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道风扇及具有其的飞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42735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03 2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涵道风扇及具有其的飞行器。其中,涵道风扇包括:涵道,涵道的内部形成容纳空间;桨毂,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多个叶片,各叶片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在桨毂上,第一连接部为柔性结构;驱动部,设置在容纳空间内,驱动部驱动桨毂转动以带动叶片旋转。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涵道风扇的寿命短的问题。

Ducted fan and aircraft having the sam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ducted fan and an aircraft having the same. The ducted fan comprises a duct, a containing space formed inside the culvert; hub, is arranged in the containing space; a plurality of blades, the blade connected to the hub on the part of the first connection,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for flexible structure; the drive part is arranged in the containing space, the driver drives the hub rotate to drive the rotating blades. The technical proposal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short service life of the ducted fan in the prior 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涵道风扇及具有其的飞行器
本技术涉及航空航天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涵道风扇及具有其的飞行器。
技术介绍
目前,涵道风扇通常包括:涵道、桨毂以及连接在桨毂上的叶片。在涵道风扇工作过程中,涵道风扇的叶片的根部受到的应力较大,容易产生疲劳断裂而导致涵道风扇报废,降低了涵道风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涵道风扇及具有其的飞行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涵道风扇的寿命短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涵道风扇,包括:涵道,涵道的内部形成容纳空间;桨毂,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多个叶片,各叶片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在桨毂上,第一连接部为柔性结构;驱动部,设置在容纳空间内,驱动部驱动桨毂转动以带动叶片旋转。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为柔性梁状结构,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桨毂连接,第一连接部的第二端与叶片的根部连接。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的第二端之间具有缩颈段,缩颈段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的横截面积及第一连接部的第二端的横截面积。进一步地,桨毂包括桨毂本体以及设置在桨毂本体的侧壁上的第一安装部,叶片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安装部上。进一步地,第一安装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片、第二安装片以及连接第一安装片与第二安装片的第一连接结构,第一安装片与第二安装片之间形成安装空间,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设置在安装空间内。进一步地,第一安装部为沿桨毂本体的周向均匀布置的多个,多个叶片分别对应设置在多个第一安装部上,各第一安装部可旋转地设置在桨毂本体的侧壁上以调整相邻的两个叶片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涵道风扇还包括:整流罩以及连接板,连接板的一端设置在桨毂上,连接板相对的另一端设置在整流罩的内壁上,以使整流罩通过连接板固定设置在桨毂上。进一步地,连接板包括相互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的自由端与桨毂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的自由端与整流罩的内壁连接。进一步地,驱动部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桨毂驱动连接,涵道风扇还包括: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设置在驱动电机与涵道的内壁之间以支撑驱动电机。进一步地,第二安装部包括中心轴承以及第二连接结构,中心轴承套设在输出轴上,第二连接结构连接中心轴承与涵道的内壁。进一步地,第二连接结构为杆状结构,第二连接结构的一端连接在涵道的内壁上,第二连接结构相对的另一端连接在中心轴承的外壁上。进一步地,第二安装部还包括电机安装座,驱动电机通过电机安装座吊设在中心轴承的下方。进一步地,驱动部还包括驱动轴,驱动轴一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驱动轴相对的另一端与桨毂连接。进一步地,叶片具有旋转平面,叶片的叶根处的弦线与旋转平面之间形成第一夹角,叶片的叶尖处的弦线与旋转平面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一夹角大于第二夹角,且从叶片的叶根处到叶尖处第一夹角呈线性递减至第二夹角。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飞行器,包括:飞行器主体;涵道风扇,设置在飞行器主体上以提供垂直起降过程中的升力,涵道风扇为上述的涵道风扇。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涵道风扇包括多片叶片,多片叶片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在桨毂上且第一连接部为柔性结构。上述结构使得涵道风扇在工作的过程中,第一连接部能够产生相应的挥舞变形,从而减小了叶片与桨毂连接处的应力,使得涵道风扇工作时不易产生疲劳,最终提高了涵道风扇的使用寿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涵道风扇的寿命短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涵道风扇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图2示出了图1的涵道风扇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的涵道风扇的去除了涵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的涵道风扇的去除了涵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1的涵道风扇的叶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1的涵道风扇的桨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1的涵道风扇的桨毂与连接板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图8示出了图1的涵道风扇的驱动部与第二安装部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涵道;11、容纳空间;20、桨毂;21、桨毂本体;22、第一安装部;221、第一安装片;2211、第一安装孔;222、第二安装片;2221、第二安装孔;223、第一连接结构;30、叶片;40、第一连接部;41、缩颈段;42、第三安装孔;51、驱动电机;52、驱动轴;60、整流罩;61、避让结构;70、连接板;71、第一连接板;72、第二连接板;80、第二安装部;81、中心轴承;82、第二连接结构;83、电机安装座。