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72398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8 15:38
一种前围结构包括:车颈板,其支撑挡风玻璃的底端部;前围上板,当在车辆侧视图中观看时其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具有接合至所述车颈板的顶端部;加强部件,其接合至所述前围上板的底部的车辆前表面或者车辆后表面,并且与所述前围上板一起形成闭合截面;第一进气口,其在所述前围上板中形成于所述前围上板与所述加强部件接合的接合部的车辆上侧处;以及第二进气口,其形成在所述前围上板的底部中和所述加强部件中,并且使空气穿过所述闭合截面的内部而引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一种前围结构(cowlstructure)。
技术介绍
如下的前围结构通常已知为设置有支撑挡风玻璃的底端部的车颈板的前围结构:车辆顶侧形成为开放截面区域,并且车辆底侧形成为封闭截面区域。作为这种类型的前围结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第2011-37288号描述了包括车颈板、接合至车颈板的前围上板(dashupperpanel)以及接合至前围上板的车辆底侧并且形成为封闭截面结构的前围下板(dashlowerpanel)的前围结构。在此,通过车颈板和前围上板形成开放截面区域。另外,用于将空气引入空调单元(即,空调装置)的空气引入口(即,进气口)也形成在前围上板中。然而,在上述文献中描述的技术中,如果足够大到保证令人满意的空气调节性能(即,空调通气量等)的进气口形成在前围上板中,那么开放截面区域的尺寸也增加。由此,从挡风玻璃至封闭截面区域的沿车辆上下方向的距离被加长,并且从提高挡风玻璃的支撑刚性的角度存在提高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公开提供一种在保证令人满意的空气调节性能的同时能够提高挡风玻璃的支撑刚性的前围结构。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是一种前围结构,其包括:车颈板,其从车辆底侧支撑挡风玻璃的底端部;前围上板,当在车辆侧视图中观看时其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具有接合至所述车颈板的顶端部;加强部件,其接合至所述前围上板的底部的车辆前侧的表面或者车辆后侧的表面,并且与所述前围上板一起形成闭合截面;第一进气口,其在所述前围上板中形成于所述前围上板与所述加强部件接合的接合部的车辆上侧处的部位中,并且将空气引入到空调装置中;以及第二进气口,其形成在所述前围上板的底部中和所述加强部件中,并且使空气穿过所述闭合截面的内部而引入到所述空调装置中。在本方案中,前围上板的顶端部接合至车颈板。另外,加强部件接合至前围上板的底部,并且由加强部件和前围上板形成闭合截面区域。在此,用于将空气引入到空调装置中的第一进气口在前围上板中形成于前围上板与加强部件接合的接合部的车辆顶侧的部位中。通过采用该结构,行驶风等经由第一进气口而被引入到空调装置中。另外,使得空气能够穿过闭合截面的内部而被引入到空调装置中的第二进气口形成在前围上板的底部中和加强部件中。通过采用该结构,行驶风等经由该第二进气口而被引入到空调装置中。如上所述,除了前围上板的上侧部中的开放截面区域,使得行驶风能够被引入到空调装置中的路径还在闭合截面区域中设置在其下侧部中。通过采用该结构,相比于进气口仅形成在开放截面区域中的结构,在保证令人满意的空气调节性能的同时能够减小开放截面区域的尺寸。而且,因为闭合截面区域能够定位为向挡风玻璃更靠近了与开放截面区域已经减小的距离相同的距离,所以能够提高挡风玻璃的支撑刚性。在本方案中,所述前围上板可以具有在所述前围上板与所述加强部件接合的所述接合部的所述车辆上侧处的第一弯曲部,并且所述第一弯曲部可以向所述车辆前侧或者向所述车辆后侧弯曲。在上述结构中,因为作为开放截面区域的前围上板的上侧部是弯曲的,所以其容易地承受弯曲变形。通过采用该结构,如果车辆与行人等碰撞,前围上板的上侧部在该弯曲点形成初始弯曲点的情况下承受弯曲变形,并且能够容易地吸收冲击载荷。以这种方式,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高行人保护性能。在本方案中,所述加强部件可以接合至所述前围上板的所述车辆前侧的表面并且包括沿着所述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竖直壁部,并且所述第二进气口的一部分可以形成在所述竖直壁部中。在上述结构中,行驶风等能够从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竖直壁部引入到闭合截面的内部。通过采用该结构,相比于第二进气口的一部分形成在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斜地倾斜的壁部中的结构,能够增加引入到空调装置中的空气量。以这种方式,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地将空气引入到空调装置中。在本方案中,当在车辆侧视图中观看时,所述闭合截面可以由形成在所述前围上板中的第二弯曲部和形成在所述加强部件中的弯曲部形成为多边形的形状。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在前围上板和加强部件中形成弯曲部,能够提高各个部件中的每个的刚性。通过采用该结构,相比于前围上板或者加强部件形成为平面状的截面结构,即使截面面积相同,也能够提高挡风玻璃的支撑刚性。