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用油底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6797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3 0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用油底壳,在发动机用油底壳的油底壳本体的内部设置有除杂装置,在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各部件之间的磨损会产生金属杂质,除杂装置中的条形磁铁能够吸附金属杂质,避免金属杂质吸附在油底壳的内壁上,进而避免金属杂质夹杂在润滑油中造成发动机各部件之间磨损的加剧,提供了发动机的性能,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在油底壳下段底部的外表面上涂有通电发热涂层,并且该通电发热涂层通过导线和发动机ECU电连接,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使用时,在车辆启动前,可以通过发动机ECU控制涂层进行加热,对润滑油进行预热,保证润滑油的润滑性能,提高了发动机工作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用油底壳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
,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用油底壳。
技术介绍
油底壳位于发动机的下部,可拆装,并将曲轴箱密封做为贮油槽的外壳。发动机油底壳的主要功用是贮存机油并封闭曲轴箱,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发动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车辆工作时,通过机油泵将机油从油底壳中吸上来,以一定的压力供给发动机缸体和缸盖润滑,润滑后的机油通过回油道回到油底壳。在寒冷的冬季,发动机油底壳中的润滑油可能会出现凝固现象,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启动,低温润滑油的性能也出现下降,润滑效果大打折扣,进而降低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在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各部件之间的磨损会产生金属杂质,这种金属杂质在更换润滑油时,不能完全随着放油而流出来,有的吸附在油底壳的内壁上,时间越长,金属杂质就会越积累越多,金属杂质夹杂在润滑油中,会加剧发动机各部件之间的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用油底壳,能够解决油底壳内润滑油的预热问题,并且这种结构的油底壳还可以除去润滑油中的金属杂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发动机用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本体为分体式结构,所述油底壳本体包括油底壳上段和油底壳下段,所述油底壳上段和所述油底壳下段可拆卸式连接在一起,所述油底壳下段底部的外表面涂有通电发热涂层,所述通电发热涂层用于通过导线与发动机ECU电连接;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内部设置有除杂装置,所述除杂装置包括两个横置且互相平行的条形磁铁,以及两个纵置且互相平行的条形磁铁,四个所述条形磁铁呈“井”字型布置,四个所述条形磁铁上皆设置有过油孔。进一步的,所述油底壳上段和所述油底壳下段之间设置有油底壳连接段,所述油底壳连接段的上端与所述油底壳上段连接,所述油底壳连接段的下端与所述油底壳下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油底壳上段的下端部设置有上段翻边,所述油底壳连接段的上端部设置有连接段上翻边,所述油底壳连接段的下端部设置有连接段下翻边,所述油底壳下段的上端部设置有下段翻边,以上所述翻边皆为外翻边结构,所述上段翻边与所述连接段上翻边连接,所述连接段下翻边与所述下段翻边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上段翻边与所述连接段上翻边之间设置有密封垫,所述连接段下翻边与所述下段翻边之间设置有密封垫。进一步的,所述油底壳下段的底部固定有放油螺座。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发动机用油底壳的油底壳本体的内部设置有除杂装置,在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各部件之间的磨损会产生金属杂质,除杂装置中的条形磁铁能够吸附金属杂质,避免金属杂质吸附在油底壳的内壁上,进而避免金属杂质夹杂在润滑油中造成发动机各部件之间磨损的加剧,提供了发动机的性能,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除杂装置中的四个条形磁铁按照“井”字结构布置在油底壳本体的内部,能够提高吸附金属杂质的效率。在油底壳下段底部的外表面上涂有通电发热涂层,并且该通电发热涂层通过导线和发动机ECU电连接,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使用时,在车辆启动前,可以通过发动机ECU控制涂层进行加热,对润滑油进行预热,保证润滑油的润滑性能,提高了发动机工作的可靠性。油底壳本体的油底壳上段和油底壳下段为可拆式结构,如若油底壳下段出现故障时,只需更换油底壳下段部件,不需要更换整个油底壳本体,降低了生产成本。在油底壳上段和油底壳下段之间可以设置油底壳连接段,通过增设油底壳连接段,能够增大油底壳的润滑油容量,这样就能够增长润滑油的更换时间,延长油底壳的维护保养周期。