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管,其不仅能够容易插入瘘管,也能够充分提高在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的固定力,并且能够减少用于插入内部器械等的动作阻力,从而得到圆滑的操作性。该导管具备插入患者的瘘管的管主体(11)、以及设于其前端侧并留置于胃壁内侧而将管主体(11)固定于设置位置的缓冲部(20),缓冲部(20)由多个带状片(21)构成,各带状片(21)构成为,当将管主体(11)插入瘘管和从瘘管抽出时,以沿管主体(11)的外周面萎缩的方式缩径,另一方面,在胃壁内侧,扩径为原先的弯曲的状态而将管主体(11)固定于设置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管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导管,其插入身体表面至身体内的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形成的瘘管中,并用于从身体外向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供给流体物。
技术介绍
以往,一般都如下处理,即,主要对于从口摄取食物等困难的患者,通过手术形成从身体表面连接胃壁的瘘管并留置导管,并通过该导管向胃内部流入水分、营养等。这样的胃瘘用的导管中,由于事故(自己)拔去成为问题,所以需要胃内部的固定力(导管的拔去阻力),但若为了减小患者的负担,而采用易插入的形状、柔软的材料,则有胃内部的固定力降低的问题。作为能够解决像这样相反问题的以往的技术,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胃瘘导管。其构成为,在导管管体的前端设有由四处连结的缓冲结构体构成的缓冲器,这些缓冲结构体的各自的基端固定于导管管体的前端,将缓冲结构体的前端固定于在可滑动地嵌插在导管管体的内筒上。这样的胃瘘导管中,若将内筒向导管管体的前端挤出的方向移动,缓冲结构体则将变形为直线,若解除施加在内筒上的压力,则缓冲结构体复原为扩径的状态的同时内筒在导管管体的内部朝向基端侧滑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6007号公报然而,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技术中,各个缓冲结构体的前端分别不直接固定于导管管体,而是固定于可滑动地嵌插于导管管体的内筒上。因此,在对导管管体施加拔去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各个缓冲结构体容易以沿管体的轴向延伸的方式变形,从而无法期待胃壁的内部的固定力的提高,或者有留置无法得到足够的固定力的担忧。另外,在胃瘘导管的内部,由于成为在导管管体的内侧嵌插有内筒的双重构造,所以在胃瘘导管的内壁上产生阶梯差。因此,当向导管管体内插入内窥镜等时,内窥镜等的前端容易钩在上述阶梯差的部位,不仅成为操作方面的问题,而且也容易对内筒施加额外的力,存在无意中导致上述的缓冲结构体的变形的可能性高的问题。鉴于以上的以往的导管所出现的问题点,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者们已经通过日本特愿2011-227880号而提出如下的导管,即,插入患者的瘘管的管主体的前端侧固定的缓冲部由多个带状片构成,当将管主体插入瘘管和从瘘管抽出时,各带状片分别以萎缩的方式缩径,另一方面,在胃壁内侧,扩径为原先的弯曲的状态而将管主体固定于设置位置,由此,不仅容易从瘘管中插入和抽出,并充分地提高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的固定力,另外,得到插入内部的器械等的圆滑的操作性。然而,对于这样类型的导管,期望用于解决如下的问题的改进。即,根据抑制接触性溃疡的发症的方面、以及抑制缓冲部相对于应力的变形的方面,优选增大带状片的宽度尺寸,但在增大了带状片的宽度尺寸的情况下,出现如下新的问题点,即,当插入和抽出于瘘管时沿管主体的外周面萎缩的带状片彼此在它们的接合部的附近产生干扰,而难以成为易插入体内的细长的形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以上的以往的技术具有的问题点而专利技术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导管,即,不仅能够容易插入瘘管,也能够充分提高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的固定力,另外,能够减少插入内部的器械等的动作阻力,而能够得到圆滑的操作性,并且,即使带状片的宽度尺寸大,也能够相对于瘘管容易插入抽出。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的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要旨,有以下各项专利技术。[1]一种导管10,其插入从身体表面至身体内的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形成的瘘管中,用于从身体外向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供给流体物,该导管10的特征在于,具备:设置为插入上述瘘管状态的管主体11;以及缓冲部20,其设于该管主体11的前端侧,留置于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而将管主体11固定于设置位置,上述缓冲部20由利用可弹性变形的材质形成的多个带状片21构成,各带状片21各自的基端与上述管主体11的前端侧中途的外周面连为一体,从上述管主体11的轴心开始放射状地扩展并朝向前端侧弯曲地延伸之后,各自的前端与上述管主体11的前端开口边缘连为一体,对于上述各带状片21而言,当将上述管主体11插入上述瘘管和从上述瘘管抽出时,以沿管主体11的外周面萎缩的方式缩径,另一方面,在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扩径为原先的弯曲的状态而将管主体11固定于设置位置。[2]根据[1]所记载的导管10,其特征在于,上述管主体11的内侧成为从其基端至前端没有遮挡的一个连续的内腔,其内周面没有凹凸形状地平滑地相连。[3]根据[1]或[2]所记载的导管10,其特征在于,上述管主体11形成为从其前端侧中途至前端开口13处、至少内周面逐渐缩径的锥形形状的同时,在该锥形形状的外周侧设置防止该部位的弹性变形的具有刚性的托部14,并设定为,当将上述管主体11插入上述瘘管时,在插入管主体11内的状态来下将被施加插入力的棒状的插入件A的前端经由上述托部14而与管主体内侧的内周面抵接。