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721418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5 1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动力传递装置,其包括具有动力输入轴和动力输出端的无级变速器、具有左右输出轴的差速器,其中,所述无级变速器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减速输入齿轮轴,该减速输入齿轮轴与中间齿轮轴上的减速齿轮啮合;所述中间齿轮轴上固套有差速器驱动齿轮,该差速器驱动齿轮与所述差速器的动力输入端固连。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动力由动力输入轴依次至无级变速器、减速器输入齿轮轴、减速齿轮、中间齿轮轴、差速器驱动齿轮、差速器后经差速器上的左右输出轴输出,实现无级变速、减速及差速的功能,结构紧凑,集成度高,且可靠性高,操作便捷。

Power transfer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lectric vehicle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power input shaft and the power output of the CVT, is about the output shaft of the differential, the power output of the stepless speed chang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input shaft gear reducer, reducer input gear shaft and reducer gear meshing center gear shaft; the intermediate gear shaft is fixed with a differential drive gear, the power input of the differential driving gear and the gear end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utility model is powered by a power input shaft in order to CVT, reducer, gear reducer, gear input shaft intermediate gear shaft, differential drive gear, differential gear after the differential of the output shaft output, realize stepless speed, deceleration and differential function, compact structure, high integration and high reliability. Convenient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汽车动力传递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动力传递装置,属于电动汽车动力

技术介绍
传统的电动车动力传动系统主流分为两种,一种传动系统是依靠离合器与换挡机构组合实现动力的中断、增加爬坡性能等,另一种传动系统是依靠电控的方式来实现动力的中断、增加爬坡性能等,其中,第一种具有结构复杂,操作繁琐等弊端,而第二种具有可靠性低、生产成本高、后期维护不便等弊端。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兼无级变速、减速及差速于一体的电动汽车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紧凑、集成度高、可靠性高、操作简便的电动汽车动力传递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电动汽车动力传递装置,其包括具有动力输入轴和动力输出端的无级变速器、具有左右输出轴的差速器,其中,所述无级变速器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减速输入齿轮轴,该减速输入齿轮轴与中间齿轮轴上的减速齿轮啮合;所述中间齿轮轴上固套有差速器驱动齿轮,该差速器驱动齿轮与所述差速器的动力输入端固连。进一步的,所述无级变速器设置于无级变速器保护壳内,在该无级变速器保护壳上设有变速箱左箱体、变速箱右箱盖,该变速箱左箱体、变速箱右箱盖相互扣合,且所述减速输入齿轮轴由所述无级变速器保护壳内贯穿所述变速箱左箱体并定位于所述变速箱油箱盖内壁上,所述减速齿轮、中间齿轮轴、差速器驱动齿轮、差速器均设于所述变速箱左箱体与所述变速箱右箱盖的扣合腔体内。进一步的,所述变速箱左箱体处于所述变速箱右箱盖与所述无级变速器保护壳之间,且该变速箱左箱体与所述无级变速器保护壳形成置纳所述无级变速器的闭合腔体。进一步的,所述中间齿轮轴、差速器两端对应定位于所述变速箱左箱体、所述变速箱右箱盖上。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输入轴通过第一连接螺栓与所述无级变速器连接;所述减速输入齿轮轴通过第二连接螺栓与所述无级变速器连接;所述差速器驱动齿轮通过第三连接螺栓与所述差速器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动力由动力输入轴依次至无级变速器、减速器输入齿轮轴、减速齿轮、中间齿轮轴、差速器驱动齿轮、差速器后经差速器上的左右输出轴输出,实现无级变速、减速及差速的功能,结构紧凑,集成度高,且可靠性高,操作便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内部结构图;图2是图1中左侧纵向剖视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一种如图1、图2所述电动汽车动力传递装置,其包括具有动力输入轴1和动力输出端的无级变速器2、具有左右输出轴的差速器13,其中,无级变速器2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减速输入齿轮轴7,该减速输入齿轮轴7与中间齿轮轴10上的减速齿轮8啮合;中间齿轮轴10上固套有差速器驱动齿轮11,该差速器驱动齿轮11与差速器13的动力输入端固连。本技术集无级变速、减速及差速于一体,结构紧凑,集成化程度高,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动力传动。使用时,电动机由动力输入轴1进入无级变速器2进行无级变速,再经过减速输入齿轮轴7、减速齿轮8至差速器驱动齿轮11,最后由差速器13的左右输出轴输出动力,整体对动力进行变速增距、合理分配后输出。具体地,无级变速器2设置于无级变速器保护壳5内,在该无级变速器保护壳5上设有变速箱左箱体6、变速箱右箱盖9,其中,变速箱左箱体6处于变速箱右箱盖9与无级变速器保护壳5之间,且该变速箱左箱体6与无级变速器保护壳5形成置纳无级变速器2的闭合腔体。同时,该变速箱左箱体6、变速箱右箱盖9相互扣合,且减速输入齿轮轴7由无级变速器保护壳5内贯穿变速箱左箱体6并定位于变速箱油箱盖9内壁上,减速齿轮8、中间齿轮轴10、差速器驱动齿轮11、差速器13均设于变速箱左箱体6与变速箱右箱盖9的扣合腔体内。其中,中间齿轮轴10、差速器13两端对应定位于变速箱左箱体6、变速箱右箱盖9上。动力输入轴1通过第一连接螺栓3与无级变速器2连接;减速输入齿轮轴7通过第二连接螺栓4与无级变速器2连接;差速器驱动齿轮11通过第三连接螺栓12与差速器13连接。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动汽车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动力输入轴(1)和动力输出端的无级变速器(2)、具有左右输出轴的差速器(13),其中,所述无级变速器(2)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减速输入齿轮轴(7),该减速输入齿轮轴(7)与中间齿轮轴(10)上的减速齿轮(8)啮合;所述中间齿轮轴(10)上固套有差速器驱动齿轮(11),该差速器驱动齿轮(11)与所述差速器(13)的动力输入端固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动力输入轴(1)和动力输出端的无级变速器(2)、具有左右输出轴的差速器(13),其中,所述无级变速器(2)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减速输入齿轮轴(7),该减速输入齿轮轴(7)与中间齿轮轴(10)上的减速齿轮(8)啮合;所述中间齿轮轴(10)上固套有差速器驱动齿轮(11),该差速器驱动齿轮(11)与所述差速器(13)的动力输入端固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级变速器(2)设置于无级变速器保护壳(5)内,在该无级变速器保护壳(5)上设有变速箱左箱体(6)、变速箱右箱盖(9),该变速箱左箱体(6)、变速箱右箱盖(9)相互扣合,且所述减速输入齿轮轴(7)由所述无级变速器保护壳(5)内贯穿所述变速箱左箱体(6)并定位于所述变速箱油箱盖(9)内壁上,所述减速齿轮(8)、中间齿轮轴(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成锋肖强李林军周才前刘天全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高金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