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油底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9720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0 2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所述油底壳本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油底壳本体内设有浅油池和深油池,所述浅油池与深油池相互连通,所述油底壳本体上表面边缘设有凸台加强筋,所述浅油池与深油池的内壁上均匀设有挡油斜板,所述油底壳本体上表面靠近边缘处设有条形槽和环形槽,所述环形槽设置为九个,且九个环形槽在油底壳本体上表面均匀设置,所述条形槽设置为八个,且八个条形槽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环形槽之间,所述条形槽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环形槽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油底壳本体的两侧的波纹结构设计,能够有效的增加油底壳本体散热面积,同时波纹结构能吸收振动能量,并起到降噪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油底壳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油底壳。
技术介绍
油底壳位于发动机下部,其作用是将曲轴箱密封作为储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收集和储存柴油发动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现有油底壳多为一个上方开口的储油结构,润滑油位于储油腔内,发动机运转通常会造成油底壳震动,油底壳的震动势必会带动储油腔内部润滑油晃动,造成润滑油液面不稳,当发动机高速运转或行驶在不平整的路面上时,润滑油晃动会更加明显,情况严重时会造成润滑油集虑器不能够从油底壳内部吸到润滑油,从而影响发动机曲轴的润滑效果,甚至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同时传统油底壳连接后密封性能不佳,强度不够,从而容易出现漏油和变形的安全隐患,且传统油底壳的散热能力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油底壳,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所述油底壳本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油底壳本体内设有浅油池和深油池,所述浅油池与深油池相互连通,所述油底壳本体上表面边缘设有凸台加强筋,所述浅油池与深油池的内壁上均匀设有挡油斜板,所述油底壳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油底壳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本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油底壳本体(1)内设有浅油池(2)和深油池(3),所述浅油池(2)与深油池(3)相互连通,所述油底壳本体(1)上表面边缘设有凸台加强筋(4),所述浅油池(2)与深油池(3)的内壁上均匀设有挡油斜板(5),所述油底壳本体(1)上表面靠近边缘处设有条形槽(6)和环形槽(7),所述环形槽(7)设置为九个,且九个环形槽(7)在油底壳本体(1)上表面均匀设置,所述条形槽(6)设置为八个,且八个条形槽(6)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环形槽(7)之间,所述条形槽(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环形槽(7)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本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油底壳本体(1)内设有浅油池(2)和深油池(3),所述浅油池(2)与深油池(3)相互连通,所述油底壳本体(1)上表面边缘设有凸台加强筋(4),所述浅油池(2)与深油池(3)的内壁上均匀设有挡油斜板(5),所述油底壳本体(1)上表面靠近边缘处设有条形槽(6)和环形槽(7),所述环形槽(7)设置为九个,且九个环形槽(7)在油底壳本体(1)上表面均匀设置,所述条形槽(6)设置为八个,且八个条形槽(6)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环形槽(7)之间,所述条形槽(6)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竺朝林祝世华吴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瑞安市威迪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