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倒三轮车复合多连杆减震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94972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1 08: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倒三轮车复合多连杆减震机构,包括连接架,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架左上部、左下部、右上部、右下部对应铰链有左上臂、左下臂、右上臂、右下臂,该左上臂、左下臂自由端部之间连接有左连接杆,该右上臂、右下臂自由端部之间连接有右连接杆,连接架两侧还具有对应由所述左上臂、右上臂引至左连接杆、右连接杆上且分别依次铰接的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且该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与连接架竖直平分线呈镜像对称设置,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上镜像对称的一组连杆之间铰接有减震弹簧。通过复合多连杆连接的减震弹簧,可使车辆跳动量与减震弹簧压缩量呈现非线性关系,有效提升倒三轮车减震性能,提高整车舒适度。

A compound multi link damping mechanism for tricycl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ompound multi link damping mechanism of an inverted tricycle, including a connecting fram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corresponding hinges of the left upper part, the left lower part, the right upper part and the right lower part of the connecting frame are provided with a left upper arm, a left lower arm, a right upper arm and a right lower arm, the free ends of the left upper arm and the left lower arm are connected with a left connecting rod, and the free ends of the right upper arm and the right lower arm are connected with a right connecting rod The two sides of the connecting frame are also provided with a first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and a second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which are respectively hinged from the left upper arm and the right upper arm to the left connecting rod and the right connecting rod, and the first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are symmetrically arranged with the vertical bisector of the connecting frame, and the first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are hinged with a group of connecting rods which are symmetrically mirrored There are shock absorption springs. By using the damping spring connected with multiple connecting rods, 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hicle runout and the damping spring compression can be achieved,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amping performance of the tricycle and improve the comfort of the whole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倒三轮车复合多连杆减震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倒三轮车复合多连杆减震机构,属于车辆减震

技术介绍
倒三轮车是前轮具有左、右各一轮,后轮具有一轮的反向三轮车,其中两个前轮具有转向功能,后轮具有驱动功能。最近几年出现了多种倒三轮车,克服了车身易摔倒、不稳定的缺点,又能给用户带来两轮车一样的骑行感受,占用空间与两轮车相当,成本低廉、节能环保,正逐步得到用户认可。倒三轮车前两轮悬挂装置及减震机构不仅决定了乘坐的舒适度,而且还是决定其运动性能的重要部件。因此可以按照车型选择的目标,来选择悬挂装置及减震机构的规格、特性,反过来减震装置的式样变化也会改变倒三轮摩托车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伺服电机控制焊接环焊缝机构,在卧式安装产品的方式下,代替昂贵的机器人外部轴完成环焊缝的焊接,同时保证焊接质量。为实现上述功能,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倒三轮车复合多连杆减震机构,包括连接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左上部、左下部、右上部、右下部对应铰链有左上臂、左下臂、右上臂、右下臂,所述左上臂、左下臂自由端部之间连接有左连接杆,所述右上臂、右下臂自由端部之间连接有右连接杆,所述连接架两侧还具有对应由所述左上臂、右上臂引至左连接杆、右连接杆上且分别依次铰接的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且该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与所述连接架竖直平分线呈镜像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上镜像对称的一组连杆之间铰接有减震弹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包括有一端铰接于所述左上臂上的左上连杆,一端铰接于所述左连接杆上的左下连杆,所述左上连杆、左下连杆自由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机构还包括一端铰接于所述右上臂上的右上连杆,一端铰接于所述右连接杆上的右下连杆,所述右上连杆、右下连杆自由端铰接。