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12615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1 1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用气囊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侧气囊装置,应用于车辆用座椅靠背的侧部上,该侧气囊装置包括由基布围合而成的安全气囊、产气部件以及压力调节装置。产气部件对安全气囊送出气体并使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压力调节装置包括隔板和调节组件。隔板将安全气囊划分为第一气囊部和第二气囊部,第一气囊部与产气部件的气体喷出口连接,第二气囊部上设置有排气孔,隔板具有导通第一气囊部与第二气囊部的流通孔调节组件可在安全气囊内部压力变化时用于遮挡和打开流通孔。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侧气囊装置,充入的膨胀气体不会直接经流通孔进入第二气囊部,使得第一气囊部能够快速膨胀成型,避免了对乘员的作用时间滞后。

Side airba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car airbag, provides a side airbag device used in vehicle seat backrest on the side of the side airbag apparatus comprises a base cloth enclosed airbag and gas component and pressure regulating device. The gas generating member delivers the gas to the airbag and inflates the airbag, the pressure regulating device includes a diaphragm and an adjustment assembly. The partition will be divided into a first airbag airbag and second airbags, airbag and gas jet first gas component connected to the airbag, second part is provided with a vent hole, the partition has a circulation hole communicated with the first part and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irbag airbag adjustment assembly may change in the airbag internal pressure when used for shielding and open circulation hole.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art, the side airbag apparatus of the utility model, the filled gas does not directly enter the second expansion by the Ministry of air circulation hole, so that the first balloon can rapid expansion molding, to avoid the effect of time lag on the cre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气囊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用气囊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侧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车辆的座椅外侧一般都会安装有侧气囊装置,用以吸收侧面碰撞时的冲击,从而缓和乘员受到的冲击并吸收碰撞能量,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传统的侧气囊装置,主要是由气囊袋和充气机构成的。如中国专利ZL201480059760.8公开的“一种侧气囊装置,其具备充气机和气囊,所述气囊包括能够膨胀的袋状部、和将前述袋状部分隔为第1气室和第2气室的分隔部,前述第1气室包括支承膨胀部和保护膨胀部,所述支承膨胀部能够沿着前述座椅侧部展开成从下端部朝上端部逐渐扩展的形状,所述保护膨胀部能够在前述支承膨胀部的上端部展开,前述充气机被配设为,能够将气体供给至前述支承膨胀部内,并且,在前述分隔部上设置有至少1个气体流通孔,前述第2气室设置于前述第1气室的下方”,然而,由于流通孔在作用时一直处于张开状态,使得一号气体腔室内的气体在点火初期便开始经由流通孔流向二号气体腔室,故,一号气体腔室法快速成型,造成其对人体的作用时间滞后,浪费乘员有限的保护空间;再者,二号气体腔室缺乏压力调节装置,导致当该腔室出现压力过大的情况时,仅靠排气孔无法有效降低腔压,从而存在对乘员胸部造成负面伤害的风险;另外,二号气体腔室缺乏压力调节装置,当经过剧烈挤压排气后,该腔室无法及时恢复腔压以持续保护乘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安全气囊上与产气部件的气体喷出口连通的气体腔室,在车辆碰撞时无法快速成型的缺陷。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侧气囊装置,其包括由基布构成且具有一排气孔的安全气囊、在车辆侧面碰撞时对所述安全气囊送出气体并使安全气囊膨胀的产气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内的压力调节装置,所述产气部件具有一气体喷出口;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包括:隔板,将所述安全气囊划分为第一气囊部和第二气囊部,所述第一气囊部与所述气体喷出口连接,所述排气孔位于所述第二气囊部上,所述隔板具有连通所述第一气囊部与第二气囊部的流通孔;和调节组件,在安全气囊内部压力变化时用于遮挡和打开所述流通孔。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囊部内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具有第一导通孔,所述第一导通孔偏离所述流通孔设置;所述第一气囊部的基布包括用于与乘员接触的第一主体区和在第一气囊部内注入的气体压力达到预设值时隆起于第一主体区外侧且拉动所述第一挡板沿车辆长度方向移动,并使所述第一导通孔与所述流通孔对齐的第一减压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减压区连接,另一端通过一弹性的第一拉带与所述第一主体区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减压区与所述第一主体区的交接处形成有第一折线,所述第一减压区通过所述第一折线向内收拢于所述第一主体区。