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背门及其支撑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8337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4 01: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后背门及其支撑板,支撑板包括:包括:板体和多个外板固定部,所述外板固定部包括: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和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所述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和所述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分别在所述板体的横向延伸方向间隔开分布,且所述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与所述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整体在竖向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分布。通过设置多个外板固定部,支撑板能够与外板的不同位置和区域进行固定,这样可以无需布置过多的支撑板,从而可以降低后背门的整体重量,以及可以简化后背门焊接固定的过程,可以提高后背门的制造效率。

Back door and support plate of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vehicle back door and the support plate, the support plate comprises: a plate body and a plurality of external fixation part, the outer plate fixing part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first outer plate fixing part and a plurality of second board fixed parts, the first part and the fixed plate the plurality of second board fixed part in the interval extension direction of transverse stop of the plate body distribution, and the plurality of first outer plate fixing part and the plurality of the second plate is fixed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on the whole spaced. By setting a plurality of outer plate fixing part, the support plate can be fixed with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areas outside the plate, so without too much arrangement of the support plate, thereby reducing the overall weight of the back door, the back door can be simplified and fixed welding process, manufacturing efficiency can be improved after the back do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后背门及其支撑板
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后背门的支撑板,以及具有该支撑板的车辆后背门。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掀背式后背门的钣金结构中的内板和外板之间需要至少3处支撑结构对外板进行支撑。因此许多加强板零件需要增加新的支撑结构,在没有加强板的位置增加外板支撑板,这样需要增加新的钣金零件或增加钣金零件的工序,增加焊接工序和焊点数量,导致后背门钣金系统的总成重量的增加,以及生产成本的增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车辆后背门的支撑板,该支撑板可以有效支撑和固定外板,从而可以减少支撑板的布置数量。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后背门。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后背门的支撑板,包括:板体和多个外板固定部,所述外板固定部包括: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和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所述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和所述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分别在所述板体的横向延伸方向间隔开分布,且所述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与所述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整体在竖向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分布。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后背门的支撑板,通过设置多个外板固定部,支撑板能够与外板的不同位置和区域进行固定,这样可以无需布置过多的支撑板,从而可以降低后背门的整体重量,以及可以简化后背门焊接固定的过程,可以提高后背门的制造效率。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在所述板体的横向延伸方向上,每个所述第一外板固定部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外板固定部之间。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板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外板固定部之间。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板体、所述第一外板固定部、所述第二外板固定部以及所述板体和所述连接板之间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减重孔。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减重孔形成在所述第二外板固定部上且位于所述减重孔两侧的所述第二外板固定部的端面适于分别与外板固定。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减重孔为多个且分布在所述板体延伸向所述第二外板固定部的区域上,以及分布在所述板体与所述连接板之间。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板还包括:内板固定部,所述内板固定部与所述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所述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整体在所述板体的竖向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分布。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多个外板固定部分别设置有用于涂胶的点胶槽。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后背门,包括:外板;内板,所述内板与所述外板相对且位于所述外板的内侧;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之间且通过所述多个外板固定部与所述外板固定。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后背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图4是图1中C-C方向的剖视图。附图标记:支撑板10;板体1;第一外板固定部2a;第二外板固定部2b;内板固定部3;减重孔4;外板胶层5;连接板6;内板20;外板3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后背门的支撑板10。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后背门的支撑板10包括:板体1和多个外板固定部,板体1上可以设置有内板固定部3,内板固定部3可以构造为板体1的焊接边,该焊接边可以同时与内板20和外板30窗框焊接固定,这样可以形成三层焊点,从而可以保证内板20、外板30和支撑板10之间的焊接可靠性。多个外板固定部分别在板体1的横向延伸方向和竖向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分布。横向延伸方向即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竖向延伸方向即图1所示的板体1在上下方向的延伸方向。通过设置多个外板固定部,支撑板10能够与外板30的不同位置和区域进行固定,这样可以无需布置过多的支撑板10,从而可以降低后背门的整体重量,以及可以简化后背门焊接固定的过程,可以提高后背门的制造效率。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外板固定部包括: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和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和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分别在板体1的横向延伸方向间隔开分布,而且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与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整体在竖向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分布。其中,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整体排成一排,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整体排成另一排。例如,如图1所示,排成一排的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位于排成另一排的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的上方,这样可以使得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和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分别与外板30的不同高度的位置进行固定,从而可以调高支撑板10和外板30之间的固定可靠性,而且可以减少所需布置的支撑板10的数量。可选地,在板体1的横向延伸方向上,每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之间。如图1所示,第一外板固定部2a可以为两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可以为三个,两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分别位于三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之间,这样可以使得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和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分别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提高与外板30的固定可靠性。其中,内板固定部3与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整体在板体1的竖向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分布。例如,内板固定部3位于排成一排的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排成另一排的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的上方,这样内板固定部3与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在板体1上分布合理,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也可以有效地与外板30进行固定,从而可以保证外板30和支撑板10之间的固定可靠性,进而可以减少支撑板10所需的数量。如图1所示,支撑板10还可以包括:连接板6,连接板6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之间。连接板6可以提高相邻的两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从而可以提高支撑板10的结构可靠性。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板体1、第一外板固定部2a、第二外板固定部2b以及板体1和连接板6之间的区域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减重孔4。也就是说,上述三个部件以及一个区域中任意一个均可以设置有减重孔4。减重孔4可以有效降低支撑板10的重量,从而可以使得后背门符合车辆的轻量化设计要求。减重孔4可以为多个,多个减重孔4的布置形式有多种。例如,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减重孔4形成在第二外板固定部2b上,而且位于减重孔4两侧的第二外板固定部2b的端面适于分别与外板30固定。这样减重孔4可以有效降低第二外板固定部2b的重量,而且由于每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就有两个与外板30固定的端面,从而可以保证外板30和第二外板固定部2b之间的固定可靠性。端面可以采用点固定、线固定或面固定的形式。又如,如图1所示,减重孔4为多个且分布在板体1延伸向第二外板固定部2b的区域上。也就是说,减重孔4可以分布在板体1上,而且通过将减重孔4设置在靠近第二外板固定部2b的位置,可以使得减重孔4位置设计合理,可以使得后背门重量分布均匀,结构可靠。进一步地,连接板6与板体1之间限定出减重孔4。通过设置减重孔4,可以进一步地有效降低支撑板10的重量。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后背门及其支撑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后背门的支撑板(10),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1)和多个外板固定部,所述外板固定部包括: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和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所述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和所述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分别在所述板体(1)的横向延伸方向间隔开分布,且所述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与所述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整体在竖向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后背门的支撑板(10),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1)和多个外板固定部,所述外板固定部包括: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和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所述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和所述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分别在所述板体(1)的横向延伸方向间隔开分布,且所述多个第一外板固定部(2a)与所述多个第二外板固定部(2b)整体在竖向延伸方向上间隔开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的支撑板(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体(1)的横向延伸方向上,每个所述第一外板固定部(2a)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外板固定部(2b)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的支撑板(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板(6),所述连接板(6)连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外板固定部(2b)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的支撑板(10),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所述第一外板固定部(2a)、所述第二外板固定部(2b)以及所述板体(1)和所述连接板(6)之间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减重孔(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的支撑板(10),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峰周长雨
申请(专利权)人: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