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协调康复训练装置的调节机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427038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0 0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上肢协调康复训练装置的调节机构,包括距离调节装置,角度调节装置和高度调节装置;距离调节装置固定安装于主基板;角度调节装置一端与主基板可转动连接,另一端转动连接有下基板;高度调节装置与下基板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上肢协调康复训练装置的调节机构,包括距离调节装置、角度调节装置和高度调节装置,能够使得该上肢协调康复训练装置能够适应不同患者体形大小、身材高矮、训练姿势舒适性要求上的差别,可通过距离调节装置、角度调节装置和高度调节装置来调整上肢康复训练设备,来满足用户对于训练姿势的要求,不同的调节既可以增加训练舒适度,也可置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提高了该设备的适应性。

Regulating mechanism of the coordin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device for the upper lim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上肢协调康复训练装置的调节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上肢协调康复训练设备
,尤其是一种上肢协调康复训练装置的调节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康复治疗成为一门促进患者和残疾人身心功能康复新的治疗学科,也是一门新的技术专利。它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尽可能恢复日常生产、学习、工作和劳动,以及社会生活的能力,带入社会,改善生活质量。由于疾病或外伤等病因导致上肢失去活动能力,上肢肌肉萎缩的患者,往往可借助外力被动进行康复训练,从而帮助患者恢复上肢力量。目前国内上肢康复训练设备在用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和康复时存在诸多缺点和不足,主要是在对上肢康复训练时,未针对每个需要康复的患者身材的区别作出调整,个体适应性差,康复训练过程不够舒适。不能根据不同患者进行设备的调整或调整不方便,所支持的运动模式单一;而且舒适性差,不能较好的实现人机协调统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肢协调康复训练装置的调节机构,能够调节承托上肢执行机构的距离、以及主基板的角度和下基板高度,以适应患者身材的区别,实现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上肢协调康复训练装置的调节机构,包括距离调节装置,角度调节装置和高度调节装置;所述的距离调节装置固定安装于主基板;所述的角度调节装置一端与主基板转动连接,另一端转动连接于下基板;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与下基板相连接;所述的主基板与下基板铰接。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距离调节装置包括电机、左丝杆轴、右丝杆轴,电机通过一传动轮带动左丝杆轴、右丝杆轴转动;所述的左丝杆轴、右丝杆轴上分别设置有左丝杆螺母、右丝杆螺母,且可带动左丝杆螺母、右丝杆螺母相向运动;所述的左丝杆螺母、右丝杆螺母分别与设置于直线导轨上的左滑块、右滑块相固定连接;所述的左滑块、右滑块分别可转动连接有支撑座。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距离调节装置的数量为两组,分别为第一距离调节装置和第二距离调节装置,其中第一距离调节装置上所设置的支撑座上固定连接有左执行机构、右执行机构,第二距离调节装置上所设置的支撑座与左执行机构、右执行机构通过直线导轨相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角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一电动推杆,所述的第一电动推杆一端铰接与主基板,另一端铰接于与下基板。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角度调节装置还包括弹性支撑杆气弹簧,所述的弹性支撑杆一端与主基板相铰接,另一端与下基板相铰接。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弹性支撑杆与第一电动推杆交叉设置。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的第二电动推杆上端与下基板固定连接,下端与承重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动推杆外部套有3节相互嵌套的方形中空导向柱,分别为第一方形中空导向柱、第二方形中空导向柱和第三方形中空导向柱,所述第一方形中空导向柱一端与下基板固连,所述第三方形中空导向柱一端与承重底板固连。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上肢协调康复训练装置的调节机构,包括了距离调节装置、角度调节装置和高度调节装置,能够使得该上肢协调康复训练装置能够适应不同患者在体形大小、身材高矮、训练姿势舒适性要求上的差别,可通过距离调节装置、角度调节装置和高度调节装置来调整上肢康复训练设备,来满足用户对于训练姿势的要求,不同的调节既可以增加训练舒适度,也可根据不同的设置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提高了该设备的适应性。