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176998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9 04:22
得到一种能够实现高可靠性的半导体装置。在主单元区域,在半导体衬底(1)的主面形成有第1扩散区域(2),在终端区域,在主面形成有第2扩散区域(3)。绝缘膜(5、6)形成于半导体衬底(1)的主面之上,在第1及第2扩散区域(2、3)之上分别具有第1及第2接触孔(7、8)。相同材质的第1及第2电极(9、10)分别形成于第1及第2接触孔(7、8)内。半绝缘性膜(11)将第2电极(10)覆盖。第1电极(9)不将第1接触孔(7)完全填埋。第2电极(10)将第2接触孔(8)完全填埋。第3电极(14)形成于第1电极(9)之上,将第1接触孔(7)完全填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功率半导体用二极管构造的半导体装置。
技术介绍
就用于功率半导体的二极管而言,由于在纵向上流过大电流,因此由厚的AlSi电极将主单元区域(maincellregion)的接触孔填埋。另外,终端构造采用FLR(FieldLimitingRing;场限环)构造,在GR(GuardRing;保护环)和各FLR(FieldLimitingRing)形成FP(FieldPlate;场板)电极,使耗尽层容易延伸(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并且,为了使电位稳定,在终端区域整个面形成有半绝缘性的保护膜。近年来,在主单元区域流过电流的区域的接合方法从WB(WireBonding;导线接合)逐渐变化为DLB(DirectLeadBonding;直接引线接合)。因此,在主电极之上形成用于进行焊接的电极的情况不断增多。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9-023016号公报近年来,就功率半导体而言,为了缩小无效区域,也需要对终端区域进行微细化。但是,由于电极的膜厚大,因此不能形成微细图案。另外,即使能够形成微细且高台阶的高纵横比的图案,也会由于来自外部的封装体的应力,发生电极倾倒或者使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半导体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半导体衬底,其具有主面;第1扩散区域,其在主单元区域形成于所述主面;第2扩散区域,其在所述主单元区域的外侧的终端区域形成于所述主面;绝缘膜,其形成于所述主面之上,在所述第1及第2扩散区域之上分别具有第1及第2接触孔;第1电极,其形成于所述第1接触孔内,与所述第1扩散区域连接;第2电极,其形成于所述第2接触孔内,与所述第2扩散区域连接;半绝缘性膜,其将所述第2电极覆盖;以及第3电极,其形成于所述第1电极之上,第1及第2电极是相同的材质,所述第1电极不将所述第1接触孔完全填埋,所述第2电极将所述第2接触孔完全填埋,所述第3电极将所述第1接触孔完全填埋。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3.01 JP 2016-0390671.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半导体衬底,其具有主面;第1扩散区域,其在主单元区域形成于所述主面;第2扩散区域,其在所述主单元区域的外侧的终端区域形成于所述主面;绝缘膜,其形成于所述主面之上,在所述第1及第2扩散区域之上分别具有第1及第2接触孔;第1电极,其形成于所述第1接触孔内,与所述第1扩散区域连接;第2电极,其形成于所述第2接触孔内,与所述第2扩散区域连接;半绝缘性膜,其将所述第2电极覆盖;以及第3电极,其形成于所述第1电极之上,第1及第2电极是相同的材质,所述第1电极不将所述第1接触孔完全填埋,所述第2电极将所述第2接触孔完全填埋,所述第3电极将所述第1接触孔完全填埋。2.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半导体衬底,其具有主面;第1扩散区域,其在主单元区域形成于所述主面;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井秀纪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