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动力电池组及电动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72349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1 0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动力电池组及电动汽车,该组件包括:隔热涂层和导热金属片;所述导热金属片包括涂覆部分及散热部分,所述涂覆部分尺寸与电池的侧面尺寸一致,散热部分适于置于电池底部;所述隔热涂层涂覆在涂覆部分背离电池的一面上;所述电池的侧面是指在电池组中,朝向其他电池的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中,导热金属片从在电池的侧面和底面覆盖电池,能够有效的吸收电池的热量。由于隔热涂层的设置,能够使得导热金属片不会过多向其他电池扩散,而是会通过散热部分向地面扩散,从而降低安全风险。

Battery insulation protection module, power battery group and electric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attery insulation protective component, power battery and electric vehicle, the assembly comprises a heat insulation coating and heat conducting metal sheet; the conductive metal sheet comprises a coating part and radiating part, uniform size and the size of the battery side portion of the coating, heat dissipating portion adapted to be arranged in the battery bottom; the thermal insulation coating coated on the part away from the battery; the battery side refers to the battery, the battery toward the other side. The thermal protection sheet of the battery provided by the embodiment of the utility model covers the battery from the side surface and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battery, and effectively absorbs the heat of the battery. Due to the setting of thermal insulation coating, the conductive metal sheet will not diffuse to other batteries, but will diffuse to the ground through the heat dissipation part, thereby reducing the safety ris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动力电池组及电动汽车
本技术属于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动力电池组及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动力电池系统是由众多电池成组而成,在过量充电、内部短路等失效状态下,电池的温度会升高并发生热失控。由于众多电池是紧邻排列组成,热量极易扩散,从而引起其它电池发生热失控,这样的连锁反应将极大的增大电池系统的失效风险。现行的解决方案是主要是在系统中布置温度探头,通过电池管理系统(BMS)进行监测,是一种主动安全防护措施。但是由于温度探头难以监控每个电池的温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失效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动力电池组及电动汽车,解决了降低动力电池系统中电池之间的热量扩散的技术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包括:隔热涂层和导热金属片;所述导热金属片包括涂覆部分及散热部分,所述涂覆部分尺寸与电池的侧面尺寸一致,散热部分适于置于电池底部;所述隔热涂层涂覆在涂覆部分背离电池的一面上;所述电池的侧面是指在电池组中,朝向其他电池的面。可选的,所述隔热涂层中包含受热发泡材料;所述受热发泡材料始于在大于等于100℃的环境中发泡,形成隔热层。可选的,所述受热发泡材料为复合材料,其中包括磷酸二氢铵、尿素及聚甲醛。可选的,所述导热金属片为铜片。可选的,还包括: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与所述导热金属片相连,用于将导热金属片中的热量导出到电池组之外。可选的,所述隔热涂层单层厚度0.3~0.6mm,所述铜片厚度0.08-0.12mm。可选的,还包括:涂覆在涂覆部分朝向电池的一面上的导热涂层。可选的,还包括:涂覆在散热部分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导热涂层。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组,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以及多个电池;相邻两个电池之间设置有所述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组。(三)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动力电池组及电动汽车,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中,导热金属片从在电池的侧面和底面覆盖电池,能够有效的吸收电池的热量。由于隔热涂层的设置,能够使得导热金属片不会过多向其他电池扩散,而是会通过散热部分向地面扩散,从而降低安全风险。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个方面,参见图1和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的结构,包括:导热金属片11和隔热涂层12;导热金属片11包括涂覆部分111及散热部分112,其中涂覆部分111尺寸与电池20的侧面尺寸一致,散热部分112适于置于电池底部;隔热涂层12涂覆在涂覆部分的两个表面;这里的电池20的侧面是指在电池组中,朝向其他电池20的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中,导热金属片11从在电池的侧面和底面覆盖电池,能够有效的吸收电池的热量。由于隔热涂层12的设置,能够使得导热金属片11不会过多向其他电池扩散,而是会通过散热部分向地面扩散,从而降低安全风险。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热涂层中包含受热发泡材料;所述受热发泡材料始于在大于等于100℃的环境中发泡,形成隔热层。在隔热设计中,隔热材料过薄,会导致隔热效果差,而过厚则比较占用空间。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隔热涂层设置为受热发泡材料,能够有效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具体的,上述所述的受热发泡材料可以为复合材料,其中包括磷酸二氢铵、尿素及聚甲醛。当然在具体实施时,这里的受热发泡材料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制作。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导热金属片可以为铜片,由于铜片具有较好的光洁度,有利于隔热涂层的附着。当然作为可替代的方式,也可以为其他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片,比如铝等。在具体实施时,隔热涂层单层厚度0.3~0.6mm,所述铜片厚度0.08-0.12mm。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组件还可以包括:冷却系统(未在图中示出);所述冷却系统与所述导热金属片的散热部分相连,用于将导热金属片中的热量导出到电池组之外。这样能够更为有效的热量导出,进一步减少电池间的热量扩散。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上述的组件还可以包括导热涂层13。该导热涂层可以包括涂覆在涂覆部分朝向电池的一面的部分、涂覆在散热部分朝向电池的表面上的部分、涂覆在散热部分背离电池的表面上的部分。其中,涂覆部分朝向电池的一面的部分以及涂覆在散热部分朝向电池的表面上的部分能够更为有效的将电池上的热量传导至导热金属片11,更利于电池表面的热量发散,减少电池表面的热量累积,降低电池起火的风险。而涂覆在散热部分背离电池的表面上的部分能够更好的将金属片上的热量导出到电池组之外。不难理解的是,上述的任意位置的导热部分可以单独存在,都能够更好的促进热量的导出。并且导热部分也可以均不存在,相应的技术方案仍能够解决本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相应的技术方案也应该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组,参见图2,该电池组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1以及多个电池2;相邻两个电池2之间设置有所述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1。在具体实施时,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1可以通过耐热双面胶与电池2的外表面相连。这样能够使得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1更为紧密的铁盒到电池上,更好的对电池进行散热。再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动力电池组。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动力电池组及电动汽车,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中,导热金属片从在电池的侧面和底面覆盖电池,能够有效的吸收电池的热量。由于隔热涂层的设置,能够使得导热金属片不会过多向其他电池扩散,而是会通过散热部分向地面扩散,从而降低安全风险。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动力电池组及电动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热涂层和导热金属片;所述导热金属片包括涂覆部分及散热部分,所述涂覆部分尺寸与电池的侧面尺寸一致,散热部分适于置于电池底部;所述隔热涂层涂覆在涂覆部分背离电池的一面上;所述电池的侧面是指在电池组中,朝向其他电池的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热涂层和导热金属片;所述导热金属片包括涂覆部分及散热部分,所述涂覆部分尺寸与电池的侧面尺寸一致,散热部分适于置于电池底部;所述隔热涂层涂覆在涂覆部分背离电池的一面上;所述电池的侧面是指在电池组中,朝向其他电池的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金属片为铜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间隔热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与所述导热金属片的散热部分相连,用于将导热金属片中的热量导出到电池组之外。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间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韩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国轩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