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驾驶区护围门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8771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7 2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驾驶区护围门连接结构,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后围和侧围,后围包括后围框架和设于后围框架上的后围隔离板,后围框架的下部设有电柜箱,后围框架包括设于后围隔离板两侧的后围外立柱和后围内立柱,侧围包括侧围框架和设于侧围框架上的侧围隔离板,侧围框架包括设于侧围隔离板两侧的侧围外立柱和侧围内立柱,后围内立柱和侧围内立柱铰接,且后围内立柱和侧围内立柱之间设有能够限定侧围相对于后围的转角的限位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驾驶区护围门连接结构,护围门通过侧围与后围连接安装,且侧围能绕后围转动,可根据车辆驾驶区的不同大小而适当调节,安装灵活,适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驾驶区护围门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车辆配件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驾驶区护围门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客车驾驶员区域通常是开放状态或半封闭状态,驾驶员未与乘客隔离开。在车上乘客较多时,有些乘客可能会因为车厢内拥挤而被主动或被动地进入驾驶员区域,例如由于车辆晃动,或者被其它乘客挤入,从而影响并妨碍驾驶员的正常驾驶,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目前,也有一些公交车或大巴,其驾驶区域与乘客区之间加装了围栏,但围栏结构较为简单,仅由几根杆件构成,且其高度一般都在1m以下,在乘客拥挤的状况下,还是会对驾驶员正常工作产生干扰,甚至会发生乘客与驾驶员的肢体接触,危及驾驶员的人身安全,还有可能发生绑架驾驶员恶性事件,给所述车辆的正常运行和乘客的安全造成难以预料的严重影响。针对上述问题,现有专利号为CN201010623761.4的专利技术专利,该专利公告日为2011年6月15日,专利名称为:公路公共交通车辆驾驶员围栏。该申请案包括可供驾驶员出入的透明围栏门组件和用来分隔驾驶员座舱与乘客舱的隔离栏,且隔离栏由直置框栏和斜置框栏斜通过中空铝合金转角型材相嵌装连接而成。该申请案有效隔离了驾驶区和乘客区,保证了驾驶环境的安全性,但该围栏在实际安装时,由于各种车辆的驾驶区大小不一,而隔离栏的直置框栏和斜置框栏的角度固定,这就限定了该围栏所隔离出的驾驶空间的大小,而无法根据车辆驾驶区的不同大小而适当调节,适用性不强,安装不灵活。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驾驶员围栏存在的适用性差和安装不灵活的不足,提供一种驾驶区护围门连接结构。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护围门通过侧围与后围连接安装,且侧围能绕后围转动,可根据车辆驾驶区的不同大小而适当调节,安装灵活,适用性强。2.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一种驾驶区护围门连接结构,包括设于驾驶座后部的后围和一侧与后围转动连接且另一侧与护围门转动连接的侧围,所述的后围、侧围以及护围门共同围成一封闭的驾驶区域,所述的后围包括后围框架和设于后围框架上的后围隔离板,所述的后围框架的下部设有电柜箱,所述的后围框架包括设于后围隔离板两侧的后围外立柱和后围内立柱,所述的侧围包括侧围框架和设于侧围框架上的侧围隔离板,所述的侧围框架包括设于侧围隔离板两侧的侧围外立柱和侧围内立柱,所述的后围内立柱和侧围内立柱铰接,且后围内立柱和侧围内立柱之间设有能够限定侧围相对于后围的转角的限位部。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后围内立柱的与侧围内立柱的铰接处为内凹圆弧面,所述的侧围内立柱的与后围内立柱的连接处为与外凸圆弧面,所述的后围内立柱的内凹圆弧面的中间设有一突出部,所述的侧围内立柱的外凸圆弧面的中部设有一容置上述的突出部且尺寸略大于突出部的缺口。更进一步地,所述的侧围相对于后围的夹角为95°~115°。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后围内立柱采用转角型材。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后围隔离板包括设于后围框架上部的后围玻璃板和设于后围框架下部的后围下封板。更进一步地,所述的侧围隔离板包括设于侧围框架上部的侧围玻璃板和设于侧围框架下部的侧围下封板。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后围玻璃板和侧围玻璃板均采用双层钢化夹胶玻璃。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后围的外侧的中部设有扶手。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柜箱设于后围的内侧。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后围的后围玻璃板的内侧还设有多媒体箱以放置电视屏幕。3.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一种驾驶区护围门连接结构,护围门通过侧围与后围连接安装,且侧围能绕后围转动,可根据车辆驾驶区的不同大小而适当调节,安装灵活,适用性强。(2)本技术的一种驾驶区护围门连接结构,其后围玻璃板和侧围玻璃板均采用双层钢化夹胶玻璃,安全性强,具有耐震和防爆的性能。(3)本技术的一种驾驶区护围门连接结构,其后围的外侧的中部设有扶手,便于乘客抓取从而获得扶持,结构简单实用。(4)本技术的一种驾驶区护围门连接结构,其后围的下部设有电柜箱,便于安置设备,且电柜箱设于后围的内侧,不影响美观。