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明仕专利>正文

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659287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9 1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非常容易应用,能保护位于摩托车后座的乘客的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其技术手段:为一种能定位于摩托车后端处、以作为摩托车后座扶手应用的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乘坐保护装置包括后座扶手本体、左与右剪式组件及锁定组件;后座扶手本体包括有下及上扶手部,下扶手部具有左、右及中央下扶杆,上扶手部具有左、右及中央上扶杆,而上扶手部能于紧靠下扶手部、远离下扶手部间作转换;左与右剪式组件,能随着上扶手部的开合动作,而相应地于展开状态、折叠状态此两状态间作转换;锁定组件包括有第一及第二锁定单元,第一与第二锁定单元两者用于限制上扶手部、左与右剪式组件的动作。

Motorcycle protection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very easy application to protect the motorcycle ride protection device for the passengers in the back seat of a motorcycle. The technology means is a positioning in the back end, as a motorcycle motorcycle rear seat armrest used for motorcycle riding protection device, take protective device comprises a rear seat armrest body, left and right scissor assembly and a locking assembly; a rear seat armrest body comprises a bottom and armrests, under the armrests has left and right and central under the handrail handrails, with left and right and help the central rod, and armrests to close under the Department, under the Ministry of handrails handrails from intercropping conversion; left and right scissor assembly, with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movements on the armrests, and corresponding to the unfolded state, the folded state two state for conversion; the locking assembly includes a first and a two locking unit, first and second locking unit for restrictions on the armrests, both left and right scissor action compon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能配合应用于摩托车上,保护乘坐在摩托车后座处的乘客的乘车安全保护装置,尤指一种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乘坐于摩托车后座的乘客,除了要头戴安全帽,更重要的是后座骑乘姿势,一般大众认为,较安全的后座乘坐法,是双手环抱骑乘姿势。但有人指出,双手环抱骑乘姿势容易让后座乘客,不易察觉前面状况,一旦发生意外,无法像前座驾驶人有机会立即反应闪躲,所以便提出建议,要一手握后侧把手,一手抱着前座骑士,才比较安全。经实际试验后,单手环抱的姿势,容易使后座向环抱手侧歪斜,使重心偏向单边,因为这样的姿势,会有一施力点在后扶手上,在加减速时,会因为乘客对后扶手的施力,使车子重心拉高,车辆各种动作都会加大车身的反应,这些因素都会让前座驾驶人更难操控车辆,在紧急状况时,反而容易因为单边施力的关系,会影响操作,导致摔车、撞车。对于后座乘客来说,除了最危险的侧坐或倒坐以外,无论以什么姿势乘坐摩托车,在发生意外时,是无法像前座驾驶人一样能够轻松跳车。所以与其思考如何提升后座安全,不如更确实的思考后座所述怎么坐才能减轻前座驾驶人的负担,让前座驾驶人能轻松、专心、安全地骑车。目前,所提倡正确的后座乘坐法为:固定下半身、上半身与前座保持同步,在这样的前提下,后座脚部应所述紧贴车壳、车架,膝盖微夹前座屁股。上半身与前座保持同步,所以不管是双手环抱、或是抓住腰际衣物,都是最好的选项,能降低前座驾驶人的负担,确实的减少车祸的发生。