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53854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6 2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管,其不需要用于将加强体的端部固定于内层的固定件以及/或者用于导管的使用者在手术中辨认导管的位置的另外的标识器。导管(1)具备导管主体(3),该导管主体(3)具有作为长尺寸的中空管状体的内层(9)、从一端朝向另一端以网格状覆盖该内层(9)的外周的编织体(11)以及覆盖该编织体(11)的外周的外层(19),在上述导管(1)中,编织体(11)在前端部(2)被折回,编织体(11)的端部(17)与内层(9)接触且配置在折回部(10)的最下层。

cathete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onduit, which does not need a fixed part for fixing the end of the reinforcement body to the inner layer and / or an additional identifier for the user of the catheter to identify the location of the catheter during operation. The catheter (1) has a catheter body (3), the catheter body (3) is used as an inner layer length of the hollow tubular body (9), from one end to the other end to a grid covering the inner layer (9) braid peripheral (11) and covering the braid (11) outer layer the peripheral (19), the catheter (1), woven body (11) in the front end (2) is back, braid (11) end (17) and inner (9) contact and disposed in a folded portion (10) of the botto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向血管、尿管等体内管腔插入的导管。
技术介绍
向血管、尿管等体内管腔插入的导管一般具备作为长尺寸的中空管状体的内层、覆盖该内层的外周的加强体以及覆盖该加强体的外周的外层。例如,在引用文献1中,认为记载了如下方面:在具备内层(innertubularmember)30、覆盖内层30的外周的加强体(filament)100等以及覆盖该加强体的外周的外层(outerlayer)190的导管(catheter)10中,加强体100等向内层30的外周折回而形成为两层以及三层(参照图2~图6等)。在引用文献1中,加强体100等的端部被内层30和放射线不透过性的环70夹住(参照第8栏第26行~第31行)。在此,使用放射线不透过性的环70是为了导管的使用者在手术中辨认导管的位置,放射线不透过性的环70在此作为标识器而发挥功能。引用文献1所记载的导管中,加强体在导管的中间部向内层的外周折回而卷绕多层,但存在若欲使该折回部分向加强体的端部移动,则加强体会被解开之类的问题。因此,在欲使加强体的折回部分向加强体的端部移动的情况下,如引用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需要利用环等固定件将加强体的端部固定于内层。另外,在引用文献1所记载的导管中,为了导管使用者在手术中辨认导管的位置而需要另外设置作为标识器的放射线不透过性的环70。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6,508,804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点而提出的方案,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管,其不需要用于将加强体的端部固定于内层的固定件以及/或者导管的使用者在手术中用于辨认导管的位置的另外的标识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实现该目的,本专利技术第1方案是一种导管,具备导管主体,该导管主体具有:作为长尺寸的中空管状体的内层;从一端朝向另一端以网格状覆盖该内层的外周的编织体;以及覆盖该编织体的外周的外层,上述导管的特征在于,上述编织体在上述一端以及/或者上述另一端被折回,上述编织体的端部与上述内层接触且配置在折回部的最下层。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案根据第1方案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上述编织体的端部位于上述折回部的两端以外的区域。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案根据第1方案的专利技术或者第2方案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具备与上述导管主体的前端连接的前端片,上述内层和上述编织体的上述折回部配置成延伸到上述前端片。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案根据第1方案专利技术至第3方案专利技术的任一个,其特征在于,上述编织体由金属材料构成。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案的导管,具备导管主体的对象,该导管主体具有作为长尺寸的中空管状体的内层、从一端朝向另一端以网格状覆盖该内层的外周的编织体以及覆盖该编织体的外周的外层,作为具备该导管主体的对象,尤其是编织体在一端以及/或者另一端折回,编织体的端部与内层接触,配置在折回部的最下层,因此不需要用于将编织体的端部固定于内层的固定件,便能够将编织体固定于内层。另外,根据第1方案的导管,在由所谓的编织机进行的一系列的动作中,由于编织体的端部会被固定,因而还起到编织体的端部的固定变得容易的效果。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案的导管,在第1方案的专利技术的导管中,编织体的端部位于折回部的两端以外的区域,因此除了第1方案的专利技术的效果以外,编织体的端部不会向折回部的端部突出,从而不会对外层的表面带来影响。