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联弹性联轴器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1341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5 1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联弹性联轴器结构及汽车,该双联弹性联轴器结构包括:串联弹性联轴器结构和球铰定位结构;其中,所述串联弹性联轴器结构与所述球铰定位结构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两个弹性联轴器串联模式,并结合铰接定心方式,使联轴器的工作角度提高一倍,大大提高了联轴器的适应范围和使用强度,两个联轴器串联的模式,使联轴器的弹性变形能力提高一倍,有更好的扭转减振的作用。

Double elastic coupling structure and automobil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double elastic coupling structure and the car, including the double elastic coupling structure: series elastic coupling structure and spherical hinge positioning structure; wherein the tandem structure elastic coupling with the ball hinge positioning structure of fixed connection. The invention adopts two series elastic coupling model, and combined with hinged centering coupling, the working angle is doubled, greatly improving the coupling range and intensity of use, two series coupling model, the coupling of the elastic deformation capacity doubled, torsional damping effect is bet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联弹性联轴器结构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联弹性联轴器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弹性联轴器用于连接主减速器与传动轴,通常可视为万向联轴器的一种,也称之为柔性铰,通常由橡胶、金属套筒等元件组成,结构简单、不需润滑,能减小传动系扭振、动载荷及噪声,有的结构还允许一定的轴向变形。在使用过程中,传动轴法兰盘与主减法兰盘通常需要通过金属或塑料衬套进行中心定位。由于弹性联轴器自身结构及安装方式限制,现有弹性联轴器工作角度要求小于2°,极限情况下可以达到4°,但其使用寿命及性能下降明显。由于其工作角度的限制,弹性联轴器通常应用于传动轴夹角较小的轿车及SUV中,对于越野汽车等传动轴夹角较大的车辆,则无法使用。在车辆的使用过程中,尤其是越野汽车在越野等极限工况使用中,单个弹性联轴器无法满足极限工况的使用,尤其针对越野、高速、冲击等工况,较小的弹性联轴器容易出现破裂。通过增大弹性联轴器尺寸可以提高其强度,但由于弹性联轴器周边布置影响,增大回转半径容易出现与周边零部件间隙小甚至干涉的问题,影响车辆布置及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联弹性联轴器结构及汽车,解决了单个弹性联轴器工作角度过小且强度无法满足车辆使用要求的问题。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联弹性联轴器结构,包括:串联弹性联轴器结构和球铰定位结构;其中,所述串联弹性联轴器结构与所述球铰定位结构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串联弹性联轴器结构包括:第一弹性联轴器、第二弹性联轴器和过渡接盘,其中,所述过渡接盘安装于所述第一弹性联轴器与第二弹性联轴器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弹性联轴器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二弹性联轴器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联轴器和第二弹性联轴器的横截面上均设有供螺栓通过的第一固定孔,中心部位设有第一定位孔。可选地,所述过渡接盘上设有供螺栓通过的第二固定孔,中心部位设有第二定位孔。可选地,所述球铰定位结构包括:传动轴三爪法兰、主减法兰定位套以及主减三爪法兰;其中,所述传动轴三爪法兰与所述第一弹性联轴器固定连接;所述主减法兰定位套和主减三爪法兰分别与所述第二弹性联轴器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传动轴三爪法兰具有:供螺栓穿过的第三固定孔以及定位销,所述定位销设置在所述传动轴三爪法兰的中间部位。可选地,所述定位销为一顶端带球面的圆柱形结构。可选地,所述主减法兰定位套具有:供螺栓穿过的第四固定孔、设置在中间位置的顶端带球面孔的圆柱形凸起,所述定位销与所述圆柱形凸起插合。可选地,所述主减三爪法兰上具有供螺栓穿过的第五固定孔。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双联弹性联轴器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采用两个弹性联轴器串联模式,并结合铰接定心方式,使联轴器的工作角度提高一倍,大大提高了联轴器的适应范围和使用强度,两个联轴器串联的模式,使联轴器的弹性变形能力提高一倍,有更好的扭转减振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双联弹性联轴器结构的示意图;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串联弹性联轴器结构的示意图;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球铰定位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中:1、串联弹性联轴器结构,2、球铰定位结构;11、第一弹性联轴器,12、第二弹性联轴器,13、过渡接盘,21、传动轴三爪法兰,22、主减法兰定位套,23、主减三爪法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并且能够将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联弹性联轴器结构,包括:串联弹性联轴器结构1和球铰定位结构2;其中,所述串联弹性联轴器结构1与所述球铰定位结构2固定连接。