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器闷盖及包括其的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2621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5 2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振器闷盖及包括其的减振器,其中,所述减振器闷盖的上端外径小于下端外径,使得所述减振器闷盖的外轮廓增加锥度,所述锥度为0°‑1°的锥角。所述减振器,包括减振器外筒和防尘罩,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减振器闷盖,所述减振器闷盖与所述减振器外筒连接,所述防尘罩设置在所述减振器闷盖的外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震器闷盖增加了高度和锥角结构,起到了保护减振器外筒不被防尘罩刮蹭的作用。在减振器上下往复工作时,减振器摆动时防尘罩先与减振器闷盖接触,从而使得防尘罩下端与减振器外筒仍有5mm的极限间隙,可以有效防止防尘罩与外筒的刮蹭,使得外筒发生掉漆生锈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振器闷盖及包括其的减振器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减振器闷盖及包括其的减振器。
技术介绍
在汽车零部件领域中,减振器是为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舒适性)的器具,在大多数汽车的悬架系统内部装有减振器。图1为现有技术中防尘罩与减振器外筒干涉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目前在某减振器项目中,减振器10包括减振器外筒11、防尘罩12、减振器闷盖13和缓冲块14。当减振器10在上下跳动工作时,减振器外筒11会有摆动存在,从而使得防尘罩12会与减振器外筒11发生干涉。当减振器10上下往复运动时,与防尘罩12产生刮蹭,使得减振器外筒11的防护喷漆被破坏,从而使得减振器外筒11出现腐蚀失效的现象。图2为现有技术中减振器闷盖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减振器闷盖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目前项目中减振器闷盖13的外径为48mm,高度为18mm的塑料护盖。减振器闷盖13通过油封20与减震器外筒11连接,且穿设在连杆21上。根据上述结构,这种减振器闷盖的设计只是起到:第一,承受缓冲块14的冲击力从而保护减振器油封;第二、防止灰尘进入减振器内部。这种结构设计没有起到保护减振器外筒不受防尘罩摩擦的作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要对减振器闷盖的结构进行改进,以获得更优化的减振器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减振器闷盖无法保护减振器外筒不受防尘罩摩擦的作用等缺陷,提供一种减振器闷盖。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减振器闷盖,其特点在于,所述减振器闷盖的上端外径小于下端外径,使得所述减振器闷盖的外轮廓增加锥度,所述锥度为0°-1°的锥角。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减振器闷盖的高度为60-100mm。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减振器闷盖的增长区域设置有多个减重孔,所述减重孔布置在所述减振器闷盖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减振器闷盖的减重孔的长度为所述减振器闷盖的长度的0.7倍。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减重孔为长方形减重孔,所述减重孔的数量为六个,且均匀布置在所述减振器闷盖一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减振器闷盖的内壁一周均匀布置有锥形过盈筋。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锥形过盈筋的锥角为5°,最小内径为45.6-45.9mm。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锥形过盈筋与所述减振器的外筒过盈配合。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减振器,包括减振器外筒和防尘罩,其特点在于,所述减振器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减振器闷盖,所述减振器闷盖与所述减振器外筒连接,所述防尘罩设置在所述减振器闷盖的外面。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减振器上下往复工作时,所述防尘罩的下端与所述减振器外筒之间仍有5mm的极限间隙。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减震器闷盖增加了高度和锥角结构,起到了保护减振器外筒不被防尘罩刮蹭的作用。在减振器上下往复工作时,减振器摆动时防尘罩先与减振器闷盖接触,从而使得防尘罩下端与减振器外筒仍有5mm的极限间隙,可以有效防止防尘罩与外筒的刮蹭,使得外筒发生掉漆生锈的风险。附图说明本技术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的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防尘罩与减振器外筒干涉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减振器闷盖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减振器闷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减振器闷盖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减振器闷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A部分的放大图一。图7为图5中A部分的放大图二。图8为本技术减振器闷盖与减振器装配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减振器中防尘罩和减振器外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现在将详细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现在将详细参考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在所有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此外,尽管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是从公知公用的术语中选择的,但是本技术说明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术语可能是申请人按他或她的判断来选择的,其详细含义在本文的描述的相关部分中说明。此外,要求不仅仅通过所使用的实际术语,而是还要通过每个术语所蕴含的意义来理解本技术。图4为本技术减振器闷盖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减振器闷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A部分的放大图一。图7为图5中A部分的放大图二。如图4至图7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减振器闷盖,减振器闷盖30的上端外径小于下端外径,使得减振器闷盖30的外轮廓增加锥度θ,锥度θ优选为0°-1°的锥角。优选地,将减振器闷盖30的高度为60-100mm。在减振器闷盖30的增长区域设置有多个减重孔31,将减重孔31布置在减振器闷盖30内。特别地,此处减振器闷盖30的减重孔31的长度为减振器闷盖30的长度的0.7倍。减重孔31优选为长方形减重孔,且减重孔31的数量设置为六个,且均匀布置在减振器闷盖30一周。另外,在减振器闷盖30的内壁一周还均匀布置有锥形过盈筋32,这里的锥形过盈筋32的锥角为5°,最小内径为45.6-45.9mm。图8为本技术减振器闷盖与减振器装配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锥形过盈筋32与减振器的外筒11过盈配合,例如减振器外筒11的外径为46.3mm。这种通过锥角布置的过盈结构在保证闷盖不会从外筒上脱落外,还有利于闷盖装配在减振器外筒上。图9为本技术减振器中防尘罩和减振器外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减振器,包括减振器外筒11和防尘罩12。其中,所述减振器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减振器闷盖30,减振器闷盖30与减振器外筒11连接,防尘罩12设置在减振器闷盖30的外面。在所述减振器上下往复工作时,防尘罩12的下端与减振器外筒11之间仍有5mm的极限间隙。根据上述结构可知,改进后的减振器闷盖结构,仍保留了原设计闷盖的作用外,这种结构的设计好处在于:本技术减震器闷盖增加了高度和锥角结构,起到了保护减振器外筒不被防尘罩刮蹭的作用。在减振器上下往复工作时,减振器摆动时防尘罩先与减振器闷盖接触(如图9中B部分所示),从而使得防尘罩下端与减振器外筒仍有5mm的极限间隙(如图9中C部分所示),可以有效防止防尘罩与外筒的刮蹭,使得外筒发生掉漆生锈的风险。虽然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作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减振器闷盖及包括其的减振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振器闷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闷盖的上端外径小于下端外径,使得所述减振器闷盖的外轮廓增加锥度,所述锥度为0°‑1°的锥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器闷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闷盖的上端外径小于下端外径,使得所述减振器闷盖的外轮廓增加锥度,所述锥度为0°-1°的锥角。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闷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闷盖的高度的为60-100mm。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闷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闷盖的增长区域设置有多个减重孔,所述减重孔布置在所述减振器闷盖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器闷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闷盖的减重孔的长度为所述减振器闷盖的长度的0.7倍。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器闷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孔为长方形减重孔,所述减重孔的数量为六个,且均匀布置在所述减振器闷盖一周。6.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珏星陈进张凯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