另外,即使在第2方案的导管中,在由所谓的编织机进行的一系列的动作中,由于编织体的端部会被固定,因而还起到编织体的端部的固定变得容易的效果。另外,根据第3方案的导管,在第1方案的导管或者第2方案的导管中,具备与导管主体的前端连接的前端片,内层和编织体的折回部配置成延伸到前端片,因此不需要用于对编织体的端部进行固定的固定件,便能够将编织体固定于内层。另外,即使在第3方案的导管中,在由所谓的编织机进行的一系列的动作中,由于编织体的端部会被固定,因而还起到编织体的端部的固定变得容易的效果。另外,根据第4方案的导管,在第1方案的导管至第3方案的导管的任一个中,编织体由金属材料构成,因此除了第1方案的导管至第3方案的导管的任一效果以外,能够使编织体的折回部作为用于辨认导管的位置的标识器发挥功能。因此,不需要如以往那样另外设置标识器。并且,根据第4方案的导管,在由所谓的编织机进行的一系列的动作中,由于编织体的端部会被固定,而且会形成标识器,因而还起到编织体的端部的固定以及标识器的形成变得容易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根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的概略侧视图。图2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的前端的构造的说明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的前端剖视图。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管的前端剖视图。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管的概略侧视图。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管的前端剖视图。图中:1、6—导管,9—内层,10、20、30—折回部,11、21、31—编织体,15—管腔,17、27、37—编织体端部,18—前端片,19、29、39—外层,26a—第一线材,26b—第二线材。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上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的概略侧视图,图2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的前端的构造的说明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的前端剖视图。在图1~图3中,图示左侧为向体内插入的前端侧(远位侧),右侧为由医生等手术者操作的基端侧(近位侧)。此外,各图为了容易理解而夸张地表现,其尺寸与实际的尺寸不同。在图1中,导管1是全长为大约1200mm的管状的医疗用设备。导管1由具有挠性的导管主体3和接合于导管主体3的基端的接合管5构成。如图2所示,导管主体3构成为三层构成,该三层构成包括位于半径方向内侧的内层9、包覆该内层9的外周的网格状的编织体11以及包覆该编织体11的外周的外层19。内层9是由树脂形成的长尺寸的中空管状体,在内部形成用于插入导丝、其他导管的管腔15。形成内层9的树脂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本实施方式中使用PTFE(聚四氟乙烯)。编织体11交替地以网格状织入8根第一线材26a以及8根第二线材26b共计16根(8根×8根)线材而形成。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8根第一线材26a朝向前端向左卷绕,8根第二线材26b朝向前端向右卷绕。编织体11的线材的组合并不限于如本实施方式那样8根×8根,例如既可以是4根×4根、2根×2根等对称的组合,也可以是4根×8根、2根×4根等非对称的组合。另外,第一线材26a的线材宽度和第二线材26b的线材宽度既可以是相同宽度,也可以是使一方的线材的宽度比另一方的线材的宽度大。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编织体11以2根交替地织入的方法来形成第一线材26a以及第二线材26b,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以每1根交替地织入的方法来形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线材26a以及第二线材26b使用不锈钢(SUS304或者SUS316),但也可以使用不锈钢以外的金属(例如,铂、钨等),也可以使用金属以外的材料(例如,强化塑料)。另外,第一线材26a以及第二线材26b的材料既可以是相同的材料,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此外,在由金属线材构成第一线材26a以及/或者第二线材26b的情况下,如后文所述,由于能够作为用于辨认导管的位置的标识器而发挥功能,因此不需要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导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管,具备导管主体,该导管主体具有:作为长尺寸的中空管状体的内层;从一端朝向另一端以网格状覆盖该内层的外周的编织体;以及覆盖该编织体的外周的外层,上述导管的特征在于,上述编织体在上述一端以及/或者上述另一端被折回,上述编织体的端部与上述内层接触且配置在折回部的最下层。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6.24 JP 2016-1256601.一种导管,具备导管主体,该导管主体具有:作为长尺寸的中空管状体的内层;从一端朝向另一端以网格状覆盖该内层的外周的编织体;以及覆盖该编织体的外周的外层,上述导管的特征在于,上述编织体在上述一端以及/或者上述另一端被折回,上述编织体的端部与上述内层接触且配置在折回部的最下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上述编织体的端部位于上述折回部的两端以外的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山则幸二本松昌明
申请(专利权)人: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