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汽车后部吸能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13718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4 20:26
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适于设置在后柱内板和后轮罩。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包括D柱加强板、后侧围加强板、后侧围横向加强板及后轮罩支架。D柱加强板、后侧围加强板及后侧围横向加强板设于后柱内板的外侧,D柱加强板的上端部与后侧围加强板的上端部连接,D柱加强板的下端部位于后轮罩上方并连接于后轮罩,后侧围横向加强板的一端连接于D柱加强板,另一端连接于后侧围加强板的下端部。后轮罩支架设于后柱内板的内侧且位于后轮罩的上方并连接在后轮罩。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汽车后部吸能结构以及汽车。汽车后部吸能结构能分解和吸收来自后轮减震器的力和后背门开启过程中产生的力,使汽车有较佳的整车的弯曲、扭转模态和整车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工程
,且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汽车后部吸能结构及具有此汽车后部吸能结构的汽车。
技术介绍
对于汽车的整个后侧围来说,主要承受的力来自于后轮减震器施加的向上的力以及后背门开启过程产生的向下的力。为有效分解减震器产生的力,需要将从后轮减震器传过来的力通过塔座传递到C柱(D柱)的封闭空腔内;为有效分解后背门开启过程中产生的力,需要将掀背门产生的力通过顶盖后横梁传递到D柱进行分解和吸收。同时,汽车的整个后侧围还需为整车提供必要的弯曲、扭转刚度和强度。但是,现有的汽车后部通常是简单的采用一根纵向加强板来作为后侧围加强结构,此后侧围加强结构要求加强板有很高的刚度,导致了材料选择的局限性,而且现有后侧围加强结构也无法有效分解和吸收来自于后轮减震器的力以及后背门开启过程中产生的力,对整车刚度改善所起的作用不大,对整车弯曲、扭转模态改善所起的作用也不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其各结构单元之间相互间的支撑,有利于提高整个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部吸能结构,能很好的分解和吸收来自后轮减震器的力和后背门开启过程中产生的力,能够很好的改善整车的弯曲、扭转模态,从而提升整车刚度。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其能很好的分解和吸收来自后轮减震器的力和后背门开启过程中产生的力,具有较佳的整车的弯曲、扭转模态,也具有较高的整车刚度。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适于设置在汽车的后柱内板后轮罩,后轮罩连接在后柱内板下方。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包括D柱加强板、后侧围加强板、后侧围横向加强板以及后轮罩支架。D柱加强板、后侧围加强板以及后侧围横向加强板设置于后柱内板的外侧。D柱加强板的上端部与后侧围加强板的上端部连接,D柱加强板的下端部位于后轮罩的上方并连接于后轮罩。后侧围横向加强板的一端连接于D柱加强板并位于D柱加强板的上端部与D柱加强板的下端部之间,另一端连接于后侧围加强板的下端部。后轮罩支架设置于后柱内板的内侧,且位于后轮罩的上方并连接在后轮罩。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汽车后部吸能结构,其包括后地板横梁、顶盖横梁、两个后轮罩支撑板以及两个上述的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后地板横梁的相对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后轮罩支撑板连接于两个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的后轮罩支架之间,顶盖横梁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的D柱加强板的上端部之间。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汽车,其包括两个后柱内板、分别连接在两个后柱内板下方的两个后轮罩以及上述的汽车后部吸能结构。汽车后部吸能结构的两个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的D柱加强板、后侧围加强板以及后侧围横向加强板分别设置于两个后柱内板相对外侧。汽车后部吸能结构的两个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的后轮罩支架分别设置于两个后柱内板的相对内侧且位于D柱加强板的下端部并分别连接在两个后轮罩。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的D柱加强板、后侧围加强板以及后侧围横向加强板位于后柱内板的外侧,D柱加强板的上端部与后侧围加强板的上端部连接,后侧围横向加强板的一端连接于D柱加强板并位于D柱加强板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另一端连接于后侧围加强板的下端部,后轮罩支架位于后柱内板的内侧且位于后轮罩的上方并连接在后轮罩,各结构单元之间相互间的支撑,有利于提高整个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后部吸能结构及具有此汽车后部吸能结构的汽车,由于后地板横梁的相对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后轮罩支撑板连接于两个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的后轮罩支架之间,顶盖横梁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的D柱加强板的上端部之间,从而使得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与后地板横梁、后轮罩支撑板以及顶盖横梁形成循环回路,能很好的分解和吸收来自后轮减震器的力和后背门开启过程中产生的力,有利于改善整车的弯曲、扭转模态,提升整车刚度。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汽车后部吸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汽车后部吸能结构的循环回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汽车后部吸能结构的力传递路径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汽车后部吸能结构的另一力传递路径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汽车后部吸能结构的局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汽车后部吸能结构、具有此汽车后部吸能结构的汽车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它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100适于设置在汽车的后柱内板(图1中未示出)和后轮罩(图1中未示出),其中,后轮罩连接在后柱内板下方。本实施例中,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100包括D柱加强板110、后侧围加强板120、后侧围横向加强板130以及后轮罩支架140。D柱加强板110、后侧围加强板120以及后侧围横向加强板130位于后柱内板的外侧,后轮罩支架140位于后柱内板的内侧。D柱加强板110、后侧围加强板120以及后侧围横向加强板130之间相互支撑围合连接在一起。具体地,D柱加强板110包括D柱上加强板112和D柱下加强板114。本实施例中,D柱上加强板112包括向汽车车底延伸的第一连接端部1121和向汽车后部延伸的第二连接端部1122。D柱下加强板114包括第三连接端部1143和第四连接端部1144。本实施例中,D柱上加强板112大致呈T形,D柱上加强板112还包括向汽车前部延伸的第五连接端部1125。第二连接端部1122和第五连接端部1125是D柱加强板110的上端部,第四连接端部1144是D柱加强板110的下端部,第一连接端部1122与第三连接端部1143连接。后侧围加强板120包括后侧围上加强板122和后侧围下加强板124。后侧围上加强板122包括第一结合端部1221和第二结合端部1222,后侧围下加强板124包括第三结合端部1243和第四连结合端部1244。第一结合端部1221是后侧围加强板120的上端部,第四连结合端部1244是后侧围加强板120的下端部,第二结合端部1222与第三结合端部1243连接。承上述,D柱上加强板112的第二连接端部1121与后侧围加强板120的第一结合端部1221连接,也即D柱加强板110的上端部与后侧围加强板120的上端部连接。后侧围横向加强板130的一端连接于D柱加强板110并位于D柱加强板110的上端部和D柱加强板110的下端部之间,后侧围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31/CN105235749.html" title="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汽车后部吸能结构及汽车原文来自X技术">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汽车后部吸能结构及汽车</a>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适于设置在汽车的后柱内板和后轮罩,该后轮罩连接在该后柱内板下方,其特征在于,该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包括D柱加强板、后侧围加强板、后侧围横向加强板以及后轮罩支架,该D柱加强板、该后侧围加强板以及该后侧围横向加强板设置于该后柱内板的外侧,该D柱加强板的上端部与该后侧围加强板的上端部连接,该D柱加强板的下端部位于该后轮罩的上方并连接于该后轮罩,该后侧围横向加强板的一端连接于该D柱加强板并位于该D柱加强板的上端部与该D柱加强板的下端部之间,另一端连接于该后侧围加强板的下端部,该后轮罩支架设置于该后柱内板的内侧,且位于该后轮罩的上方并连接于该后轮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丽彬罗培锋周文煜杨万庆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