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门内板、背门总成及车辆,背门内板包括:内板本体和加强件,内板本体的中部设有预留孔;加强件与内板本体相连,并覆盖预留孔的部分空间,使内板本体和加强件相配合围设出背门窗框区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背门内板,将背门内板拆分成内板本体和加强件,由内板本体和加强件相配合共同围设出背门窗框区域,从而将窗框区域冲压成型困难的问题平摊到多个零件上面,既降低了内板本体的冲压成型难度,也没有增加其他零件的冲压成型难度,进而大大降低了背门内板的冲压成型难度,降低了冲压分析时间及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门内板、背门总成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背门内板、一种包含上述背门内板的背门总成及包含上述背门总成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的背门内板大都为整体内板,整体内板冲压成型性能较差,尤其是背门内板的窗框区域,冲压成型最为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门内板。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背门内板的背门总成。本技术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背门总成的车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背门内板,包括:内板本体,所述内板本体的中部设有预留孔;和加强件,与所述内板本体相连,并覆盖所述预留孔的部分空间,使所述内板本体和所述加强件相配合围设出背门窗框区域。本技术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背门内板,将背门内板拆分成内板本体和加强件,由内板本体和加强件相配合共同围设出背门窗框区域,从而将窗框区域冲压成型困难的问题平摊到多个零件上面,既降低了内板本体的冲压成型难度,也没有增加其他零件的冲压成型难度,进而大大降低了背门内板的冲压成型难度,降低了冲压分析时间及成本。具体生产过程中,可以先采用冲压成型方式分别制备出内板本体和加强件,再采用焊接或其他方式将内板本体和加强件组装成背门内板整体,因而加强件既参与了背门窗框区域的形成,又对内板本体起到了加强作用,保证了背门内板的整体强度。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背门内板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强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件沿所述预留孔的周向分布。加强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强件沿预留孔的周向分布,即:对背门内板进行更细致的拆分,这样既有利于进一步简化内板本体的结构,从而进一步降低内板本体的冲压成型难度,又有利于简化每个加强件的结构,从而降低单个加强件的冲压成型难度,并提高冲压成型时材料的利用率。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强件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加强件分别为左加强件、右加强件和下加强件,所述左加强件、所述下加强件和所述右加强件依次相连形成U形结构。加强件的数量为三个,则背门内板整体被拆分为四个零件,数量较为合适,既有效降低了背门内板的冲压成型难度及冲压分析时间和成本,又兼顾了背门内板的组装成本,避免了零件数量过多导致背门内板后期组装成本偏高的问题,同时还保证了组装而成的背门内板的结构精度和强度,避免了因零件数量过多导致背门内板的结构精度或强度受到太大影响;进一步地,左加强件、下加强件和右加强件依次相连形成U形结构,则左加强件和右加强件分别位于下加强件的左右两侧,并分别与下加强件的左右两端相连,这样,左加强件、下加强件和右加强件围设出窗框区域的U形部分,而内板本体上的预留孔未被覆盖的部分则与加强件围设出的U形部分相接,共同围设出背门的窗框区域,结构简单,构思巧妙;且相较于将上述三个加强件合为一个或两个加强件的技术方案而言,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相较于将上述三个加强件拆分为四个或更多个加强件的技术方案而言,降低了后期的组装成本,并提高了背门内板的结构精度和强度。当然,也可以对上述三个加强件进行上述组合或拆分,由于同样能够解决背门内板冲压成型困难的问题,因而也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左加强件的下部向右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所述右加强件的下部向左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下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依次相连,并覆盖所述预留孔的底部空间,以限定出所述背门窗框区域的下边沿。由于背门在使用过程中拐角区域是最薄弱的部分,易发生变形引起背门合不上等问题,因此,使左加强件的下部向右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右加强件的下部向左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使得左加强件和右加强件的下部分都形成了拐角结构,能够有效提高背门内板下部分的刚度,降低背门内板下部发生变形的概率,提高背门内板的使用可靠性,延长背门内板的使用寿命;相应地,下加强件的长度适当缩短,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相连,覆盖预留孔的底部空间,进而限定出窗框区域的下边沿。当然,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将下加强件相应延长,同样能够解决背门内板冲压成型困难的问题,因而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开设有尾灯安装孔。