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4馏分增产丙烯、降低汽油中烯烃含量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77179 阅读:3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利用C4馏分增产丙烯、降低汽油中烯烃含量的方法,是将富含C4馏分的气态烃、汽油原料注入流化床反应器中,与含有五元环高硅沸石的催化剂接触、反应,反应温度为500~650℃、催化剂与汽油原料和富含C4馏分气态烃的混合物的重量比为1~180∶1、床层重时空速为0.1~30小时#+[-1];分离反应产物和待生催化剂;待生催化剂经汽提、全部或部分再生后返回反应器循环使用。该方法可用于生产丙烯和高品质汽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利用C4馏分增产丙烯、降低汽油中烯烃含量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在不存在氢的情况下石油烃的催化转化方法,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利用C4馏分增产丙烯并降低汽油中烯烃含量的催化转方法。
技术介绍
乙烯、丙烯和丁烯等小分子烯烃是最基本的有机合成原料。目前世界上小分子烯烃的生产主要采用蒸汽裂解方法,但由于高温裂解炉易结焦,因此蒸汽裂解装置只适用于加工轻质原料油,如天然气、石脑油和轻柴油等,并且还副产一定量的芳烃。由于我国的原油较重,石脑油等轻油收率较低,蒸汽裂解和催化重整的原料供需矛盾日益严重。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就开始从事重油制取低碳烯烃的催化裂化家族技术的研究,并成功地开发出了最大量生产丙烯的催化裂解(DCC)技术和最大量生产乙烯的催化热裂解(CPP)技术。目前,催化裂化是我国重油轻质化的主要的二次加工工艺,年加工量达到94.2万吨,占原油加工量的35.87%。但是常规催化裂化工艺的小分子烯烃产率较低,一般丙烯质量产率仅3~5%,乙烯产率则更低。因此,在现有催化裂化和催化裂解装置增产低碳烯烃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效益。CN1031834A公开了一种多产低碳烯烃的烃类转化方法,以汽油、煤油、柴油、减压瓦斯油的不同沸程的石油烃馏分或其混合馏分以及渣油、原油为原料,在流化床或移动床反应器中使用固体催化剂进行催化转化反应,可以得到丁烯和丙烯产率为40wt%。CN1085885A中公开了一种多产液化气和汽油的方法,采用的原料选自一次加工馏分油:汽油、柴油、减压蜡油、渣油;掺有部分焦化蜡油、脱沥青油或其它二次加工馏分油的一次加工馏分油或其混合物;原油。在提升管或流化床-->内与含有稀土五元环高硅沸石、REY和高硅Y三种沸石的固体酸催化剂接触,反应条件如下:反应温度480~550℃、压力130~350千帕、重时空速1~150小时-1、剂油比为4~15、水蒸汽与原料烃的质量比为0.05~0.21∶1,反应产物中液化气收率为30~40wt%。USP4826586公开了一种以富含烷烃C3~C4馏分和重油为进料、采用Y型分子筛或无定型等大孔催化剂和β分子筛或中孔择型分子筛催化剂两种催化剂系统在单提升管上、下两个反应区进行反应生产高辛烷值组分。以富含烷烃C3~C4馏分为原料在提升管的下部反应区中采用反应温度为593~815℃、剂油比为50~200∶1、反应时间为10~50秒条件下进行热裂化反应生成小分子烯烃。而在提升管上部反应区中则以重油进行催化裂化反应。反应中所采用的两种催化剂物性差异较大,使第二种催化剂在提升管上部的停留时间较第一种催化剂长,并在汽提器中能分离出这两种催化剂。USP4966681公开了一种以富含烷烃C3~C4馏分和重油为进料、采用Y型分子筛或无定型等大孔催化剂和β分子筛或中孔择型分子筛催化剂两种催化剂系统在双提升管反应器中催化生产高辛烷值组分的方法。第一提升管以重油为原料在反应温度:496~565℃、剂油比为4~10∶1、反应时间为1~15秒条件下与上述两种催化剂的混合物接触进行催化反应生成瓦斯油和C3~C4馏分。第二提升管反应区的底部以含C3~C4馏分为原料在反应温度为599~816℃、剂油比为50~200∶1、反应时间为15~35秒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小分子烯烃。而在提升管的上部反应区引入新的β分子筛或中孔择型分子筛催化剂使反应温度为204~537℃、剂油比为5~40∶1、反应时间为5~45秒条件下生成高辛烷值产品。USP5414181公开一种以C2~C10烷烃为原料在预积炭的催化剂(焦炭含量为0.2~10wt%)接触发生脱氢反应生产烯烃的方法。催化剂推荐使用含有四面体晶体结构的氧化物。-->USP5447622公开了一种采用串级返混再生系统形成部分挂炭催化裂化催化剂作为脱氢催化剂,以C2~C10烷烃为原料来生产烯烃。USP5879535公开了一种采用两级反应器结构以常压渣油为原料生产烯烃的方法。第一级反应器为水平移动流化床进行短停留时间(小于2秒)的热裂化反应,反应温度为500~600℃。第二级反应器(提升管反应器)以第一级反应产物为原料在反应温度为700~1100℃条件下进行短接触时间(小于1秒)的热裂化反应,并在第二级反应区采用急冷技术可得到20~50wt%的烯烃产率。USP6207115公开了一种利用富含烯烃的C4馏分与乙烯进行易位反应来生产丙烯技术。采用的催化剂为负载型氧化铷催化剂,反应温度为0~100℃。