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气囊部内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具有第二导通孔,所述第二导通孔与所述流通孔对齐设置;第二气囊部的基布包括用于与乘员接触的第二主体区和在膨胀的第二主体区受乘员挤压时隆起于第二主体区外侧且拉动所述第二挡板沿车辆长度方向移动,并使所述第二导通孔偏离于所述流通孔的第二减压区。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减压区连接,另一端通过一弹性的第二拉带与所述第二主体区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减压区与所述第二主体区的交接处形成有第二折线,所述第二减压区通过所述第二折线向内收拢于所述第二主体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囊部位于所述第二气囊部的下方,所述第一气囊部与乘员的腰部相对应,所述第二气囊部与乘员的胸部相对应。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囊部位于所述第二气囊部的上方,所述第一气囊部与乘员的肩部相对应,所述第二气囊部与乘员的胸部相对应。进一步地,产气部件通过紧固件固设于所述安全气囊。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提供的侧气囊装置,采用压力调节装置,该压力调节装置包括具有连通第一气囊部与第二气囊部的流通孔的隔板以及在安全气囊内部压力变化时用于遮挡和打开流通孔的调节组件,隔板上的流通孔在安全气囊充气初期被调节组件覆盖,该流通孔处于关闭状态,这样,充入的膨胀气体不会直接经流通孔进入第二气囊部,使得第一气囊部能够快速膨胀成型,避免了对乘员的作用时间滞后,以较好地对乘员进行保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气囊装置未充气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气囊装置充气时处第一变形阶段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气囊装置充气时处第二变形阶段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气囊装置充气时处第三变形阶段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侧气囊装置10:安全气囊11:基布12:排气孔13:第一气囊部131:第一主体区132:第一减压区13a:第一折线14:第二气囊部141:第二主体区142:第二减压区14a:第二折线20:产气部件21:气体喷出口30:压力调节装置31:隔板31a:流通孔32:调节组件33:第一挡板33a:第一导通孔34:第一拉带35:第二挡板35a:第二导通孔36:第二拉带40:紧固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指的方向“前”“后”“上”“下”是指基于车辆的各方向,与附图本身的右、左、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技术的结构起限定作用。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如图1至4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侧气囊装置100,应用于车辆用座椅靠背(图未示)的侧部上,该侧气囊装置100包括由基布11围合而成的安全气囊10、产气部件20以及设置在安全气囊10内的压力调节装置30。产气部件20具有一气体喷出口21,安全气囊10具有一排气孔12,产气部件20在车辆(图未示)侧面碰撞时对安全气囊10送出气体并使安全气囊10膨胀展开。压力调节装置30包括隔板31和调节组件32。隔板31将安全气囊10划分为第一气囊部13和第二气囊部14,第一气囊部13与气体喷出口21接通,排气孔12位于第二气囊部14上,隔板31具有连通第一气囊部13与第二气囊部14的流通孔31a,调节组件32可在安全气囊10内部压力变化时用于遮挡和打开流通孔31a。上述的侧气囊装置100,采用压力调节装置30,该压力调节装置30包括具有连通第一气囊部13与第二气囊部14的流通孔31a的隔板31以及在安全气囊10内部压力变化时用于遮挡和打开流通孔31a的调节组件32,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侧气囊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基布构成且具有一排气孔的安全气囊、在车辆侧面碰撞时对所述安全气囊送出气体并使安全气囊膨胀的产气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内的压力调节装置,所述产气部件具有一气体喷出口;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包括:隔板,将所述安全气囊划分为第一气囊部和第二气囊部,所述第一气囊部与所述气体喷出口连接,所述排气孔位于所述第二气囊部上,所述隔板具有连通所述第一气囊部与第二气囊部的流通孔;和调节组件,在安全气囊内部压力变化时用于遮挡和打开所述流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基布构成且具有一排气孔的安全气囊、在车辆侧面碰撞时对所述安全气囊送出气体并使安全气囊膨胀的产气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内的压力调节装置,所述产气部件具有一气体喷出口;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包括:隔板,将所述安全气囊划分为第一气囊部和第二气囊部,所述第一气囊部与所述气体喷出口连接,所述排气孔位于所述第二气囊部上,所述隔板具有连通所述第一气囊部与第二气囊部的流通孔;和调节组件,在安全气囊内部压力变化时用于遮挡和打开所述流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囊部内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具有第一导通孔,所述第一导通孔偏离所述流通孔设置;所述第一气囊部的基布包括用于与乘员接触的第一主体区和在第一气囊部内注入的气体压力达到预设值时隆起于第一主体区外侧且拉动所述第一挡板沿车辆长度方向移动,并使所述第一导通孔与所述流通孔对齐的第一减压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减压区连接,另一端通过一弹性的第一拉带与所述第一主体区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压区与所述第一主体区的交接处形成有第一折线,所述第一减压区通过所述第一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群雷朝宇王美松李亮亮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