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11166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30 05: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制冷循环装置,能够选择地构成使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17)的液相制冷剂出口(17c)流出的制冷用第一制冷剂回路和使制冷剂从所述气液分离器(17)的气相制冷剂出口(17b)流出的制暖用第二制冷剂回路,在该制冷循环装置中,油分离器(24)设于从散热器(12)到第一膨胀阀(28)的制冷剂路径。因此,在制冷循环装置(10)中,在构成第一制冷剂回路的情况下,通过油分离器(24)的制冷剂仅为气相或大部分为气相,能够容易地从该制冷剂分离出油。另外,在利用第一制冷剂回路使制冷剂循环的情况下,能够使油存储在除了气液分离器(17)以外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制冷循环装置本申请基于2014年12月2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263151号,该公开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这种制冷循环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将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器;以及将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切换为第一模式的制冷剂回路和第二模式的制冷剂回路中的一方的切换装置。具体而言,构成为能够使该气液分离器将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使气相制冷剂从气相制冷剂出口流出,使液相制冷剂从液相制冷剂出口流出。另外,第一模式的制冷剂回路是使液相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的液相制冷剂出口流出,并向第二减压装置以及蒸发器流入,进而流入压缩机的制冷剂回路。第二模式的制冷剂回路是使气相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的气相制冷剂出口流出并吸入压缩机的制冷剂回路。另外,在制冷循环装置中,为了使压缩机润滑,通常使油混入制冷剂,大部分的油混入液相制冷剂。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在利用上述第二模式的制冷剂回路使制冷剂循环的情况下,在气相制冷剂向压缩机返回时,通过使存留在气液分离器的液相制冷剂的一部分向气相制冷剂混入,从而使油向压缩机返回。由此,不会引起压缩机的油不足。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49123号公报根据本申请专利技术人们的研究,在利用上述第二模式的制冷剂回路使制冷剂循环的情况下,即,在使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的气相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回路中使制冷剂循环的情况下,如上所述,能够通过使液相制冷剂的一部分向气相制冷剂混入而使油向压缩机返回。然而,为了防止使压缩机压缩液相制冷剂的液压缩且使足够量的油向压缩机返回,需要将更多的油封入在流动制冷剂的制冷剂回路中。另一方面,在上述第一模式的制冷剂回路使制冷剂循环的情况下,即,在使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的液相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回路中,使制冷剂循环的情况下,由于含有许多油的液相制冷剂直接向下游的蒸发器输送,因此与在上述第二模式的制冷剂回路使制冷剂循环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油封入量成为少量。换言之,与在上述第二模式的制冷剂回路使制冷剂循环的情况配合的油封入量对于上述第一模式的制冷剂回路使制冷剂循环的情况而言,油过多,可能产生制冷循环的效率降低等弊端。因此,在从气液分离器的液相制冷剂出口使制冷剂流出的制冷剂回路中使制冷剂循环的情况下,优选能够在除了气液分离器以外的位置存储油。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在从气液分离器的液相制冷剂出口使制冷剂流出的制冷剂回路中使制冷剂循环的情况下,能够在除了气液分离器以外的位置存储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压缩机,该压缩机将制冷剂吸入并压缩之后排出;散热器,该散热器使从该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所具有的热向流向空调对象空间的送风空气散发;第一减压部,该第一减压部使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室外热交换器,该室外热交换器使从该第一减压部流出的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使从该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分离为气相的制冷剂和液相的制冷剂,具有使气相的制冷剂流出的气相制冷剂出口和使液相的制冷剂流出的液相制冷剂出口;第二减压部,该第二减压部使从该气液分离器的液相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蒸发器,该蒸发器使从该第二减压部流出的制冷剂与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制冷剂蒸发;切换装置,该切换装置能够选择性地构成第一制冷剂回路和第二制冷剂回路,在该第一制冷剂回路中,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向气液分离器流入,并且从该气液分离器的液相制冷剂出口流出,使来自该液相制冷剂出口的制冷剂依次流入第二减压部和蒸发器,然后向压缩机吸入,在该第二制冷剂回路中,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向气液分离器流入,并且从该气液分离器的气相制冷剂出口流出,使来自该气相制冷剂出口的制冷剂向压缩机吸入;以及油分离器,该油分离器设于从压缩机到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路径,在使第一制冷剂回路成立的情况下,将混入从制冷剂流上游侧流入的制冷剂的油从该制冷剂分离,使分离后的制冷剂向制冷剂流下游侧流出,并且存储油。由于油分离器设于从压缩机到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路径,该油分离器使油从制冷剂分离,并使分离后的制冷剂向制冷剂流下游侧流出,并且存储油,因此在使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的液相制冷剂出口流出的第一制冷剂回路成立的情况下,通过油分离器的制冷剂仅为气相或大部分为气相,能够容易地从该制冷剂分离油。因此,在利用第一制冷剂回路使制冷剂循环的情况下,能够将油存储在除了气液分离器以外的位置。例如,在构成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所述气体分离器内的制冷剂不从所述液相制冷剂出口流出而从所述气相制冷剂出口流出,并且使由所述散热器冷凝后的液相制冷剂流入所述油分离器,从而使该液相制冷剂向所述油分离器的所述箱部内流入。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表示设于图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油分离器的内部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1的电子控制装置用于执行制冷剂回路切换控制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图。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图。图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相当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4的图。