在本方案中,所述加强部件包括位于其顶端部的上凸缘,所述上凸缘接合至所述前围上板,并且所述上凸缘与所述前围上板接合的接合部可以形成所述第一进气口的底边缘。在上述结构中,上凸缘与前围上板接合的接合部形成第一进气口的底边缘。换言之,上凸缘与前围上板之间的接合部形成开放截面区域与闭合截面区域之间的边界部。通过采用该结构,在依然确保开放截面区域的同时闭合截面区域能够尽可能地靠近挡风玻璃定位。在本方案中,所述第一进气口可以形成在包括所述前围上板中的所述第一弯曲部的位置处。该构造使得在开放截面区域中能够发生流畅的弯曲变形,并且能够容易地吸收冲击载荷。以这种方式,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前围板的高度(即,从地面至发动机罩的后端的高度)低的车辆中,在保证令人满意的空气调节性能的同时仍然能够提高挡风玻璃的支撑刚性。附图说明基于下面的附图将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为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前围结构的正视图。图2为示出了沿着图1中的线2-2剖切的截面的放大的放大截面图。图3为示出了沿着图1中的线3-3剖切的截面的放大的放大截面图。图4为与图3对应的、示出了比较例的前围结构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使用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前围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附图中示出的箭头“前”(FR)指示车辆的前侧,而箭头“上”(UP)指示车辆的上侧,并且箭头“右”(RH)指示面向向前行驶的方向的车辆的右侧。在下面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当使用各个前后、上下以及左右方向时,这些分别指的是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的上下方向的上下以及当面向车辆的向前行驶的方向时的左右。图1为从车辆前方观看的、示出已经应用了根据本实施例的前围结构的车辆10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图2为示出沿图1中的线2-2剖切的截面的放大竖直截面图。在图1中,为了便于描述,已经从图示中省略了挡风玻璃20。如在图2中示出的,本实施例的前围结构包括车颈板12、前围上板14以及用作加强部件的横向构件16。车颈板12沿着挡风玻璃20的底端部20A的底表面布置,使得车颈板12的纵向沿着车辆横向延伸。车颈板20从车辆下侧支撑挡风玻璃20的底端部20A。具体地,车颈板12包括当在车辆侧视图中观看时平行于挡风玻璃20延伸的支撑部12A。密封部件22也设置在支撑部12A与挡风玻璃20之间,并且挡风玻璃20的底端部20A经由密封部件22而由支撑部12A从车辆底侧支撑。而且,车颈板12还设置有从支撑部12A的后端部朝向车辆的下侧和后侧斜地延伸的倾斜壁部12B。凸缘12C也从倾斜壁部12B的后端部朝向车辆的上侧和后侧延伸。前围上板14接合至凸缘12C。前围上板14以与车颈板12相同的方式布置,使得前围上板14的纵向沿着车辆横向延伸(参见图1)。当在车辆侧视图中观看时,前围上板14也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且接合至凸缘12C的上侧顶凸缘14A形成在前围上板14的顶端部。上侧顶凸缘14A接合至车颈板12的凸缘12C的底表面。前围上板14还设置有从上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前围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围结构,包括:车颈板,其从车辆底侧支撑挡风玻璃的底端部;前围上板,当在车辆侧视图中观看时其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具有接合至所述车颈板的顶端部;加强部件,其接合至所述前围上板的底部的车辆前侧的表面或者车辆后侧的表面,并且与所述前围上板一起形成闭合截面;第一进气口,其在所述前围上板中形成于所述前围上板与所述加强部件接合的接合部的车辆上侧处的部位中,并且将空气引入到空调装置中;以及第二进气口,其形成在所述前围上板的底部中和所述加强部件中,并且使空气穿过所述闭合截面的内部而引入到所述空调装置中。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8.28 JP 2015-1695731.一种前围结构,包括:车颈板,其从车辆底侧支撑挡风玻璃的底端部;前围上板,当在车辆侧视图中观看时其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具有接合至所述车颈板的顶端部;加强部件,其接合至所述前围上板的底部的车辆前侧的表面或者车辆后侧的表面,并且与所述前围上板一起形成闭合截面;第一进气口,其在所述前围上板中形成于所述前围上板与所述加强部件接合的接合部的车辆上侧处的部位中,并且将空气引入到空调装置中;以及第二进气口,其形成在所述前围上板的底部中和所述加强部件中,并且使空气穿过所述闭合截面的内部而引入到所述空调装置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结构,其中所述前围上板具有在所述前围上板与所述加强部件接合的所述接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本圭昭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