对前左右轮中的任一个施加制动力,从而使前左右轮在短时间内向相同方向转向,因此通过适当地设定施加制动力的前左右轮,即使在偏移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接触侧的前轮适当地转向。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适用本专利技术的前轮转向控制装置的车辆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俯视图。图2是表示利用图1的制动控制单元进行的运算处理的流程图。图3是图2的运算处理中使用的控制表的说明图。图4是图1的车辆的前轮悬架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前轮悬架装置的主视图。图6是作用于驱动轮的驱动力与制动力的说明图。图7是图2的运算处理的作用的说明图。图8是图2的运算处理的作用的说明图。图9是车辆为前轮驱动车辆时利用制动控制单元作为前轮转向控制装置进行的运算处理的流程图。图10是图9的运算处理的作用的说明图。图11是图9的运算处理的作用的说明图。符号说明10F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前轮转向控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轮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驱动力传递路径,其至少将驱动力传递到前左右轮;制动力控制装置,其至少能够单独控制前左右轮的制动力;接触或接触不可避免检测机构,其检测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或接触不可避免;以及前轮转向控制机构,其在由所述接触或接触不可避免检测机构检测到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或接触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根据传递到所述前左右轮的驱动力的状态和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位置,利用所述制动力控制装置对所述前左右轮中的任一个施加制动力,由此使被传递驱动力的前轮转向。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8.25 JP 2016-1646101.一种前轮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驱动力传递路径,其至少将驱动力传递到前左右轮;制动力控制装置,其至少能够单独控制前左右轮的制动力;接触或接触不可避免检测机构,其检测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或接触不可避免;以及前轮转向控制机构,其在由所述接触或接触不可避免检测机构检测到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或接触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根据传递到所述前左右轮的驱动力的状态和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位置,利用所述制动力控制装置对所述前左右轮中的任一个施加制动力,由此使被传递驱动力的前轮转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轮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转向控制机构在传递到所述前左右轮的驱动力为前进驱动且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位置为右侧的情况下,对前左轮施加制动力,在传递到所述前左右轮的驱动力为前进驱动且车辆与前方物体的接触位置为左侧的情况下,对前右轮施加制动力。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仲武圣仁宇津木芳明松下伸二佐藤司石田斗志寺崎创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斯巴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