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便于应用,确保后座乘客正确地乘坐,减轻前座驾驶人负担的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便成为本新型欲改进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让乘客在乘坐摩托车时,适当地被保护,且非常容易应用的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为解决上述问题及达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手段,是这样实现的,为一种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能定位于摩托车后端处、以作为摩托车后座扶手应用,所述乘坐保护装置,其包括有一后座扶手本体、一左剪式组件、一右剪式组件、以及一锁定组件;所述后座扶手本体,其包括有一与所述摩托车后端连接的下扶手部、及一对应于所述下扶手部而设置的上扶手部,所述下扶手部具有呈U形设置的一左下扶杆、一右下扶杆、及一中央下扶杆,所述上扶手部具有呈U形设置的一左上扶杆、一右上扶杆、及一中央上扶杆,而所述上扶手部能于紧靠所述下扶手部、远离所述下扶手部间作转换;所述左剪式组件底端的一侧与所述左下扶杆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左下扶杆滑动连接,而所述左剪式组件顶端的一侧则是与所述左上扶杆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左上扶杆滑动连接;所述右剪式组件底端的一侧与所述右下扶杆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右下扶杆滑动连接,而所述右剪式组件顶端的一侧则是与所述右上扶杆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右上扶杆滑动连接;前述左剪式组件与所述右剪式组件,能随着所述上扶手部的开合动作,而相应地于展开状态、折叠状态此两状态间作转换;所述锁定组件,其包括有一设于所述后座扶手本体左侧的第一锁定单元、及一设于所述后座扶手本体右侧的第二锁定单元,所述第一锁定单元与所述第二锁定单元两者用于限制所述上扶手部、所述左剪式组件与所述右剪式组件的动作。更具体的是,所述左剪式组件,其还包括有由上至下且对应端相互枢接一上左剪式单元、及一下左剪式单元;所述右剪式组件,其还包括有由上至下且对应端相互枢接一上右剪式单元、及一下右剪式单元。更具体的是,所述上左剪式单元,其还包括有中央相互枢接的一第一上左连杆、及一第二上左连杆;所述下左剪式单元,其还包括有中央相互枢接的一第一下左连杆、及一第二下左连杆;上述第一上左连杆的顶端,与所述左上扶杆枢接、底端与所述第二下左连杆顶端对应枢接;上述第二上左连杆的顶端,与所述左上扶杆滑动连接、底端与所述第一下左连杆顶端对应枢接;上述第一下左连杆的底端与所述左下扶杆滑动连接;上述第二下左连杆的顶端与所述左下扶杆枢接;所述上右剪式单元,其还包括有中央相互枢接的一第一上右连杆、及一第二上右连杆;所述下右剪式单元,其还包括有中央相互枢接的一第一下右连杆、及一第二下右连杆;上述第一上右连杆的顶端与所述右上扶杆枢接、底端与所述第二下右连杆顶端对应枢接;上述第二上右连杆的顶端,与所述右上扶杆滑动连接、底端与所述第一下右连杆顶端对应枢接;上述第一下右连杆的底端,与所述右下扶杆滑动连接;上述第二下右连杆的顶端,与所述右下扶杆枢接。更具体的是,所述第一下左连杆与所述第二下左连杆的底侧两端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下右连杆与所述第二下右连杆的底侧两端之间,分别各设有一将两端弹性连接的一动作弹簧。更具体的是,所述第一锁定单元,其还包括有一设于所述左上扶杆的第一座体、一支一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座体内的第一拉杆、一套设于所述第一拉杆外的第一弹簧、及一设于所述左下扶杆外壁面上的第一卡扣,所述第一拉杆位于内的一端,还凸设有能抵顶所述上左剪式单元的第一凸块、底侧还凸设有一第一扣件、顶侧还凸设有一第一顶块,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为抵顶所述第一座体对应内壁面、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一扣件与所述第一顶块,所述第一凸块用于限制所述上左剪式单元动作,所述第一卡扣能与所述第一扣件配合用于定位所述上扶手部;所述第二锁定单元,其还包括有一设于所述右上扶杆的第二座体、一支一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座体内的第二拉杆、一套设于所述第二拉杆外的第二弹簧、及一设于所述右下扶杆外壁面上的第二卡扣,所述第二拉杆位于内的一端,还凸设有能抵顶所述上左剪式单元的第二凸块、底侧还凸设有一第二扣件、顶侧还凸设有一第二顶块,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为抵顶所述第一座体对应内壁面、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二扣件与所述第二顶块,所述第二凸块用于限制所述上左剪式单元动作,所述第二卡扣能与所述第二扣件配合用于定位所述上扶手部。更具体的是,所述中央下扶杆,其还包括有一下伸缩部,所述下伸缩部包括有一下伸缩杆体、两下定位单元、及两下导轨,所述下伸缩杆体为设于所述中央下扶杆中央处,所述下定位单元为分别设于所述下伸缩杆体的左、右两端处,所述下导轨为分别设于所述中央下扶杆对应于所述下定位单元的壁面处上;所述中央上扶杆其还包括有一上伸缩部,所述上伸缩部包括有一上伸缩杆体、两上定位单元、及两上导轨,所述上伸缩杆体为设于所述中央上扶杆中央处,所述上定位单元为分别设于所述上伸缩杆体的左、右两端处,所述上导轨为分别设于所述中央上扶杆对应于所述上定位单元的壁面处上。更具体的是,所述后座扶手本体,其还包括有分别凸设于所述左上扶杆及所述右上扶杆外侧边缘处的扶手部。更具体的是,所述下扶手部的左、右底侧面处,还分别由前至后间隔凸设有两个自由端朝向内侧的定位片体。根据上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点:本技术中,以后座扶手本体、左剪式组件、右剪式组件及锁定组件组成本技术乘坐保护装置,能通过上扶手部的上拉,同步带动左剪式组件、右剪式组件,形成一不但便于手扶,更能适用于各年龄层乘客的保护手段,有效地保护乘客,使乘客不会坐不稳,还能避免影响到摩托车驾驶人的操纵,一举多得,达到确保后座乘客正确地乘坐,减轻前座驾驶人负担的目标。