该实施例中,所述球铰定位结构2可以有效地保证传动轴法兰与主减法兰达到铰接夹角要求,串联的弹性联轴器通过弹性变形达到相同的工作角度,并保证单个弹性联轴器使用角度小于2°,总工作角度由原来的2°提高一倍,大大提高了联轴器的适应范围;并且,串联弹性联轴器结构1将传递的扭矩载荷分布到两个弹性联轴器上,降低单个弹性联轴器的承载,保证满足使用要求;两个联轴器串联,弹性变形能力提高一倍,因此有更好的扭转减振作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串联弹性联轴器结构1包括:第一弹性联轴器11、第二弹性联轴器12和过渡接盘13,其中,所述过渡接盘13安装于所述第一弹性联轴器11与第二弹性联轴器12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弹性联轴器11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二弹性联轴器12固定连接。该实施例中,在传动轴夹角过大时,两个联轴器串联的结构,可以保证单个联轴器的使用角度小于2°,保证了联轴器的使用寿命,同时使联轴器工作角度由原来的2°提高一倍,即4°,大大提高了联轴器的适应范围;在极限工况下,两个联轴器串联的结构,可以将载荷分别分布到两个联轴器上,降低单个联轴器的承载,有效提高联轴器的强度和弹性变形能力,有更好的扭转减振作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联轴器11和第二弹性联轴器12的横截面上均设有供螺栓通过的第一固定孔,中心部位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过渡接盘13上设有供螺栓通过的第二固定孔,中心部位设有第二定位孔。该实施例中,螺栓通过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将第一弹性联轴器11、第二弹性联轴器12和过渡接盘13三者固定连接;球铰定位结构2通过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实现定位,并保证传动轴法兰与主减法兰之间达到铰接夹角的要求。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球铰定位结构2包括:传动轴三爪法兰21、主减法兰定位套22以及主减三爪法兰23;其中,所述传动轴三爪法兰21与所述第一弹性联轴器11固定连接;所述主减法兰定位套22和主减三爪法兰23分别与所述第二弹性联轴器12固定连接。该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三爪法兰21的一端与传动轴轴管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弹性联轴器11固定连接;所述主减三爪法兰23的一端与前后主减通过花键配合固定,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主减法兰定位套22和第二弹性联轴器12固定连接。在使用过程中,球铰定位结构2可以保证传动轴三爪法兰21与主减三爪法兰23之间达到铰接夹角的要求。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三爪法兰21具有:供螺栓穿过的第三固定孔以及定位销,所述定位销设置在所述传动轴三爪法兰21的中间部位。所述定位销为一顶端带球面的圆柱形结构。该实施例中,螺栓通过传动轴三爪法兰21上的第三固定孔以及第一弹性联轴器11上的第一固定孔与螺母连接,从而将传动轴三爪法兰21和第一弹性联轴器11固定连接,且定位销可以穿过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与主减法兰定位套22插合。所述主减法兰定位套22具有:供螺栓穿过的第四固定孔、设置在中间位置的顶端带球面孔的圆柱形凸起,所述定位销与所述圆柱形凸起插合。所述主减三爪法兰23上具有供螺栓穿过的第五固定孔。该实施例中,螺栓通过主减法兰定位套22上的第四固定孔、主减三爪法兰23上的第五固定孔以及第二弹性联轴器12上的第一固定孔与螺母连接,从而将主减法兰定位套22、主减三爪法兰23和第二弹性联轴器12固定连接。设置在主减法兰定位套22中间位置的顶端带球面孔的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联弹性联轴器结构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联弹性联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串联弹性联轴器结构(1)和球铰定位结构(2);其中,所述串联弹性联轴器结构(1)与所述球铰定位结构(2)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联弹性联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串联弹性联轴器结构(1)和球铰定位结构(2);其中,所述串联弹性联轴器结构(1)与所述球铰定位结构(2)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联弹性联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弹性联轴器结构(1)包括:第一弹性联轴器(11)、第二弹性联轴器(12)和过渡接盘(13),其中,所述过渡接盘(13)安装于所述第一弹性联轴器(11)与第二弹性联轴器(12)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弹性联轴器(11)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二弹性联轴器(12)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联弹性联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联轴器(11)和第二弹性联轴器(12)的横截面上均设有供螺栓通过的第一固定孔,中心部位设有第一定位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联弹性联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接盘(13)上设有供螺栓通过的第二固定孔,中心部位设有第二定位孔。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联弹性联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铰定位结构(2)包括:传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亘周渝肖军董伟张电李宗儒徐进金梁雅楠刘佳鑫胡颂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