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上开设有尾灯安装孔,便于售前车辆尾灯的安装及售后尾灯的维修和更换。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左加强件的上端延伸至所述预留孔的上端并向右弯曲延伸形成第一折弯部;所述右加强件的上端延伸至所述预留孔的上端并向左弯曲延伸形成第二折弯部。左加强件的上端延伸至预留孔的上端并向右弯曲延伸形成第一折弯部,右加强件的上端延伸至预留孔的上端并向左弯曲延伸形成第二折弯部,则左加强件和右加强件的顶部也形成了拐角结构,因而能够有效提高背门内板上部分的刚度,降低背门内板上部分发生变形的概率,进一步提高背门内板的使用可靠性,进一步延长背门内板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并未接触,优选分别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长度(沿左右方向)大致相等,则内板本体限定出窗框区域上边沿的中部,且长度(沿左右方向)与下加强件的长度(沿左右方向)大致相等,以尽可能提高左加强件和右加强件冲压成型时的材料利用率。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左加强件和所述右加强件对称分布在所述下加强件的两侧。左加强件和右加强件对称分布在下加强件的两侧,即:左加强件和右加强件的结构相同,左右镜面对称,这样使得背门内板的整体结构也是左右对称,保证了背门内板受力均衡,进而有效保证了背门内板的结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且便于背门内板的加工成型。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左加强件和所述右加强件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用于与所述内板本体和/或工装夹具相配合。在左加强件和右加强件上设置定位孔(比如第一延伸部的右边缘和第二延伸部的左边缘均开设有定位孔),便于左加强件和右加强件与内板本体之间的准确定位,然后进行焊接或其他工序,以将左加强件和右加强件准确地固定到内板本体上,进而保证背门内板的结构精度。当然,下加强件上也可以设置相应的定位孔。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下加强件上设有减重孔。下加强件上设有减重孔,能够减轻下加强件的重量,进而减轻背门内板的整体重量,有利于背门内板的轻质化。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内板本体的底部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边沿限定出所述预留孔的下边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用于安装门锁的安装部。内板本体的底部设有安装板,安装板的上边沿限定出预留孔的下边沿,即:内板本体的内部结构并没有被完全拆掉,至少在底部还预留了一块安装板,这样既提高了内板本体冲压成型时的材料利用率,又提高了内板本体本身的强度;此外,将门锁直接安装在与内板本体一体成型的安装板上,相较于将门锁安装在单独成型的安装板上(即把安装板拆下单独成型后再组装上去)的技术方案而言,提高了背门内板的结构精度,进而降低了门锁的安装难度。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强件上设有多个安装孔或多种安装孔。加强件上设有多个或多种安装孔(比如上述尾灯安装孔),能够满足背门内板与背门外板及其他结构之间的装配需求。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强件与所述内板本体采用焊接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门内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板本体,所述内板本体的中部设有预留孔;和加强件,与所述内板本体相连,并覆盖所述预留孔的部分空间,使所述内板本体和所述加强件相配合围设出背门窗框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门内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板本体,所述内板本体的中部设有预留孔;和加强件,与所述内板本体相连,并覆盖所述预留孔的部分空间,使所述内板本体和所述加强件相配合围设出背门窗框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件沿所述预留孔的周向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加强件分别为左加强件、右加强件和下加强件,所述左加强件、所述下加强件和所述右加强件依次相连形成U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加强件的下部向右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所述右加强件的下部向左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下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依次相连,并覆盖所述预留孔的底部空间,以限定出所述背门窗框区域的下边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开设有尾灯安装孔。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加强件的上端延伸至所述预留孔的上端并向右弯曲延伸形成第一折弯部;所述右加强件的上端延伸至所述预留孔的上端并向左弯曲延伸形成第二折弯部。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东辉,李文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