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胎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1541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8 01:33
一种轮胎胎面(1),其具有在中间陆部区域(4)处包括可看穿的刀槽(71,72,73)的刻纹外表面,其中各刀槽根据定义了相对于胎面宽度方向(W)的低倾斜角(α,β,γ)的直线延伸,这些刀槽还被相应的倒角区域(81,82,83)围绕。

tire trea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轮胎胎面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刻纹外表面的轮胎胎面,由所选的几何形状和配置的刀槽和倒角限定该刻纹外表面。公开的轮胎胎面适于改善轮胎性能。
技术介绍
轮胎胎面具有由多个轮廓元素限定的刻纹图案。一般地,这些轮廓元素包括与周向肋交替的周向槽,槽和肋绕着轮胎的轴线延伸。各肋均可以包括由横向切割边缘分隔的多个子元件或花纹块。此外,各花纹块或者肋均能够具有局部切口或刀槽,局部切口或刀槽的径向延伸在花纹块或肋的整个深度之前停止。各刀槽的外边缘均还可以由锥形或倒角区域限定或者与锥形或倒角区域相关联。前述轮廓元素、特别是刀槽和倒角区域的数量、配置和几何形状会影响、且在一些情况下会决定轮胎的性能。例如,这些轮廓元素对潮湿附着性能、制动性能、转弯性能和操纵性能有影响。尽管已在本领域中做出了大量投入,且多年来已经提出了许多胎面轮廓图案,但仍然需要改善。对于乘用(PSR)车而言特别地有这种需要,其中单个轮胎胎面设计必须在任何工作环境中提供高水平性能,特别是在干和湿路面条件下的制动、转弯和操纵期间提供高水平性能。US2013/206298公开了一种具有多个横向刀槽的刻纹轮胎胎面,多个横向刀槽划分出陆部区域的相应的花纹块。可以设置沿纵向(周向)渐缩的端部。JP2007-223493公开了一种具有纵向刀槽的刻纹轮胎胎面,纵向刀槽的端部沿纵向渐缩。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是满足需要并克服参照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以上问题通过根据方案1的轮胎胎面和包括该轮胎胎面的轮胎而解决。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特征在从属方案中记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轮胎胎面允许实现在干和湿条件下和所有驾驶环境、特别是制动、转弯和操纵的轮胎性能的最优折衷。本专利技术的轮胎胎面特别适于乘用车和绿色A级轮胎。本专利技术的轮胎胎面具有在中间陆部区域得到的多个刀槽。根据优选实施方式,各刀槽可以根据相对于胎面宽度(左右)方向具有低倾斜角的直线延伸。特别地,该角可以在大约15度至40度的范围内、优选地在20度至35度的范围内、最优选地在25度至35度的范围内、且进一步最优选地在15度至35度的范围内。所述低倾斜角增大刀槽凸起(sipeprojection)沿着胎面宽度方向的作用-即刀槽边缘延伸有助于制动车辆-因此改善制动附着性。换言之,所述低倾斜角确保了相对于本领域中已知的轮胎的更好的“边缘-成分-效应(edge-ingredient-effect)”,因此确保了更好的牵引/制动性能,在潮湿条件下也是如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轮胎胎面在制动期间趋于减小胎面前缘处的卷绕。可以通过在各刀槽周围设置倒角区域获得该优点。倒角是穿过胎面截面延伸的锥形。优选地,各倒角区域在相应陆部的一个或两个最外侧处比在中央部分中大。以此种方式,陆部的中部保持了较大的刚性,同时确保了适当的接触面积。优选地,各倒角区域均具有不产生共振的浅深度,该深度特别地在大约0.5mm至1.5mm的范围内,优选地为大约1.0mm。附图说明将参考附图中的图,其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轮胎胎面的一部分的示意性主视图、特别地示出了根据与轮胎转动轴线平行的平面获取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特别是用于乘用(PSR)车的轮胎胎面的一部分。轮胎胎面用1整体地表示。图1还示意性地表明了根据与车辆底盘的接近度而限定的轮胎的外部/外(EXT)侧和轮胎的内部/内(INT)侧。此外,图1表明了与胎面周向/纵向延伸正交的胎面宽度(左右)方向W。如以下将说明的,胎面1具有由多个轮廓元素、特别是由多个刀槽和倒角区域(chamferedarea)限定的刻纹外表面。在本文中,“倒角”将用作穿过胎面截面的锥形、倾斜或斜的同义词。如本领域中已知的,“刀槽”将用于表示通常沿径向朝向轮胎花纹块或肋的内侧延伸的、在轮胎花纹块或肋的整个深度之前停止的切口、切割或窄槽。