[4]一种导管10A、10B,其插入从身体表面至身体内的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形成的瘘管中,用于从身体外向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供给流体物,该导管10A、10B的特征在于,具备:设置为插入上述瘘管状态的管主体11A、11B;以及缓冲部20,其设于该管主体11A、11B的前端侧,留置于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而将管主体11A、11B固定于设置位置,上述缓冲部20由利用可弹性变形的材质形成的多个带状片21构成,各带状片21各自的基端与上述管主体11A、11B的前端开口边缘连为一体,从上述管主体11A、11B的轴心的延长线开始放射状地扩展并弯曲地延伸之后,各自的前端与从上述管主体11A、11B的前端开口边缘开始在轴心的延长线上伸出的弹性体15、16连为一体,对于上述各带状片21而言,当将上述管主体11A、11B插入上述瘘管和从上述瘘管抽出时,以上述弹性体15、16为中心萎缩地缩径,另一方面,在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扩径为原先的弯曲的状态而将管主体11A、11B固定于设置位置。[5]根据上述[4]所记载的导管10A,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体15包括:以在上述管主体11A的前端开口边缘的外周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连结的多个棒状体17;以及与各棒状体17的前端侧连结,并在将上述管主体11A插入上述瘘管时,在插入管主体11A内的状态下被施加插入力的棒状的插入件A的前端抵接的托部19,在该托部19分别连结上述各带状片21的前端。[6]根据[4]所记载的导管10B,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体16包括:螺旋体18,其从上述管主体11B的前端开口边缘开始以轴心的延长线为中心螺旋状地延伸;以及托部19,其与该螺旋体18的前端侧连结,并在将上述管主体11B插入上述瘘管时,与用于以插入管主体11B内的状态来施加插入力的棒状的插入件A的前端抵接,在该托部19分别连结上述各带状片21的前端。[7]根据[1]、[2]、[3]、[4]、[5]或[6]所记载的导管10、10A、10B,其特征在于,具备外部限位器30,该外部限位器30设于上述管主体11、11A、11B的基端侧,并留置在身体表面上,上述外部限位器30从管主体11、11A、11B的外周开始在与轴心正交的方向上以平面状伸出,在其一端侧经由可挠片32而一体地设有堵住管主体11、11A、11B的基端开口的按钮状的盖部33。[8]根据[1]、[2]、[3]、[4]、[5]、[6]或[7]所记载的导管10、10A、10B,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缓冲部20的各带状片21的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管,其插入从身体表面至身体内的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形成的瘘管中,用于从身体外向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供给流体物,该导管的特征在于,具备:设置为插入上述瘘管状态的管主体;以及缓冲部,其设于该管主体的前端侧,留置于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而将管主体固定于设置位置,上述缓冲部由利用可弹性变形的材质形成的多个带状片构成,各带状片各自的基端与上述管主体的前端侧中途的外周面连为一体,从上述管主体的轴心开始放射状地扩展并朝向前端侧弯曲地延伸之后,各自的前端与上述管主体的前端开口边缘连为一体,对于上述各带状片而言,当将上述管主体插入上述瘘管和从上述瘘管抽出时,以沿管主体的外周面萎缩的方式缩径,另一方面,在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扩径为原先的弯曲的状态而将管主体固定于设置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17 JP 2011-227880;2012.09.24 JP 2012-20981.一种导管,其插入从身体表面至身体内的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形成的瘘管中,用于从身体外向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供给流体物,该导管的特征在于,具备:管主体,其设置为插入上述瘘管的状态;以及缓冲部,其设于该管主体的前端侧,留置于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而将管主体固定于设置位置,上述缓冲部由利用可弹性变形的材质形成的多个带状片构成,各带状片各自的基端与上述管主体的靠前端侧的部位的外周面连为一体,从上述管主体的轴心开始放射状地扩展并朝向前端侧弯曲地延伸之后,各带状片各自的前端与上述管主体的前端开口边缘连为一体,对于上述各带状片而言,当将上述管主体插入上述瘘管和从上述瘘管抽出时,以沿管主体的外周面萎缩的方式缩径,另一方面,在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扩径为原先的弯曲的状态而将管主体固定于设置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上述管主体的内侧成为从其基端至前端没有遮挡的一个连续的内腔,其内周面没有凹凸形状地平滑地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上述管主体从其靠前端侧的部位至前端开口处形成为至少内周面逐渐缩径的锥形形状,并且在该锥形形状的外周侧设置防止该锥形形状的部位的弹性变形的具有刚性的托部,并设定为,当将上述管主体插入上述瘘管时,在插入管主体内的状态下将被施加插入力的棒状的插入件的前端经由上述托部而与管主体内侧的内周面抵接。4.一种导管,其插入从身体表面至身体内的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形成的瘘管中,用于从身体外向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供给流体物,该导管的特征在于,具备:管主体,其设置为插入上述瘘管的状态;以及缓冲部,其设于该管主体的前端侧,留置于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而将管主体固定于设置位置,上述缓冲部由利用可弹性变形的材质形成的多个带状片构成,各带状片各自的基端与上述管主体的前端开口边缘连为一体,从上述管主体的轴心的延长线开始放射状地扩展并弯曲地延伸之后,各带状片各自的前端与从上述管主体的前端开口边缘开始在上述管主体的轴心的延长线上伸出的弹性体连为一体,对于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笹渕一德,
申请(专利权)人:库利艾特梅迪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