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合装台用前托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36199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9 19: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装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合装台用前托盘,包括基座,所述基座表面从前向后依次设置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板及转轴,所述第二安装板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一朝向基座底面延伸设置的螺栓拧紧杆A,第二安装板上还设有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定位针;所述第一安装板的表面前端一侧设置发动机放置平台,另一侧设置变速箱放置平台,基座上对应于所述发动机放置平台、变速箱放置平台的外侧分别设置立柱、安装柱,所述安装柱顶部转动设置翻转板,翻转板前端安装减震器限位钳;所述转轴两端与基座上的轴承座相连接,转轴上固定有压紧挡块,同时转轴上还设置有扳手。使用该前托盘可以高效快捷完成发动机的合装作业。

Front tray for engine closing table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utomobile assembly, relates to a motor assembly with front tray, which comprises a base, the base surface mounting plate are sequentially arranged from front to back second, the first installation board and the shaft, the second side plates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front mounted to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base extending bolt rod A set, second the mounting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positioning pin above is extended toward the surface; the front side of the first installation board is placed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engine platform, set the gearbox placement platform, base on the outside of the corresponding engine placement platform, transmission platform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placed upright, mounting column,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top of the column set rotation of the overturning plate, a turnover plate is installed at the front end of the shock absorber limit bearing seat clamp; the two ends of the shaft and the pedestal is connected with pressing fixed shaft Block, at the same time, the shaft also has a wrench. The use of the front tray can efficiently and quickly complete the operation of the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合装台用前托盘
本技术属于汽车装配
,涉及一种发动机合装台用前托盘。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也随之走进千家万户。人民群众对小汽车的需求倒逼汽车制造企业快速开发出满足需要的车型,并快速推向市场,这就对车企提出较高要求。发动机合装是组装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发动机在合装作业时,需要对发动机进行精准的安放,以确保可以和车体有效配合安装,现有的发动机总装装置在工作过程中难以方便快捷完成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合装台用前托盘,使用该前托盘可以高效快捷完成发动机的合装作业。按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合装台用前托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所述基座表面从前向后依次设置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板及转轴,所述第二安装板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一朝向基座底面延伸设置的螺栓拧紧杆A,第二安装板上还设有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定位针;所述第一安装板的表面前端一侧设置发动机放置平台,另一侧设置变速箱放置平台,基座上对应于所述发动机放置平台、变速箱放置平台的外侧分别设置立柱、安装柱,所述安装柱顶部转动设置翻转板,翻转板前端安装减震器限位钳;所述转轴两端与基座上的轴承座相连接,转轴上固定有压紧挡块,同时转轴上还设置有扳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之间设置横杆,横杆两端分别设有朝向下方延伸的螺栓拧紧杆B。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安装板通过限位卡板固定于基座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立柱、安装柱通过基板相连接,基板上设置有前悬支撑杆。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产品结构简单、合理巧妙,在工作时,在工作时主要用于放置发动机、变速箱、前悬等车身前部部件,可以快速完成发动机的总装业务,同时,通过减震器限位钳可以对车身上的螺栓进行自动拧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中,包括基座1、扳手2、翻转板3、减震器限位钳4、限位卡板5、转轴6、第一安装板7、压紧挡块8、发动机放置平台9、基板10、第二安装板11、螺栓拧紧杆A12、定位针13、螺栓拧紧杆B14、前悬支撑杆15、立柱16、安装柱17、横杆18、变速箱放置平台19等。如图1所示,本技术是一种发动机合装台用前托盘,包括基座1,所述基座1表面从前向后依次设置第二安装板11、第一安装板7及转轴6,所述第二安装板11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一朝向基座1底面延伸设置的螺栓拧紧杆A12,第二安装板11上还设有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定位针13;所述第一安装板7的表面前端一侧设置发动机放置平台9,另一侧设置变速箱放置平台19,基座1上对应于所述发动机放置平台9、变速箱放置平台19的外侧分别设置立柱16、安装柱17,所述安装柱17顶部转动设置翻转板3,翻转板3前端安装减震器限位钳4;所述转轴6两端与基座1上的轴承座相连接,转轴6上固定有压紧挡块8,同时转轴6上还设置有扳手2。第一安装板7、第二安装板11之间设置横杆18,横杆18两端分别设有朝向下方延伸的螺栓拧紧杆A12、螺栓拧紧杆B14。第一安装板7通过万向球固定于基座1上,由限位卡板5限位。第一安装板7可以前后左右浮动,同时被限位卡板5限位,防止过量浮动。立柱16、安装柱17通过基板10相连接,基板10上设置有前悬支撑杆15。通过扳手2可以带动转轴6根据需要进行转动,转轴6上的压紧挡块8可以与发动机合装件进行有效配合;螺栓拧紧杆B14在合装完后,通过拧紧机对螺栓拧紧;前悬支撑杆15对汽车前悬进行支撑定位;安装柱17起到对翻转板3进行支撑定位。前托盘在线体上输送时扳手2处于自然状态,此时压紧挡块8压紧第一安装板7,使整个托盘一体。发动机在前托盘上不会有窜动现象。合装时,压下扳手2,压紧挡块8就松开对第一安装板7的限位,第一安装板7及以上部分能在托盘上有少许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浮动,能消除合装时的误差(发动机放置平台9,变速箱放置平台19分别支撑发动机及变速箱)。本技术产品结构简单、合理巧妙,在工作时,在工作时主要用于放置发动机、变速箱、前悬等车身前部部件,可以快速完成发动机的总装业务,同时,通过减震器限位钳可以对车身上的螺栓进行自动拧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动机合装台用前托盘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合装台用前托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所述基座(1)表面从前向后依次设置第二安装板(11)、第一安装板(7)及转轴(6),所述第二安装板(11)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一朝向基座(1)底面延伸设置的螺栓拧紧杆A(12),第二安装板(11)上还设有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定位针(13);所述第一安装板(7)的表面前端一侧设置发动机放置平台(9),另一侧设置变速箱放置平台(19),基座(1)上对应于所述发动机放置平台(9)、变速箱放置平台(19)的外侧分别设置立柱(16)、安装柱(17),所述安装柱(17)顶部转动设置翻转板(3),翻转板(3)前端安装减震器限位钳(4);所述转轴(6)两端与基座(1)上的轴承座相连接,转轴(6)上固定有压紧挡块(8),同时转轴(6)上还设置有扳手(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合装台用前托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所述基座(1)表面从前向后依次设置第二安装板(11)、第一安装板(7)及转轴(6),所述第二安装板(11)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一朝向基座(1)底面延伸设置的螺栓拧紧杆A(12),第二安装板(11)上还设有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定位针(13);所述第一安装板(7)的表面前端一侧设置发动机放置平台(9),另一侧设置变速箱放置平台(19),基座(1)上对应于所述发动机放置平台(9)、变速箱放置平台(19)的外侧分别设置立柱(16)、安装柱(17),所述安装柱(17)顶部转动设置翻转板(3),翻转板(3)前端安装减震器限位钳(4);所述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飞飞黄斯伟
申请(专利权)人: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