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868698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3 0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涉及采矿机械技术领域,该支护装置包括用于支撑工作面顶板的第一支撑元件和第二支撑元件;第一支撑元件连接有用于驱动其升降的第一升降元件,第一升降元件的底部连接有第一底座;第二支撑元件连接有用于驱动其升降的第二升降元件,第二升降元件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底座;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之间设置有用于调整两者之间水平间距的位置调整元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井下工作面顶板采用现有的支护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单体支柱、π型钢梁、锚杆、锚网等材料以及人工,其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该支护装置具有节省材料、人工以及时间的技术效果。

Support device and its use method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upporting device and use method thereof,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ining machinery, the supporting device comprises a support for the roof of the first support member and the second support member; a first support member is connected with a first lifting element driving the lifting, lifting the first element is connec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first second support base; for the second element connected with a lifting element driving the lifting, lifting second element is connec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second base; to adjust the position of adjusting the horizontal spacing of components between the two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first base and second base, to solve the underground working face roof in the prior art using the existing supporting method requires a lot of monomer the pillar, PI type steel beam, bolt, anchor net and artificial materials, the high cost of the technical problem, the support device It has the technical effect of saving material, manual and ti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采矿机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支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能源节约、安全、高效、自动化已经成为井下工作面安装工作的必然趋势。现阶段,井下工作面液压支架安装时,往往由于切眼尺寸不够宽,液压支架长度过长,还需对切眼进行二次扩帮,而扩帮断面的支护采取单体支柱和π型钢梁,顶板采用锚杆锚网支护的方式。然而,由于上述工作面一次性扩帮过大,工作面顶板压力大,需要使用大量的单体支柱、π型钢梁、锚杆、锚网等材料和人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护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井下工作面顶板采用现有的支护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单体支柱、π型钢梁、锚杆、锚网等材料以及人工,其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支护装置包括用于支撑工作面顶板的第一支撑元件和第二支撑元件。所述第一支撑元件连接有用于驱动其升降的第一升降元件,所述第一升降元件的底部连接有第一底座。所述第二支撑元件连接有用于驱动其升降的第二升降元件,所述第二升降元件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之间设置有用于调整两者之间水平间距的位置调整元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包括第一顶梁构件和与所述第一顶梁构件滑动连接的第一伸缩梁。所述第一伸缩梁连接有用于驱动其在所述第一顶梁构件上横向运动的第一伸缩驱动元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包括第一顶梁构件和与所述第一顶梁构件枢接的第一伸缩梁。所述第一伸缩梁连接有用于驱动其绕第一水平轴向下转动的第一翻转驱动元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包括第二顶梁构件和与所述第二顶梁构件连接的护帮板。所述护帮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梁构件背离所述第一伸缩梁的一端。所述护帮板连接有用于驱动其在所述第二顶梁构件上横向运动的第二伸缩驱动元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包括第二顶梁构件和与所述第二顶梁构件连接的护帮板。所述护帮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梁构件背离所述第一伸缩梁的一端。所述护帮板连接有用于驱动其绕第二水平轴向下转动的第二翻转驱动元件。进一步地,所述护帮板包括一级护帮板和与所述一级护帮板枢接的二级护帮板,所述一级护帮板枢接在所述第二顶梁构件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元件的一侧枢接有侧护板,所述侧护板连接有用于调整其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或所述第二支撑元件角度的角度调整驱动元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座包括相平行设置的第一前底座和第一后底座。所述第一前底座连接有用于将其抬起或放下的第一抬底装置;所述第一后底座连接有用于将其抬起或放下的第二抬底装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底座包括相平行设置的第二前底座和第二后底座。