轮胎胎面1的主体由以下限定:-第一肩侧陆部31和第二肩侧陆部32,第一肩侧陆部31和第二肩侧陆部32各自位于胎面1的胎面宽度方向W的各最外(内或外)侧;-四个周向槽,其用附图标记21至24表示,四个周向槽均沿着胎面1在所述肩侧陆部31和32之间纵向地延伸;-中间纵向陆部区域,其整体地由4表示,中间纵向陆部区域也在肩侧陆部31和32之间延伸,并且包括第一侧方陆部61、第二侧方陆部62和中央陆部5。特别地,胎面1沿着方向W从轮胎的内侧到外侧去包括:第一肩侧陆部31、槽21、第一侧方陆部61、槽22、中央陆部5、槽23、第二侧方陆部62、槽24和第二肩侧陆部32。各陆部61、62和5均具有多个可看穿的刀槽(see-throughsipe),由71表示第一侧方陆部61的刀槽、由72表示第二侧方陆部62的刀槽并且由73表示中央陆部5的刀槽。“可看穿的”刀槽是指从一侧到另一侧地穿过相应的陆部而延伸的刀槽。优选地,各刀槽71、72或73根据实质上直线在胎面表面上延伸。根据优选实施方式,各可看穿的刀槽71、72或73的所述直的延伸限定了相对于胎面宽度方向W的低倾斜角。将刀槽71的该角表示为第一角α,将刀槽72的该角表示为第二角β,并且将刀槽73的该角表示为第三角γ。特别地,这些角均可以在大约25度至30度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角α和第三倾斜角γ与第二倾斜角β相反。换言之,第一刀槽71和第三刀槽73相对于第二刀槽72具有相反的倾斜方向(slant)或定向。特别地,在主视图中,第一刀槽71和第三刀槽73根据倾斜角α和γ以直线从胎面外侧向胎面内侧提升的方式延伸。相反,优选地,在主视图中,第二刀槽72根据倾斜角β以直线从胎面内侧向胎面外侧提升的方式延伸。优选地,各刀槽71、72或73在胎面宽度方向W上均具有变化的深度,特别是在刀槽的中央部分处具有较浅的深度。以这种方式,在陆部的中部保持了较大的刚性。有利地,各刀槽71、72或73分别被第一倒角区域81、第二倒角区域82或第三倒角区域83围绕。各第一倒角区域81均具有在各刀槽71的相反的(上或下)纵向侧处延伸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特别地,倒角区域81的第一部分占据可看穿的刀槽71的第一纵向(下)侧,且倒角区域81的第一部分限定在可看穿的刀槽71的壁缘和第一端轮廓811之间。第一端轮廓811实质上或大部分地与可看穿的刀槽71的直线延伸平行。优选地,第一倒角区域81的第二部分占据可看穿的刀槽71的第二纵向(上)侧,且第一倒角区域81的第二部分限定在可看穿的刀槽71的壁缘和第二端轮廓812之间。第二端轮廓812根据折线延伸,该折线特别地为锯齿状线或者为由具有不同方向的实质上直线段形成的线。特别地,第二端轮廓812可以由三个实质上直线部限定,特别地由两个侧方长线部801、802和中间短线部803限定,两个侧方长线部801、802均根据相对于胎面宽度方向W的低倾斜角延伸,中间短线部803根据相对于方向W的较高倾斜角延伸。这些倾斜角可以分别在大约25度至45度的范围内(801)、20度至40度的范围内(802)和70度至90度的范围内(803)。优选地,各第一倒角区域81的第一部分具有比对应的第二部分小的延伸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倒角区域81和第二倒角区域82两者均具有扩大的侧方部分。换言之,各倒角区域81或82在相应陆部61或6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轮胎胎面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胎胎面(1),其具有:‑两个肩侧陆部(31,32),其位于与胎面周向延伸正交的胎面宽度方向(W)的各最外侧;‑多个周向槽(21‑24),特别地为四个周向槽,所述多个周向槽均在所述肩侧陆部(31,32)之间沿着所述胎面(1)纵向延伸;‑中间周向陆部区域(4),其在所述肩侧陆部(31,32)之间延伸并且至少包括第一周向陆部(61),所述第一周向陆部(61)具有多个可看穿的第一刀槽(71)、即均从一侧到另一侧地穿过第一周向陆部(61)延伸的多个刀槽,其中,各第一刀槽(71)均根据实质上直线在胎面表面上延伸,各第一刀槽(71)均具有相对于所述胎面宽度方向(W)的低倾斜角(α),所述低倾斜角(α)特别地在大约25度至30度的范围内,各第一刀槽(71)均被第一倒角区域(81)围绕,所述第一倒角区域(81)具有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一刀槽(71)的第一纵向侧处,且所述第一部分限定在所述第一刀槽(71)的壁缘和第一端轮廓(811)之间,所述第一端轮廓(811)实质上或大部分地与所述第一刀槽(71)的直线延伸平行地延伸,并且,所述第一倒角区域(81)具有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一刀槽(71)的第二纵向侧处,且所述第二部分限定在所述第一刀槽(71)的壁缘和第二端轮廓(812)之间,所述第二端轮廓(812)实质上根据折线延伸、即实质上根据锯齿状线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6.12 IT 1020150000231631.