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71313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8 2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可以在保证液晶显示面板功能特性的前提下减少对ESD、LCQ的管控。所述阵列基板包括LCQ测试配线、驱动配线、ADD配线、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二薄膜晶体管及第三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及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均包括栅电极、栅绝缘层、半导体层、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其中,三个所述第一电极由第一金属层形成,三个所述第二电极由与所述第一金属层间隔设置的第二金属层形成,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LCQ测试配线电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层与所述驱动配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所述栅电极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连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所述栅电极与所述第二金属层电连接。

Array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array substrate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which can reduce the control of ESD and LCQ under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th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CD panel. The array substrate comprises a LCQ test wiring, wiring, ADD wiring, driving the first thin film transistor, 2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thin film transistor, the first thin film transistor, the first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the thin film transistor includes a gate electrode, a gate insulating layer, a semiconductor layer, a first electrode and a second among them, a third electrode, the first electrode is formed of a first metal layer, a first electrode formed by the first metal layer is arranged with the first metal layer interval, the first metal layer and the LCQ test wiring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herein the first metal lay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the driving electric wiring, connected to the gate electrode of the first thin-film transistor and the first metal layer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the gate electrode, the first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the second metal lay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面板的制备包括阵列基板(Array)工序、彩膜基板(CF)工序以及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的对盒(Cell)工序,一般在进行Cell工序时要进行面板功能测试(CellTest),以检测显示面板在Array、CF、Cell这三个工序中出现的不良,把不良的产品层别出来。目前CellTest常用的方法是通过dataline和gateline反端子侧及LCQ(LiquidCrystalDisplayQuick)部分注入信号使液晶分子偏转进行画质检测,LCQ原理:测试时通过ADD信号打开TFT(Thin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然后使得R/G/B信号传入以使得液晶分子旋转。另外,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制备时,为了避免静电对产品的损伤,在液晶显示面板中一般均设置有静电保护电路(Electro-Staticdischarge,ESD)。ESD原理:当Data出现高电压时会将TFT打开,高电压信号通过TFT传输至ShortRing区域,从而将大电流传输出去,起到静电防护的作用。近年来,每个像素具有TFT的液晶显示面板、有机EL显示装置正在普及。TFT利用在玻璃基板等基板上形成的半导体层制作形成阵列基板。相关技术中的阵列基板采用4PEP(FourPhotoEngravingProcess,四道光罩制程),需要分别对ESD和LCQ区域内的TFT进行沟道检测,从而使得检测时间过长,进而影响产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该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可以在保证液晶显示面板功能特性的前提下减少对ESD和LCQ的管控。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阵列基板,包括衬底玻璃以及设于所述衬底玻璃一侧的LCQ测试配线、驱动配线、ADD配线、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二薄膜晶体管及第三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及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均包括栅电极、栅绝缘层、半导体层、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所述栅绝缘层位于所述栅电极和所述半导体层之间,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半导体层背离所述栅电极的一侧,其中,三个所述第一电极由第一金属层形成,三个所述第二电极由与所述第一金属层间隔设置的第二金属层形成,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在所述衬底玻璃上的正投影呈直条状,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LCQ测试配线电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层与所述驱动配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所述栅电极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连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所述栅电极与所述第二金属层电连接。优选地,所述半导体层背离所述栅电极的一侧形成有沟道区域,所述沟道区域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的第一区域及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的第二区域。优选地,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及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均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区域上的第一接触层及设于所述第二区域上的第二接触层,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接触层和所述第二接触层与所述半导体层电连接。优选地,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一绝缘保护层,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及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位于所述衬底玻璃和所述绝缘保护层之间。优选地,三个所述栅绝缘层收尾依次连接形成一整体结构。优选地,所述栅电极位于所述衬底玻璃上。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衬底玻璃上。优选地,所述半导体层上设有防止所述半导体层因背光源的光刺激而产生光生载流子的保护膜。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阵列基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具有以下技术效果:通过将三个所述第一电极设置成由第一金属层形成,三个所述第二电极设置成由与所述第一金属层间隔设置的第二金属层形成,且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LCQ测试配线电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层与所述驱动配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所述栅电极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连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所述栅电极与所述第二金属层电连接,从而可以在保证液晶显示面板功能特性的前提下减少对ESD和LCQ的管控;同时,由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在所述衬底玻璃上的正投影呈直条状,从而可以保证ESD的沟道区域和LCQ的沟道区域的均一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阵列基板的等效电路图;图2是图1所示阵列基板中C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阵列基板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阵列基板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5是图3所示阵列基板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阵列基板实施例二的部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图3至图6中未示出LCQ测试配线、驱动配线、ADD配线及像素单元。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阵列基板的等效电路图,图2是图1所示阵列基板中C部分的放大图。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所述阵列基板100包括多条LCQ测试配线11、多条由栅线gate和数据线data构成的驱动配线12、ADD配线13、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14、多个第二薄膜晶体管15、多个第三薄膜晶体管16以及与所述栅线gate和所述数据线data连接的像素单元10。一个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4、一个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15及一个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16构成一个所述LCQ和ESD单元,所述LCQ测试配线11、所述驱动配线12以及所述LCQ和ESD单元一一对应设置。在一个所述LCQ和ESD单元中,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4的漏极和栅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15的漏极及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16的源极均与与所述LCQ和ESD单元对应的所述LCQ测试配线11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4的源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15的源极和栅极及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16的漏极均与与所述LCQ和ESD单元对应的所述驱动配线12电连接,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16的栅极与所述ADD配线13电连接,且各所述LCQ和ESD单元的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16的栅极之间形成并联电路。其中,多条所述LCQ测试配线11连接至信号输入端子,所述LCQ测试配线11输入的R/G/B信号通过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16传递至所述驱动配线12,并由所述驱动配线12传递至所述像素单元10,以使得液晶分子旋转,从而实现R/G/B画面测试。当所述ADD配线13为高电压,所述LCQ测试配线11输入的R/G/B信号通过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16传递至所述驱动配线12,此情形下,若所述驱动配线12上存在静电,经由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15,甚至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4进行释放,且释放时间极短,不会对R/G/B信号的传递影响。具体地,当所述驱动配线12上存在大静电时,致使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阵列基板,包括衬底玻璃以及设于所述衬底玻璃一侧的LCQ测试配线、驱动配线、ADD配线、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二薄膜晶体管及第三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及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均包括栅电极、栅绝缘层、半导体层、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所述栅绝缘层位于所述栅电极和所述半导体层之间,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半导体层背离所述栅电极的一侧,其中,三个所述第一电极由第一金属层形成,三个所述第二电极由与所述第一金属层间隔设置的第二金属层形成,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在所述衬底玻璃上的正投影呈直条状,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LCQ测试配线电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层与所述驱动配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所述栅电极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连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所述栅电极与所述第二金属层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阵列基板,包括衬底玻璃以及设于所述衬底玻璃一侧的LCQ测试配线、驱动配线、ADD配线、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二薄膜晶体管及第三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及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均包括栅电极、栅绝缘层、半导体层、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所述栅绝缘层位于所述栅电极和所述半导体层之间,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半导体层背离所述栅电极的一侧,其中,三个所述第一电极由第一金属层形成,三个所述第二电极由与所述第一金属层间隔设置的第二金属层形成,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在所述衬底玻璃上的正投影呈直条状,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LCQ测试配线电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层与所述驱动配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所述栅电极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连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所述栅电极与所述第二金属层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层背离所述栅电极的一侧形成有沟道区域,所述沟道区域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的第一区域及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峰勃徐芸杨博孟笑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