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27989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9 1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包括:悬置软垫本体,其包括上连接板、橡胶垫以及下连接板,所述橡胶垫设在所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间;安装支架,其设在所述上连接板的顶部且与所述上连接板可分离的连接。本方案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采用可分离连接的悬置软垫本体和上安装支架两部分组成,两部分为独立的,匹配新动力总成时只需变更安装支架部分,从而节省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高了悬置软垫总成的通用型。

Transmission suspension pad assembl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gearbox mounting cushion assembly, including suspension cushion body, which comprises an upper connecting plate, a rubber pad and a lower connecting plate, wherein the rubber pad is arranged on the connecting plate and a lower connecting plate; the mounting bracket, which is arranged on the upper connecting plate can be separated the top of the connecting plate and the upper. The gearbox mounting cushion assembly with detachable mounting cushion body and the mounting bracket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connected, the two part is independent of the new powertrain, only need to change the installation bracket part, thereby saving development costs, shorten the development cycle, improve the universal mounting cushion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
本技术涉及汽车装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
技术介绍
变速箱悬置软垫:常用于发动机纵置布置变速箱侧,后驱车型中。变速箱悬置软垫目前行业广泛使用的为V型橡胶结构,该结构能够很好的衰减纵置动力总成在变速箱侧的振动。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的变速箱悬置软垫5a包括上壳体1a、中间的橡胶垫2a以及下壳体3a,其中,上壳体1a与变速箱4a相连,下壳体3a固定在变速箱支撑梁6a上。现有的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为一体式的,中间的橡胶垫上下两侧分别与上、下壳体硫化安装,由此,其,新变速箱布置时往往无法保证变速箱与变速箱悬置软垫接口位置完全一致,为适应接口位置的变化,上连接1a板总成需要重新开发,导致整个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需要重新开发,开发成本及周期较长。另外,该变速箱悬置软垫与变速箱支撑梁装配不便,由于该车型动力预装线布置限制,变速箱悬置软垫需要同变速箱支撑梁预装在一起,装配工艺为先将固定在变速箱悬置软垫下壳体的铆接螺柱对准变速箱支撑梁6a上侧的安装孔,但由于通常需要将四个铆接螺柱都对准后,才能实现其预装,实际使用时,往往预装错位,导致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需要整体拆卸,重新安装,安装繁琐,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的现有的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为一体式,适应性较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包括:悬置软垫本体,其包括上连接板、橡胶垫以及下连接板,所述橡胶垫设在所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间;安装支架,其设在所述上连接板的顶部且与所述上连接板可分离的连接。优选地,在所述上连接板和安装支架上分别开设一组安装孔;还包括紧固螺栓和连接螺母,所述紧固螺栓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安装支架后与所述连接螺母相配合。优选地,所述橡胶垫位于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的中部;所述上连接板包括中间的连接板和设在所述连接板底部且向所述连接板两侧水平伸出的限位板;所述下连接板水平布置,所述下连接板的两侧向内弯折形成两U型槽;所述限位板伸入所述U型槽内。优选地,所述下连接板的底面两侧还分别横向的水平向外延伸有一组固定凸台,各所述固定凸台上分别开设有固定孔。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的中部两侧向下垂直弯折形成两限位边,所述限位边与所述橡胶垫接触。优选地,所述紧固螺栓位于所述安装支架的中部,所述紧固螺栓为三个,三个所述紧固螺栓互成三角形。本技术的效果在于:本方案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采用可分离连接的悬置软垫本体和上安装支架两部分组成,两部分为独立的,匹配新动力总成时只需变更安装支架部分,从而节省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高了悬置软垫总成的通用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的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的安装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变速箱悬置软垫的轴侧图。图4为变速箱悬置软垫的主视图。图5为变速箱悬置软垫的安装示意图。现有技术图中:1a-上壳体2a-橡胶垫3a-下壳体4a-变速箱5a-变速箱悬置软垫6a-变速箱支撑梁本实施例图中:1-上连接板11-限位板2-橡胶垫3-下连接板31-固定凸台4-变速箱5-变速箱支撑梁6-安装支架61-限位边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参见图3到图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其包括:悬置软垫本体,在本实施例中,悬置软垫本体包括上连接板1、橡胶垫2以及下连接板3,橡胶垫2设在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3间,用以缓冲变速箱4以及变速箱支撑梁5间的应力。以及安装支架6,安装支架为冲压件,上侧安装孔与变速箱连接,此为常用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中,安装支架6与悬置软垫本体为两单独构件,其中,安装支架6设在上连接板1的顶部且与上连接板1可分离的连接。也即,本方案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采用可分离连接的悬置软垫本体和上安装支架两部分组成,两部分为独立的,匹配新动力总成时只需变更安装支架部分,从而节省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高了悬置软垫总成的通用型。其中,上述方案中可分离方式,可在上连接板1和安装支架6上分别开设一组安装孔;通过紧固螺栓和连接螺母实现二者的可分离安装,其中,紧固螺栓由下至上依次穿过上连接板1和安装支架6后与连接螺母相配合。当然,也可采用其他可分离安装形式如插接等。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紧固螺栓位于安装支架的中部,紧固螺栓为三个,三个所述紧固螺栓互成三角形,以确保安装支架与悬置软垫本体的连接可靠性。橡胶垫2位于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3的中部;上连接板1包括中间的连接板和设在连接板底部且向连接板两侧水平伸出的限位板11;下连接板3水平布置,下连接板3的两端向内弯折形成两U型槽;限位板11伸入U型槽内且与U型槽不接触。当变速箱位移过大时,上连接板1被带动,此时,限位板11在U型槽内晃动并与U型槽接触,下连接板3的U型槽限制了上连接板的晃动,避免了变速箱位移过大。另外,为了方便下连接板3的安装,本方案中,在下连接板3的底面两侧还分别横向的水平向外延伸有一组固定凸台31,各固定凸台31上分别开设有固定孔,安装时,从上方直接用螺栓连接,由于各螺栓均与悬置软垫总成为分开式的,因此,安装错位时,只需挪移悬置软垫总成即可,不需要拆卸后从新安装,由此降低了劳动强度,缩短了工时。同时,在安装支架6的中部两侧向下垂直弯折形成两限位边61,限位边61用于保护密封垫,其中,限位边61与橡胶垫2接触。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技术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悬置软垫本体,其包括上连接板、橡胶垫以及下连接板,所述橡胶垫设在所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间;安装支架,其设在所述上连接板的顶部且与所述上连接板可分离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悬置软垫本体,其包括上连接板、橡胶垫以及下连接板,所述橡胶垫设在所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间;安装支架,其设在所述上连接板的顶部且与所述上连接板可分离的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连接板和安装支架上分别开设一组安装孔;还包括紧固螺栓和连接螺母,所述紧固螺栓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安装支架后与所述连接螺母相配合。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箱悬置软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垫位于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的中部;所述上连接板包括中间的连接板和设在所述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兴彭宜爱刘子萌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