附图说明图1是距离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第一、第二距离调节装置组合结构示意图;图3是高度调节装置和角度调节装置配合结构示意图;图4是第二电动推杆与下基板连接示意图;图5是第一电动推杆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左、右执行机构角度变化示意图;图7是左、右执行机构平行距离变化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如下:201-电机;202-左丝杆轴;203-右丝杆轴;204-左丝杆螺母;205-右丝杆螺母;206-左滑块;207-左右滑块;208-支撑座;209-传动轮;210-同步带;211-第一距离调节装置;212-第二距离调节装置;213-左执行机构;214-右执行机构;215-主基板;216-下基板;217-第一电动推杆;218-气弹簧;219-第二电动推杆;220-第一方形中空导向柱;221-第二方形中空导向柱;222-第三方形中空导向柱;223-承重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结合图1至图5,对本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上肢协调康复训练装置的调节机构,包括距离调节装置。距离调节装置包括电机201、左丝杆轴202、右丝杆轴203。电机201通过一传动轮209带动左丝杆轴202、右丝杆轴203转动。左丝杆轴202、右丝杆轴203分别设置有左丝杆螺母204、右丝杆螺母205,且可带动左丝杆螺母204、右丝杆螺母205相向运动,左丝杆螺母204、右丝杆螺母205分别与设置于直线导轨上的左滑块206、右滑块207相固定连接;左滑块206、右滑块207可在直线导轨上滑动,左滑块206、右滑块207上分别可转动连接有支撑座208。支撑座208固定连接有左执行机构213和右执行机构214。电机201通过一同步带210带动传动轮209转动。传动轮209与左丝杆轴202、右丝杆轴203通过键连接。左丝杆螺母204、右丝杆螺母205分别与直线导轨上所设置的两个滑块通过丝杆螺母座相固定。当电机201通过同步带210带动传动轮209,传动轮209带动左丝杆轴202、右丝杆轴203转动,左丝杆轴202、右丝杆轴203分别使得其上设置的左丝杆螺母204、右丝杆螺母205相向运动。左丝杆螺母204、右丝杆螺母205的相向运动,带动与之固定的左滑块206、右滑块207的相向运动,进而带动左执行机构213和右执行机构214的相向运动。所提及的左丝杆螺母204、右丝杆螺母205相向运动,是指左丝杆螺母204、右丝杆螺母205同时运动,且运动的方向相反,即同时向传动轮209的方向运动或者向背离传动轮209的方向运动,使得左丝杆螺母204、右丝杆螺母205的距离减少或增大。距离调节装置的数量为两组,分别为第一距离调节装置211和第二距离调节212装置,其中第一距离调节装置211上所设置的支撑座208上固定连接有左执行机构213、右执行机构214,第二距离调节装置212上所设置的支撑座208与左执行机构213、右执行机构214通过直线导轨相连接。当第一调节装置211与第二距离调节装置212的调节速度一致时,可实现对左执行机构213和右执行机构214在平行时距离的调节;当第一调节装置211与第二距离调节装置212的调节速度不一致时,可实现对左执行机构213和右执行机构214夹角的调节,来适应对上肢康复训练时的上肢夹角的需要。当第一调节装置211与第二距离调节212装置的调节速度不一致时,第二距离调节装置212可沿着与支撑座208相固定连接的直线导轨滑动,实现第一距离调节装置211和第二距离调节装置212夹角的调节。上肢协调康复训练装置的调节机构还包括角度调节装置。角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一电动推杆217,第一电动推杆217一端与主基板215相铰接,另一端与下基板216相铰接;主基板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上肢协调康复训练装置的调节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上肢协调康复训练装置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距离调节装置,角度调节装置和高度调节装置;所述的距离调节装置固定安装于主基板;所述的角度调节装置一端与主基板转动连接,另一端转动连接于下基板;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与下基板相连接;所述的主基板与下基板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上肢协调康复训练装置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距离调节装置,角度调节装置和高度调节装置;所述的距离调节装置固定安装于主基板;所述的角度调节装置一端与主基板转动连接,另一端转动连接于下基板;所述的高度调节装置与下基板相连接;所述的主基板与下基板铰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肢协调康复训练装置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距离调节装置包括电机、左丝杆轴、右丝杆轴,电机通过一传动轮带动左丝杆轴、右丝杆轴转动;所述的左丝杆轴、右丝杆轴上分别设置有左丝杆螺母、右丝杆螺母,且可带动左丝杆螺母、右丝杆螺母相向运动;所述的左丝杆螺母、右丝杆螺母分别与设置于直线导轨上的左滑块、右滑块相固定连接;所述的左滑块、右滑块分别可转动连接有支撑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肢协调康复训练装置的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距离调节装置的数量为两组,分别为第一距离调节装置和第二距离调节装置,其中第一距离调节装置上所设置的支撑座上固定连接有左执行机构、右执行机构,第二距离调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晗徐东张明明李益斌李晓龙谢胜泉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