(5)本技术的一种驾驶区护围门连接结构,其后围玻璃板的内侧还设有多媒体箱以放置电视屏幕,供乘客观看,丰富了使用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侧围和后围的内侧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围和后围的外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驾驶区护围门连接结构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后围内立柱与侧围内立柱的连接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的后围玻璃板与后围框架的安装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后围;10、封头;11、后围框架;111、后围外立柱;112、后围内立柱;1121、突出部;113、后围横杆;114、直角紧固件;115、护杆;12、后围玻璃板;121、双层钢化夹胶玻璃;122、防震垫;123、玻璃边框;124、装饰条;125、泡棉;126、螺栓;13、后围下封板;14、扶手;15、电柜箱;16、多媒体箱;2、侧围;20、铰链;21、侧围框架;211、侧围外立柱;212、侧围内立柱;2121、抵触部;213、侧围横杆;22、侧围玻璃板;23、侧围下封板;30、连接固定杆。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实施例结合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的一种驾驶区护围门连接结构,包括设于驾驶座后部的后围1和一侧与后围1转动连接且另一侧与护围门转动连接的侧围2,后围1、侧围2以及护围门共同围成一封闭的驾驶区域。接续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后围1包括后围框架11和设于后围框架11上的后围隔离板,具体地,后围框架11包括设于后围隔离板两侧的后围外立柱111和后围内立柱112,后围内立柱112采用转角型材,后围外立柱111和后围内立柱112之间固设有若干后围横杆113,后围横杆113和后围立柱之间采用铝制直角紧固件114固定,从而形成结构稳定的后围框架11;后围隔离板包括设于后围框架11上部的后围玻璃板12和设于后围框架11下部的后围下封板13,具体地,如图5所示,后围玻璃板12采用双层钢化夹胶玻璃121,安全性强,具有耐震和防爆的性能,双层钢化夹胶玻璃121的两侧分别设有玻璃边框123,较优的,玻璃边框123和双层钢化夹胶玻璃121之间设有防震垫122,两侧的玻璃边框123通过螺栓126固定在后围外立柱111和后围内立柱112上,并且玻璃边框123与后围外立柱111之间还设有泡棉125,泡棉125的具体设置位置如图5中所示,为了掩饰玻璃边框123与后围立柱之间连接的螺栓,玻璃边框123上还设有装饰条124,美观大方。该后围框架11的下部设有电柜箱15,便于安置设备,优选的,电柜箱15设于后围1的内侧,不影响美观。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后围1的后围玻璃板12的内侧还设有多媒体箱16以放置电视屏幕,供后围玻璃板12后方的乘客观看,丰富了使用功能。此外,后围1的外侧的中部设有扶手14,便于乘客抓取从而获得扶持,结构简单实用。本实施例的侧围2包括侧围框架21和设于侧围框架21上的侧围隔离板,侧围框架21包括设于侧围隔离板两侧的侧围外立柱211和侧围内立柱212,侧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驾驶区护围门连接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驾驶区护围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驾驶座后部的后围(1)和一侧与后围(1)转动连接且另一侧与护围门转动连接的侧围(2),所述的后围(1)、侧围(2)以及护围门共同围成一封闭的驾驶区域,所述的后围(1)包括后围框架(11)和设于后围框架(11)上的后围隔离板,所述的后围框架(11)的下部设有电柜箱(15),所述的后围框架(11)包括设于后围隔离板两侧的后围外立柱(111)和后围内立柱(112),所述的侧围(2)包括侧围框架(21)和设于侧围框架(21)上的侧围隔离板,所述的侧围框架(21)包括设于侧围隔离板两侧的侧围外立柱(211)和侧围内立柱(212),所述的后围内立柱(112)和侧围内立柱(212)铰接,且后围内立柱(112)和侧围内立柱(212)之间设有能够限定侧围(2)相对于后围(1)的转角的限位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驾驶区护围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驾驶座后部的后围(1)和一侧与后围(1)转动连接且另一侧与护围门转动连接的侧围(2),所述的后围(1)、侧围(2)以及护围门共同围成一封闭的驾驶区域,所述的后围(1)包括后围框架(11)和设于后围框架(11)上的后围隔离板,所述的后围框架(11)的下部设有电柜箱(15),所述的后围框架(11)包括设于后围隔离板两侧的后围外立柱(111)和后围内立柱(112),所述的侧围(2)包括侧围框架(21)和设于侧围框架(21)上的侧围隔离板,所述的侧围框架(21)包括设于侧围隔离板两侧的侧围外立柱(211)和侧围内立柱(212),所述的后围内立柱(112)和侧围内立柱(212)铰接,且后围内立柱(112)和侧围内立柱(212)之间设有能够限定侧围(2)相对于后围(1)的转角的限位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驾驶区护围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围内立柱(112)的与侧围内立柱(212)的铰接处为内凹圆弧面,所述的侧围内立柱(212)的与后围内立柱(112)的连接处为与外凸圆弧面,所述的后围内立柱(112)的内凹圆弧面的中间设有一突出部(1121),所述的侧围内立柱(212)的外凸圆弧面的中部设有一容置上述的突出部(1121)且尺寸略大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彬姚振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英马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