油底壳上段的下端部设置有上段翻边,油底壳连接段的上端部设置有连接段上翻边,油底壳连接段的下端部设置有连接段下翻边,油底壳下段的上端部设置有下段翻边,以上翻边皆为外翻边结构,上段翻边与连接段上翻边连接,连接段下翻边与下段翻边连接,油底壳上段、油底壳连接段、以及油底壳下段通过外翻边结构相连接,这种连接结构更加可靠、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发动机用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省略发动机ECU和导线);图3是图1的俯视图(省略发动机ECU和导线);图4是图1中除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左视图;图中,1-油底壳本体,11-油底壳上段,111-上段翻边,12-油底壳下段,121-下段翻边,2-油底壳连接段,21-连接段上翻边,22-连接段下翻边,3-除杂装置,31-第一横置条形磁铁,32-第二横置条形磁铁,321-第二横置条形磁铁过油孔,33-第一纵置条形磁铁,331-第一纵置条形磁铁过油孔,34-第二纵置条形磁铁,4-通电发热涂层,5-导线,6-发动机ECU,7-放油螺座,8-法兰,9-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带有序号命名的技术特征(如第一横置条形磁铁、第一纵置条形磁铁过油孔、第一纵置条形磁铁、第二纵置条形磁铁等)仅是为了区别各技术特征,并不代表各技术特征之间的位置关系、安装顺序及工作顺序等。结合图1、图2以及图3共同所示,一种发动机用油底壳,它包括分体式结构的油底壳本体1。油底壳本体1包括油底壳上段11和油底壳下段12,油底壳上段11和油底壳下段12可拆卸式连接在一起,如若油底壳下段12出现故障时,只需更换油底壳下段12,不需要更换整个油底壳本体1,降低了生产成本。油底壳下段12底部的外表面涂有通电发热涂层4,通电发热涂层4可以涂抹特型MRX材料、石墨烯等材料,通电发热涂层4通过导线5与发动机ECU6电连接,发动机ECU6通过导线5给通电发热涂层4通电,使通电发热涂层4发热。通过发动机ECU6控制通电是公知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使用时,在车辆启动前,可以通过发动机ECU6控制通电发热涂层4进行加热,对润滑油进行预热,保证润滑油的润滑性能,提高了发动机工作的可靠性。油底壳上段11和油底壳下段12之间设置有油底壳连接段2,油底壳连接段2的上端与油底壳上段11连接,油底壳连接段2的下端与油底壳下段12连接。通过增设油底壳连接段2加大了油底壳的机油容量,这样就能够增长机油的更换时间,延长油底壳的维护保养周期。油底壳上段11的下端部设置有上段翻边111,油底壳连接段2的上端部设置有连接段上翻边21,油底壳连接段2的下端部设置有连接段下翻边22,油底壳下段12的上端部设置有下段翻边121,以上翻边皆为外翻边结构,上段翻边111与连接段上翻边21连接,连接段下翻边22与下段翻边121连接,油底壳上段11、油底壳连接段2、以及油底壳下段12通过外翻边结构相连接,这种连接结构更加可靠、稳定。上段翻边111、连接段上翻边21、连接段下翻边22、以及下段翻边121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通过螺栓或者其他常规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上段翻边111与连接段上翻边21之间设置有密封垫,连接段下翻边22与下段翻边121之间设置有密封垫,设置密封垫能够更好地实现各个连接处的密封。并且在油底壳本体1的外部设置有加强筋9,通过加强筋9的使用,有效地保证了满足油底壳的强度、刚度以及模态的要求。加强筋9可以通过焊接或者其他常规的方式固定在油底壳本体1上。油底壳下段12的底部固定有放油螺座7,放油螺座7可以通过焊接或者其他常规的方式固定在油底壳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动机用油底壳

【技术保护点】
发动机用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本体为分体式结构,所述油底壳本体包括油底壳上段和油底壳下段,所述油底壳上段和所述油底壳下段可拆卸式连接在一起,所述油底壳下段底部的外表面涂有通电发热涂层,所述通电发热涂层用于通过导线与发动机ECU电连接;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内部设置有除杂装置,所述除杂装置包括两个横置且互相平行的条形磁铁,以及两个纵置且互相平行的条形磁铁,四个所述条形磁铁呈“井”字型布置,四个所述条形磁铁上皆设置有过油孔。

【技术特征摘要】
1.发动机用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本体为分体式结构,所述油底壳本体包括油底壳上段和油底壳下段,所述油底壳上段和所述油底壳下段可拆卸式连接在一起,所述油底壳下段底部的外表面涂有通电发热涂层,所述通电发热涂层用于通过导线与发动机ECU电连接;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内部设置有除杂装置,所述除杂装置包括两个横置且互相平行的条形磁铁,以及两个纵置且互相平行的条形磁铁,四个所述条形磁铁呈“井”字型布置,四个所述条形磁铁上皆设置有过油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用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上段和所述油底壳下段之间设置有油底壳连接段,所述油底壳连接段的上端与所述油底壳上段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世阳马常伟岳中政马先霞郝雪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浩信浩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