一种轮胎胎面(1),其具有:-两个肩侧陆部(31,32),其位于与胎面周向延伸正交的胎面宽度方向(W)的各最外侧;-多个周向槽(21-24),特别地为四个周向槽,所述多个周向槽均在所述肩侧陆部(31,32)之间沿着所述胎面(1)纵向延伸;-中间周向陆部区域(4),其在所述肩侧陆部(31,32)之间延伸并且至少包括第一周向陆部(61),所述第一周向陆部(61)具有多个可看穿的第一刀槽(71)、即均从一侧到另一侧地穿过第一周向陆部(61)延伸的多个刀槽,其中,各第一刀槽(71)均根据实质上直线在胎面表面上延伸,各第一刀槽(71)均具有相对于所述胎面宽度方向(W)的低倾斜角(α),所述低倾斜角(α)特别地在大约25度至30度的范围内,各第一刀槽(71)均被第一倒角区域(81)围绕,所述第一倒角区域(81)具有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一刀槽(71)的第一纵向侧处,且所述第一部分限定在所述第一刀槽(71)的壁缘和第一端轮廓(811)之间,所述第一端轮廓(811)实质上或大部分地与所述第一刀槽(71)的直线延伸平行地延伸,并且,所述第一倒角区域(81)具有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一刀槽(71)的第二纵向侧处,且所述第二部分限定在所述第一刀槽(71)的壁缘和第二端轮廓(812)之间,所述第二端轮廓(812)实质上根据折线延伸、即实质上根据锯齿状线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胎面(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角区域(81)的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比所述第一倒角区域(81)的所述第二部分小的延伸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胎面(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角区域(81)的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二端轮廓(812)由三个实质上直线段限定,特别地由两个侧方长线段(801、802)和中间短线段(803)限定,所述两个侧方长线段(801、802)根据相对于所述胎面宽度方向(W)的低倾斜角延伸,所述中间短线段(803)根据相对于所述胎面宽度方向(W)的较高倾斜角延伸,所述倾斜角特别地分别在大约25度至45度的范围内(801)、20度至40度的范围内(802)和70度至90度(803)的范围内。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胎面(1),其特征在于,在主视图中,各第一刀槽(71)根据所述倾斜角(α)以所述直线从胎面外侧向胎面内侧提升的方式延伸。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胎面(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周向陆部(61)为与所述肩侧陆部中的一个肩侧陆部(31)相邻地定位的、且通过一个所述槽(21)与所述一个肩侧陆部(31)分隔的侧方陆部(62),优选地,所述第一周向陆部(61)被构造成配置在所述胎面的内侧。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胎面(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周向陆部区域(4)包括作为第一侧方陆部的所述第一周向陆部(61)、第二侧方周向陆部(62)和第三中央周向陆部(5),所述第三中央周向陆部(5)配置在所述第一侧方陆部(61)和所述第二侧方陆部(62)之间,各所述槽(21-24)均介于各对相邻的肩部/陆部(31-61,62-32)或者陆部/陆部(61-5,5-62)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胎面(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方陆部(62)和/或所述第三中央陆部(5)具有多个相应的可看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科莱蒂M·德杜卡N·帕洛玛D·克里斯塔多罗E·德罗萨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