USP6049017公开了一种利用裂解乙烯装置的C4或C4以上馏分在反应温度为460~700℃、有效压力为140~700千帕、重时空速为0.05~10hr-1条件下与非沸石小孔分子筛催化剂((ELXAlYPZ)O2)接触反应生产乙烯和丙烯。其中,EL可以分别是Si、Mg、Zn、Fe、Co、Ni、Mn、Cr或及其混合物,其孔径小于0.5纳米。USP6106697公开了以蜡油或渣油为原料在两级反应器进行催化裂化反应选择性生产C2~C4烯烃。在第一级反应区中以蜡油或渣油为原料在大孔催化剂(平均孔径大于0.7nm)上进行常规反应生成瓦斯油馏分产物。第二反应区以第一反应区瓦斯油馏分产物为原料在反应温度:500~650℃、剂油比为4~10∶1、烃分压为70~280千帕条件下中孔分子筛催化剂(平均孔径小于0.7nm)接触进行催化进行反应生成小分子烯烃。此外,随着环境对汽油产品的质量要求的日益严格,能否生产出低烯烃、硫和氮含量清洁高品质汽油以及其它燃料油产品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炼油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制定的新配方汽油标准不尽相同,但总的原则是汽油馏分中的烯烃含量在20%重以下,硫含量在100ppm以下。-->目前我国内商品汽油中的烯烃的含量在35~65重%,而富含烯烃的汽油热稳定性差。在汽车行使过程中烯烃在内燃机燃油系统的温度条件下会氧化成冲积物附着在化油器的主油量口、怠速油量孔的内壁和节气门的表面,很快导致在用汽车怠速不稳、提速供油不畅、汽油燃烧不充分,使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污染环境。CN1244568A公开一种汽油改质的催化转化方法,是将预热后的低辛烷值汽油从提升管的底部进入,富含烯烃汽油从提升管的中部或流化床的底部进入,与催化剂接触,反应后流出物进入沉降器;分离反应产物,待生剂经汽提、再生后,返回提升管循环使用。采用该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汽油组成中的烯烃可以降低到20wt%,汽油组成中的异构烷烃可以增加到30wt%以上,汽油的RON为90左右。CN1244569A公开了一种降低汽油烯烃、硫和氮含量的催化转化方法,是将预热后的汽油原料进入提升管或流化床反应器内与催化剂接触,在反应温度为100~600℃、重时空速为1~120hr-1、催化剂与汽油原料的重量比为2~15∶1、水蒸汽与原料油的重量比为0~0.1∶1条件下进行催化转化反应;分离反应产物,待生剂经汽提、再生后,返回提升管循环使用。采用该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汽油组成中的烯烃可以降低到20wt%,汽油组成中的异构烷烃可以增加到66wt%以上。CN1245202A公开了降低液化气和汽油中烯烃含量的催化转化方法,是在提升管或由提升管和流化床构成的复合反应器中将预热后的常规裂化原料油进入提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C4馏分增产丙烯、降低汽油中烯烃含量的方法,是将富含C4馏分的气态烃、汽油原料注入流化床反应器中,与含有五元环高硅沸石的催化剂接触、反应,反应温度为500~650℃、催化剂与汽油原料和富含C4馏分气态烃的混合物的重量比为1~180∶1、床层重时空速为0.1~30小时↑[-1];分离反应产物和待生催化剂;待生催化剂经汽提、全部或部分再生后返回反应器循环使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利用C4馏分增产丙烯、降低汽油中烯烃含量的方法,是将富含C4馏分的气态烃、汽油原料注入流化床反应器中,与含有五元环高硅沸石的催化剂接触、反应,反应温度为500~650℃、催化剂与汽油原料和富含C4馏分气态烃的混合物的重量比为1~180∶1、床层重时空速为0.1~30小时-1;分离反应产物和待生催化剂;待生催化剂经汽提、全部或部分再生后返回反应器循环使用。2、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富含C4馏分的气态烃为来自催化裂化装置或催化裂解装置的富含C4馏分的气态烃。3、按照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富含C4馏分的气态烃中C4烯烃的含量大于40重%。4、按照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富含C4馏分的气态烃中C4烯烃的含量大于50重%。5、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油原料选自:催化裂化粗汽油、催化裂化稳定汽油、焦化汽油、减粘裂化汽油以及其它炼油或化工过程所生产的汽油馏分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6、按照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油原料选自:催化裂化粗汽油、催化裂化稳定汽油、焦化汽油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7、按照权利要求1、5或6之一的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永灿张久顺谢朝钢张瑞驰杨义华吴治国马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