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弹簧两端分别铰接于左上连杆、右上连杆中部。进一步的,所述左上臂、左下臂、右上臂、右下臂均包括两个水平前后排列的摇臂,该两摇臂一端均铰链于所述连接架上,其中,左上臂的两摇臂另一端之间固连有左上横杆,左下臂的两摇臂另一端之间固连有左下横杆,右上臂的两摇臂另一端之间固连有右上横杆,右下臂的两摇臂另一端之间固连有右下横杆。进一步的,所述左连接杆两端分别垂直活动连接有左上横杆左下横杆,且所述左连接杆可绕自身中心线转动;所述右连接杆两端分别垂直活动连接有右上横杆、右下横杆,且所述右连接杆可绕自身中心线转动。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弹簧的竖直平分线与所述连接架)竖直中心线处于同一平面内。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合理,原理简单,在前两轮安装架上通过复合多连杆安装减震弹簧,有效提高倒三轮车减震性能,提高整车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是倒三轮车复合多连杆减震机构结构示意图。图2是倒三轮车复合多连杆减震机构主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一种如图1至图2所示的一种倒三轮车复合多连杆减震机构,包括连接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1左上部、左下部、右上部、右下部对应铰链有左上臂2、左下臂4、右上臂3、右下臂5,所述左上臂2、左下臂4自由端部之间连接有左连接杆6,所述右上臂3、右下臂5自由端部之间连接有右连接杆7,所述连接架1两侧还具有对应由所述左上臂2、右上臂3引至左连接杆6、右连接杆7上且分别依次铰接的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且该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与所述连接架1竖直平分线呈镜像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上镜像对称的一组连杆之间铰接有减震弹簧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包括有一端铰接于所述左上臂2上的左上连杆8,一端铰接于所述左连接杆6上的左下连杆10,所述左上连杆8、左下连杆10自由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机构还包括一端铰接于所述右上臂3上的右上连杆9,一端铰接于所述右连接杆7上的右下连杆11,所述右上连杆9)、右下连杆11自由端铰接。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弹簧12两端分别铰接于左上连杆8、右上连杆9中部。进一步的,所述左上臂2、左下臂4、右上臂3、右下臂5均包括两个水平前后排列的摇臂,该两摇臂一端均铰链于所述连接架1上,其中,左上臂2的两摇臂另一端之间固连有左上横杆13,左下臂4的两摇臂另一端之间固连有左下横杆14,右上臂3的两摇臂另一端之间固连有右上横杆15,右下臂5的两摇臂另一端之间固连有右下横杆16。进一步的,所述左连接杆6两端分别垂直活动连接有左上横杆13左下横杆14,且所述左连接杆6可绕自身中心线转动;所述右连接杆7两端分别垂直活动连接有右上横杆15、右下横杆16,且所述右连接杆7可绕自身中心线转动。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弹簧12的竖直平分线与所述连接架1竖直中心线处于同一平面内。倒三轮车前两轮的轮毂安装在左连接杆8、右连接杆9中间竖杆上,减震弹簧12两端分别通过复合多连杆固定于左上臂2、左连接架6,右上臂3、右连接架7上。当车辆行驶过程中遇到颠簸时,互相铰接的复合多连杆之间的相互运动,配合减震弹簧12的拉伸和压缩,可减轻车辆的振动,实现车辆跳动量与减震弹簧12压缩量之间非线性的关系,更好的适应不同路况,提升了车辆舒适性。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倒三轮车复合多连杆减震机构,包括连接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1)左上部、左下部、右上部、右下部对应铰链有左上臂(2)、左下臂(4)、右上臂(3)、右下臂(5),所述左上臂(2)、左下臂(4)自由端部之间连接有左连接杆(6),所述右上臂(3)、右下臂(5)自由端部之间连接有右连接杆(7),所述连接架(1)两侧还具有对应由所述左上臂(2)、右上臂(3)引至左连接杆(6)、右连接杆(7)上且分别依次铰接的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包括有一端铰接于所述左上臂(2)上的左上连杆(8),一端铰接于所述左连接杆(6)上的左下连杆(10),所述左上连杆(8)、左下连杆(10)自由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机构还包括一端铰接于所述右上臂(3)上的右上连杆(9),一端铰接于所述右连接杆(7)上的右下连杆(11),所述右上连杆(9)、右下连杆(11)自由端铰接;且该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于所述连接架(1)竖直平分线呈镜像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上镜像对称的一组连杆之间铰接有减震弹簧(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倒三轮车复合多连杆减震机构,包括连接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1)左上部、左下部、右上部、右下部对应铰链有左上臂(2)、左下臂(4)、右上臂(3)、右下臂(5),所述左上臂(2)、左下臂(4)自由端部之间连接有左连接杆(6),所述右上臂(3)、右下臂(5)自由端部之间连接有右连接杆(7),所述连接架(1)两侧还具有对应由所述左上臂(2)、右上臂(3)引至左连接杆(6)、右连接杆(7)上且分别依次铰接的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包括有一端铰接于所述左上臂(2)上的左上连杆(8),一端铰接于所述左连接杆(6)上的左下连杆(10),所述左上连杆(8)、左下连杆(10)自由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机构还包括一端铰接于所述右上臂(3)上的右上连杆(9),一端铰接于所述右连接杆(7)上的右下连杆(11),所述右上连杆(9)、右下连杆(11)自由端铰接;且该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于所述连接架(1)竖直平分线呈镜像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上镜像对称的一组连杆之间铰接有减震弹簧(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倒三轮车复合多连杆减震机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天全凤翔肖强熊昊周才前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高金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