第二点:本技术中,下扶手部与上扶手部的配合,在贴合状态下时,能如同一般后座扶手般使用,不影响外观美观,不但能有效地收纳左剪式组件、右剪式组件,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能定位于摩托车(200)后端处、以作为摩托车后座扶手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保护装置(100),其包括有一后座扶手本体(1)、一左剪式组件(2)、一右剪式组件(3)、以及一锁定组件(4);所述后座扶手本体(1),其包括有一与所述摩托车(200)后端连接的下扶手部(11)、及一对应于所述下扶手部(11)而设置的上扶手部(12),所述下扶手部(11)具有呈U形设置的一左下扶杆(111)、一右下扶杆(112)、及一中央下扶杆(113),所述上扶手部(12)具有呈U形设置的一左上扶杆(121)、一右上扶杆(122)、及一中央上扶杆(123),而所述上扶手部(12)能在紧靠所述下扶手部(11)、远离所述下扶手部(11)间作转换;所述左剪式组件(2)底端的一侧与所述左下扶杆(111)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左下扶杆(111)滑动连接,而所述左剪式组件(2)顶端的一侧则是与所述左上扶杆(121)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左上扶杆(121)滑动连接;所述右剪式组件(3)底端的一侧与所述右下扶杆(112)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右下扶杆(112)滑动连接,而所述右剪式组件(3)顶端的一侧则是与所述右上扶杆(122)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右上扶杆(122)滑动连接;前述左剪式组件(2)与所述右剪式组件(3),能随着所述上扶手部(12)的开合动作,而相应地于展开状态、折叠状态此两状态间作转换;所述锁定组件(4),其包括有一设于所述后座扶手本体(1)左侧的第一锁定单元(41)、及一设于所述后座扶手本体(1)右侧的第二锁定单元(42),所述第一锁定单元(41)与所述第二锁定单元(42)两者用于限制所述上扶手部(12)、所述左剪式组件(2)与所述右剪式组件(3)的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能定位于摩托车(200)后端处、以作为摩托车后座扶手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保护装置(100),其包括有一后座扶手本体(1)、一左剪式组件(2)、一右剪式组件(3)、以及一锁定组件(4);所述后座扶手本体(1),其包括有一与所述摩托车(200)后端连接的下扶手部(11)、及一对应于所述下扶手部(11)而设置的上扶手部(12),所述下扶手部(11)具有呈U形设置的一左下扶杆(111)、一右下扶杆(112)、及一中央下扶杆(113),所述上扶手部(12)具有呈U形设置的一左上扶杆(121)、一右上扶杆(122)、及一中央上扶杆(123),而所述上扶手部(12)能在紧靠所述下扶手部(11)、远离所述下扶手部(11)间作转换;所述左剪式组件(2)底端的一侧与所述左下扶杆(111)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左下扶杆(111)滑动连接,而所述左剪式组件(2)顶端的一侧则是与所述左上扶杆(121)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左上扶杆(121)滑动连接;所述右剪式组件(3)底端的一侧与所述右下扶杆(112)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右下扶杆(112)滑动连接,而所述右剪式组件(3)顶端的一侧则是与所述右上扶杆(122)枢接、另一侧与所述右上扶杆(122)滑动连接;前述左剪式组件(2)与所述右剪式组件(3),能随着所述上扶手部(12)的开合动作,而相应地于展开状态、折叠状态此两状态间作转换;所述锁定组件(4),其包括有一设于所述后座扶手本体(1)左侧的第一锁定单元(41)、及一设于所述后座扶手本体(1)右侧的第二锁定单元(42),所述第一锁定单元(41)与所述第二锁定单元(42)两者用于限制所述上扶手部(12)、所述左剪式组件(2)与所述右剪式组件(3)的动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剪式组件(2),其还包括有由上至下且对应端相互枢接一上左剪式单元(21)、及一下左剪式单元(22);所述右剪式组件(3),其还包括有由上至下且对应端相互枢接一上右剪式单元(31)、及一下右剪式单元(3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乘坐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左剪式单元(21),其还包括有中央相互枢接的一第一上左连杆(211)、及一第二上左连杆(212);所述下左剪式单元(22),其还包括有中央相互枢接的一第一下左连杆(221)、及一第二下左连杆(222);上述第一上左连杆(211)的顶端与所述左上扶杆(121)枢接、底端与所述第二下左连杆(222)顶端对应枢接;上述第二上左连杆(212)的顶端与所述左上扶杆(121)滑动连接、底端与所述第一下左连杆(221)顶端对应枢接;上述第一下左连杆(221)的底端与所述左下扶杆(111)滑动连接;上述第二下左连杆(222)的顶端与所述左下扶杆(111)枢接;所述上右剪式单元(31),其还包括有中央相互枢接的一第一上右连杆(311)、及一第二上右连杆(312);所述下右剪式单元(32),其还包括有中央相互枢接的一第一下右连杆(321)、及一第二下右连杆(322);上述第一上右连杆(311)的顶端与所述右上扶杆(122)枢接、底端与所述第二下右连杆(322)顶端对应枢接;上述第二上右连杆(312)的顶端与所述右上扶杆(122)滑动连接、底端与所述第一下右连杆(321)顶端对应枢接;上述第一下右连杆(321)的底端与所述右下扶杆(112)滑动连接;上述第二下右连杆(322)的顶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仕
申请(专利权)人:张明仕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