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线拉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01884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1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铜线拉丝装置,支架设置在水箱下端,支架外围设有壳体;水箱内部设有第一塔轮、第二塔轮、第三塔轮、第四塔轮;主动轮设置在拉模支架内部,主动轮与第二塔轮通过齿轮连接,主动轮与第三塔轮通过齿轮连接;第一塔轮与第二塔轮末端经第一V带连接;第三塔轮设置在主动轮与第四塔轮之间,第三塔轮与主动轮通过齿轮连接,第三塔轮与第四塔轮末端通过第二V带连接;第一V带连接在第一塔轮与第二塔轮末端;第二V带设连接在第三塔轮与第四塔轮末端;拉模支架位于支架上端一侧;驱动电机设置在支架上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同时拉丝过程中可以进行降温,有效的减少铜线变形与摩擦对成品质量的影响。

A copper wire draw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opper wire drawing device is arranged in the water tank bottom bracket, bracket periphery is provided with a shell; inside the tank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pulley, second, third, fourth cone pulley pulley; driving wheel arranged inside the die bracket, the driving wheel and the second pulley through the connection of the gear driving wheel and pulley gear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through third; the end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cone pulley with V connection; third pulley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driving wheel and the pulley fourth, third wheel and the driving wheel through a gear connected with third pulley connected by second V at the end of fourth cone belt; the first V band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connecting pulley pulley at the end; second V in third and is provided with a connecting pulley the fourth pulley at the end; die support is positioned in the upper end of the support side of the drive motor is arranged at the upper end of the support. The utility model has reasonable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be cooled in the process of drawing, 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influence of copper wire deformation and friction on the quality of the finished produ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线拉丝装置
本技术涉及铜线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铜线拉丝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生产线径较细的丝线时往往要先将金属丝进行初步加工,处理成统一线径的丝线后再根据不同规格进行拉拔。铜线拉丝的原理利用铜丝具备的可延展性,用动力卷绕牵拉铜线,铜线通过拉拔模向前产生拉挤塑性变形而均匀缩径展伸,从而达到需要的线径大小。现有的铜线拉丝装置,结构复杂,拉丝塔轮布局不合理,拉丝过程容易造成铜丝拉伤,同时拉丝过程中,由于铜线的变形与摩擦产生热量容易造成表面氧化,影响成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铜线拉丝装置,结构合理,同时拉丝过程中可以进行降温,有效的减少铜线变形与摩擦对成品质量的影响。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铜线拉丝装置,包括支架、水箱、主动轮、第一塔轮、第二塔轮、第三塔轮、第四塔轮、第一V带、第二V带、拉模支架、驱动电机;所述的支架设置在所述的水箱下端,支架外围设有壳体;所述的水箱设置在所述的支架上端,水箱呈长方形,水箱内部设有所述的第一塔轮、第二塔轮、第三塔轮、第四塔轮;所述的主动轮设置在所述的拉模支架内部,主动轮与所述的第二塔轮通过齿轮连接,主动轮与所述的第三塔轮通过齿轮连接;所述的第一塔轮设置在所述的水箱一侧,第一塔轮与所述的第二塔轮末端经所述的第一V带连接;所述的第二塔轮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塔轮与所述的主动轮之间,第二塔轮与所述的第一塔轮通过所述的第一V带连接,第二塔轮与所述的主动轮通过齿轮连接;所述的第三塔轮设置在所述的主动轮与所述的第四塔轮之间,第三塔轮与所述的主动轮通过齿轮连接,第三塔轮与所述的第四塔轮末端通过所述的第二V带连接;所述的第一V带连接在所述的第一塔轮与第二塔轮末端,第一V带位于所述的拉模支架外侧;所述的第二V带设连接在所述的第三塔轮与第四塔轮末端,第二V带位于所述的拉模支架外侧;所述的拉模支架位于所述的支架上端一侧,拉模支架位于所述的水箱一侧;所述的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的支架上端,驱动电机与所述的主动轮连接。如上所述的一种铜线拉丝装置,所述的第一塔轮与第二塔轮前端对齐,第一塔轮、第二塔轮与所述的拉模支架连接处设有轴承。铜线通过第一塔轮、第二塔轮进行拉伸,第一塔轮、第二塔轮设置在拉模支架上并通过轴承实现转动。如上所述的一种铜线拉丝装置,所述的第三塔轮与第四塔轮前端对齐,第三塔轮、第四塔轮与所述的拉模支架连接处设有轴承。从第二塔轮导出的铜线缠绕在第三塔轮上实现拉丝功能,第三塔轮、第四塔轮设置在拉模支架上并通过轴承实现转动。