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涵道风扇包括涵道10、桨毂20、多个叶片30以及驱动部。其中,涵道10的内部形成容纳空间11。桨毂20设置在容纳空间11内。各叶片30通过第一连接部40连接在桨毂20上,第一连接部40为柔性结构。驱动部设置在容纳空间11内,驱动部驱动桨毂20转动以带动叶片30旋转。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涵道风扇包括多片叶片30,多片叶片30通过第一连接部40连接在桨毂20上且第一连接部40为柔性结构。上述结构使得涵道风扇在工作的过程中,第一连接部40能够产生相应的挥舞弯曲变形,从而减小了叶片30与桨毂20连接处的应力,使得涵道风扇工作时不易产生疲劳,最终提高了涵道风扇的使用寿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涵道风扇的寿命短的问题。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叶片30的材料采用高强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一方面提高了叶片30的强度,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涵道风扇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减轻了叶片30的重量,提高了涵道风扇的性能。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叶片30采用大迎角、大弦长的配置,以增大单个叶片30的升力面积,从而在相同尺寸限制条件下,提供了更大的升力,增强了动力。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0为柔性梁状结构,第一连接部40(柔性梁)的第一端与桨毂20连接,柔性梁的第二端与叶片30的根部连接。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另外,由于柔性梁承担了叶片30及桨毂20所产生的所有载荷,包括离心力、弯矩、扭矩等复杂的交变载荷,为了提高柔性梁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柔性梁由复合材料制成,上述结构能够满足一定的挥舞弯曲变形,避免了应力集中的情况发生,化解了应力,最终提高了柔性梁的使用寿命以及涵道风扇的性能。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柔性梁与叶片30为一体成型设计,上述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产成本较低。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0(柔性梁)的第一端与柔性梁的第二端之间具有缩颈段41。上述缩颈段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连接部40(柔性梁)的第一端的横截面积及第一连接部40(柔性梁)的第二端的横截面积。上述结构将原来比较宽厚、笨重的连接结构替换为轻薄的梁结构,有效地减轻了第一连接部40(柔性梁)的总重量。由于第一连接部40(柔性梁)的重量减小,因此具有其的涵道风扇整体的重量相应的减轻。进一步,由于涵道风扇整体的重量减轻,因此涵道风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涵道风扇及具有其的飞行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涵道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涵道(10),所述涵道(10)的内部形成容纳空间(11);桨毂(20),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11)内;多个叶片(30),各所述叶片(30)通过第一连接部(40)连接在所述桨毂(20)上,所述第一连接部(40)为柔性结构;驱动部,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11)内,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桨毂(20)转动以带动所述叶片(30)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涵道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涵道(10),所述涵道(10)的内部形成容纳空间(11);桨毂(20),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11)内;多个叶片(30),各所述叶片(30)通过第一连接部(40)连接在所述桨毂(20)上,所述第一连接部(40)为柔性结构;驱动部,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11)内,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桨毂(20)转动以带动所述叶片(30)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涵道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0)为柔性梁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40)的第一端与所述桨毂(20)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40)的第二端与所述叶片(30)的根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涵道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0)的第二端之间具有缩颈段(41),所述缩颈段(41)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0)的第一端的横截面积及所述第一连接部(40)的第二端的横截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涵道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桨毂(20)包括桨毂本体(21)以及设置在所述桨毂本体(21)的侧壁上的第一安装部(22),所述叶片(3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部(22)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涵道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2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片(221)、第二安装片(22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安装片(221)与所述第二安装片(222)的第一连接结构(223),所述第一安装片(221)与所述第二安装片(222)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所述第一连接部(40)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涵道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22)为沿所述桨毂本体(21)的周向均匀布置的多个,多个所述叶片(30)分别对应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安装部(22)上,各所述第一安装部(22)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桨毂本体(21)的侧壁上以调整相邻的两个叶片(30)之间的距离。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涵道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风扇还包括:整流罩(60)以及连接板(70),所述连接板(70)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桨毂(20)上,所述连接板(70)相对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整流罩(60)的内壁上,以使所述整流罩(60)通过所述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光启合众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