所述第二前底座连接有用于将其抬起或放下的第三抬底装置;所述第二后底座连接有用于将其抬起或放下的第四抬底装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支护装置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支护装置包括用于支撑工作面顶板的第一支撑元件和第二支撑元件;随着扩帮工作的进行,第一升降元件下降使得第一升降元件远离工作面顶板,并调整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之间的水平间距(第一底座靠近扩帮方向移动),从而实现第一支撑元件、第一升降元件以及第一底座的移动,此时通过第一升降元件上升使得第一升降元件重新支撑工作面顶板的另一位置;接下来,第二升降元件下降使得第二升降元件远离工作面顶板,并调整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之间的水平间距(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恢复到初始间距),从而实现第二支撑元件、第二升降元件以及第二底座的移动,此时第二升降元件上升使得第二升降元件也能够重新支撑工作面顶板的另一位置;以此类推,实现整个扩帮工作的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支护装置采用整体设备支护方式能有效的对工作面顶板进行支护,可节省大量的单体支柱、π型钢梁、锚杆、锚网等材料和大量的人工,更加安全可靠,且成本大大降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护装置使用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井下工作面顶板采用现有的支护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单体支柱、π型钢梁、锚杆、锚网等材料以及人工,其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支护装置使用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A)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和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均上升并支撑工作面顶板,此时所述护帮板处于收回或向下翻转的状态;(B)打眼放炮,所述护帮板打开,并收集煤料;(C)所述第二支撑元件下降,且所述位置调整元件驱动所述第一底座向前移动,所述第二支撑元件上升并支撑工作面顶板;(D)所述第一支撑元件下降,所述位置调整元件驱动所述第二底座向前移动,与此同时,所述第一伸缩梁伸出;(E)所述第二支撑元件上升并支撑工作面顶板。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支护装置使用方法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支护装置使用方法能够产生上述支护装置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第一支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所示的第二支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所示的第二支护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标:100-第一支护装置;200-第二支护装置;300-位置调整元件;400-侧护板;101-第一支撑元件;102-第一升降元件;103-第一底座;201-第二支撑元件;202-第二升降元件;203-第二底座;301-自移千斤顶;1011-第一顶梁构件;1012-第一伸缩梁;1013-第一顶梁千斤顶;2011-第二顶梁构件;2012-护帮板;2013-第二伸缩梁;20121-一级护帮板;20122-二级护帮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本实施例是一种支护装置,参照图1所示,第一支护装置100和第二支护装置200;具体地,第一支护装置100包括用于支撑工作面顶板的第一支撑元件101,第二支护装置200包括用于支撑工作面顶板的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支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支撑工作面顶板的第一支撑元件(101)和第二支撑元件(201);所述第一支撑元件(101)连接有用于驱动其升降的第一升降元件(102),所述第一升降元件(102)的底部连接有第一底座(103);所述第二支撑元件(201)连接有用于驱动其升降的第二升降元件(202),所述第二升降元件(202)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底座(203);所述第一底座(103)和所述第二底座(203)之间设置有用于调整两者之间水平间距的位置调整元件(30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支撑工作面顶板的第一支撑元件(101)和第二支撑元件(201);所述第一支撑元件(101)连接有用于驱动其升降的第一升降元件(102),所述第一升降元件(102)的底部连接有第一底座(103);所述第二支撑元件(201)连接有用于驱动其升降的第二升降元件(202),所述第二升降元件(202)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底座(203);所述第一底座(103)和所述第二底座(203)之间设置有用于调整两者之间水平间距的位置调整元件(3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101)包括第一顶梁构件(1011)和与所述第一顶梁构件(1011)滑动连接的第一伸缩梁(1012);所述第一伸缩梁(1012)连接有用于驱动其在所述第一顶梁构件(1011)上横向运动的第一伸缩驱动元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101)包括第一顶梁构件(1011)和与所述第一顶梁构件(1011)枢接的第一伸缩梁(1012);所述第一伸缩梁(1012)连接有用于驱动其绕第一水平轴向下转动的第一翻转驱动元件。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元件(201)包括第二顶梁构件(2011)和与所述第二顶梁构件(2011)连接的护帮板(2012);所述护帮板(2012)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梁构件(2011)背离所述第一伸缩梁(1012)的一端;所述护帮板(2012)连接有用于驱动其在所述第二顶梁构件(2011)上横向运动的第二伸缩驱动元件。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元件(201)包括第二顶梁构件(2011)和与所述第二顶梁构件(2011)连接的护帮板(2012);所述护帮板(2012)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梁构件(2011)背离所述第一伸缩梁(1012)的一端;所述护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博李云峰张希望薛庆生于代文高杨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鑫丰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