如上所述的一种铜线拉丝装置,所述的水箱一侧设有进线孔,水箱另一侧设有出线孔。铜丝从进线孔进入,并从出线孔导出。如上所述的一种铜线拉丝装置,所述的水箱进线孔端外侧设有放线盘,所述的水箱出线孔端外侧设有收线盘。未拉伸的铜丝缠绕在放线盘上,拉伸完毕的铜丝收卷到收线盘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水箱下端设有支架,支架外围设有壳体,水箱内部设有第一塔轮、第二塔轮、第三塔轮、第四塔轮,拉模支架内部设有主动轮,主动轮与第二塔轮通过齿轮连接,主动轮与第三塔轮通过齿轮连接,第一塔轮与第二塔轮末端经第一V带连接,第三塔轮设置在主动轮与第四塔轮之间,第三塔轮与主动轮通过齿轮连接,第三塔轮与第四塔轮末端通过第二V带连接,第一V带位于拉模支架外侧,第二V带设连接在第三塔轮与第四塔轮末端,第二V带位于拉模支架外侧,支架上端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与主动轮连接。本技术结构合理,同时拉丝过程中可以进行降温,有效的减少铜线变形与摩擦对成品质量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铜线拉丝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铜线拉丝装置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1、图2所示,一种铜线拉丝装置,包括支架1、水箱2、主动轮3、第一塔轮4、第二塔轮5、第三塔轮6、第四塔轮7、第一V带8、第二V带9、拉模支架10、驱动电机11;所述的支架1设置在所述的水箱2下端,支架1外围设有壳体;所述的水箱2设置在所述的支架1上端,水箱2呈长方形,水箱2内部设有所述的第一塔轮4、第二塔轮5、第三塔轮6、第四塔轮7;所述的主动轮3设置在所述的拉模支架10内部,主动轮3与所述的第二塔轮5通过齿轮连接,主动轮3与所述的第三塔轮6通过齿轮连接;所述的第一塔轮4设置在所述的水箱2一侧,第一塔轮4与所述的第二塔轮5末端经所述的第一V带8连接;所述的第二塔轮5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塔轮4与所述的主动轮3之间,第二塔轮5与所述的第一塔轮4通过所述的第一V带8连接,第二塔轮5与所述的主动轮3通过齿轮连接;所述的第三塔轮6设置在所述的主动轮3与所述的第四塔轮7之间,第三塔轮6与所述的主动轮3通过齿轮连接,第三塔轮6与所述的第四塔轮7末端通过所述的第二V带9连接;所述的第一V带8连接在所述的第一塔轮4与第二塔轮5末端,第一V带8位于所述的拉模支架10外侧;所述的第二V带9设连接在所述的第三塔轮6与第四塔轮7末端,第二V带9位于所述的拉模支架10外侧;所述的拉模支架10位于所述的支架1上端一侧,拉模支架10位于所述的水箱2一侧;所述的驱动电机11设置在所述的支架1上端,驱动电机11与所述的主动轮3连接。铜线拉丝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塔轮4与第二塔轮5前端对齐,第一塔轮4、第二塔轮5与所述的拉模支架10连接处设有轴承。铜线通过第一塔轮4、第二塔轮5进行拉伸,第一塔轮4、第二塔轮5设置在拉模支架10上并通过轴承实现转动。铜线拉丝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三塔轮6与第四塔轮7前端对齐,第三塔轮6、第四塔轮7与所述的拉模支架10连接处设有轴承。从第二塔轮5导出的铜线缠绕在第三塔轮6上实现拉丝功能,第三塔轮6、第四塔轮7设置在拉模支架10上并通过轴承实现转动。铜线拉丝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水箱2一侧设有进线孔,水箱2另一侧设有出线孔。铜丝从进线孔进入,并从出线孔导出。铜线拉丝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水箱2进线孔端外侧设有放线盘12,所述的水箱2出线孔端外侧设有收线盘13。未拉伸的铜丝缠绕在放线盘12上,拉伸完毕的铜丝收卷到收线盘13上。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铜线拉丝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铜线拉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水箱、主动轮、第一塔轮、第二塔轮、第三塔轮、第四塔轮、第一V带、第二V带、拉模支架、驱动电机;所述的支架设置在所述的水箱下端,支架外围设有壳体;所述的水箱设置在所述的支架上端,水箱呈长方形,水箱内部设有所述的第一塔轮、第二塔轮、第三塔轮、第四塔轮;所述的主动轮设置在所述的拉模支架内部,主动轮与所述的第二塔轮通过齿轮连接,主动轮与所述的第三塔轮通过齿轮连接;所述的第一塔轮设置在所述的水箱一侧,第一塔轮与所述的第二塔轮末端经所述的第一V带连接;所述的第二塔轮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塔轮与所述的主动轮之间,第二塔轮与所述的第一塔轮通过所述的第一V带连接,第二塔轮与所述的主动轮通过齿轮连接;所述的第三塔轮设置在所述的主动轮与所述的第四塔轮之间,第三塔轮与所述的主动轮通过齿轮连接,第三塔轮与所述的第四塔轮末端通过所述的第二V带连接;所述的第一V带连接在所述的第一塔轮与第二塔轮末端,第一V带位于所述的拉模支架外侧;所述的第二V带设连接在所述的第三塔轮与第四塔轮末端,第二V带位于所述的拉模支架外侧;所述的拉模支架位于所述的支架上端一侧,拉模支架位于所述的水箱一侧;所述的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的支架上端,驱动电机与所述的主动轮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线拉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水箱、主动轮、第一塔轮、第二塔轮、第三塔轮、第四塔轮、第一V带、第二V带、拉模支架、驱动电机;所述的支架设置在所述的水箱下端,支架外围设有壳体;所述的水箱设置在所述的支架上端,水箱呈长方形,水箱内部设有所述的第一塔轮、第二塔轮、第三塔轮、第四塔轮;所述的主动轮设置在所述的拉模支架内部,主动轮与所述的第二塔轮通过齿轮连接,主动轮与所述的第三塔轮通过齿轮连接;所述的第一塔轮设置在所述的水箱一侧,第一塔轮与所述的第二塔轮末端经所述的第一V带连接;所述的第二塔轮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塔轮与所述的主动轮之间,第二塔轮与所述的第一塔轮通过所述的第一V带连接,第二塔轮与所述的主动轮通过齿轮连接;所述的第三塔轮设置在所述的主动轮与所述的第四塔轮之间,第三塔轮与所述的主动轮通过齿轮连接,第三塔轮与所述的第四塔轮末端通过所述的第二V带连接;所述的第一V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紫邦欧阳和平
申请(专利权)人:怀化长江铜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