图7是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图。图8是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表示切换装置的内部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8的整体结构图。该车辆用空调装置8搭载于从内燃机(发动机)以及行驶用电动机获得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的混合动力车辆。如图1所示,车辆用空调装置8具有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该制冷循环装置10在车辆用空调装置8中,具有对向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的作用。制冷循环装置10构成为能够在对送风空气进行冷却而对车室内进行冷却的制冷模式(第一模式)的制冷剂回路和对送风空气进行加热而对车室内进行制暖的制暖模式(第二模式)的制冷剂回路间进行切换。在制冷循环装置10中,作为制冷剂,采用HFC类制冷剂(具体而言,R134a),构成为高压侧制冷剂压力不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蒸气压缩式的亚临界制冷循环。当然,也可以采用HFO类制冷剂(例如,R1234yf)等。进一步地,在制冷剂中混入有用于润滑压缩机11的油即冷冻机油,冷冻机油的一部分与制冷剂一起进行循环。制冷循环装置10具有:压缩机11、冷凝器12、室外热交换器16、气液分离器17、过冷却器19、蒸发器22、油分离器24、第一膨胀阀28、第二膨胀阀29、温度传感器48、49、电子控制装置50、配管52、54以及开闭阀55等。压缩机11具有吸入口111以及排出口112,并配置在发动机室内。该发动机室是车室外的一部分,利用搭载车辆用空调装置8的车辆所具有的发动机室分隔壁9与车室内分隔。压缩机11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压缩机(11),所述压缩机(11)将制冷剂吸入并压缩之后排出;散热器(12、60),所述散热器(12、60)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所具有的热向流向空调对象空间的送风空气散发;第一减压部(28),所述第一减压部(28)使从所述散热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室外热交换器(16),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6)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气液分离器(17),所述气液分离器(17)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分离为气相的制冷剂和液相的制冷剂,具有使所述气相的制冷剂流出的气相制冷剂出口(17b)和使所述液相的制冷剂流出的液相制冷剂出口(17c);第二减压部(291、741),所述第二减压部(291、741)使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液相制冷剂出口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蒸发器(22),所述蒸发器(22)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所述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所述制冷剂蒸发;切换装置(59、82),所述切换装置(59、82)能够选择性地构成第一制冷剂回路和第二制冷剂回路,在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中,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向所述气液分离器流入,并且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液相制冷剂出口流出,使来自所述液相制冷剂出口的制冷剂依次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和所述蒸发器,然后向所述压缩机吸入,在第二制冷剂回路中,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向所述气液分离器流入,并且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气相制冷剂出口流出,使来自所述气相制冷剂出口的制冷剂向所述压缩机吸入;以及油分离器(24),所述油分离器(24)设于从所述压缩机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路径,在使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成立的情况下,将混入从制冷剂流上游侧流入的所述制冷剂的油从所述制冷剂分离,使分离后的所述制冷剂向制冷剂流下游侧流出,并且存储所述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2.25 JP 2014-263151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压缩机(11),所述压缩机(11)将制冷剂吸入并压缩之后排出;散热器(12、60),所述散热器(12、60)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所具有的热向流向空调对象空间的送风空气散发;第一减压部(28),所述第一减压部(28)使从所述散热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室外热交换器(16),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6)使从所述第一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气液分离器(17),所述气液分离器(17)将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分离为气相的制冷剂和液相的制冷剂,具有使所述气相的制冷剂流出的气相制冷剂出口(17b)和使所述液相的制冷剂流出的液相制冷剂出口(17c);第二减压部(291、741),所述第二减压部(291、741)使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液相制冷剂出口流出的所述制冷剂减压;蒸发器(22),所述蒸发器(22)使从所述第二减压部流出的所述制冷剂与所述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所述制冷剂蒸发;切换装置(59、82),所述切换装置(59、82)能够选择性地构成第一制冷剂回路和第二制冷剂回路,在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中,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向所述气液分离器流入,并且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液相制冷剂出口流出,使来自所述液相制冷剂出口的制冷剂依次流入所述第二减压部和所述蒸发器,然后向所述压缩机吸入,在第二制冷剂回路中,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制冷剂向所述气液分离器流入,并且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气相制冷剂出口流出,使来自所述气相制冷剂出口的制冷剂向所述压缩机吸入;以及油分离器(24),所述油分离器(24)设于从所述压缩机到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路径,在使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成立的情况下,将混入从制冷剂流上游侧流入的所述制冷剂的油从所述制冷剂分离,使分离后的所述制冷剂向制冷剂流下游侧流出,并且存储所述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器具有:箱部(243),所述箱部(243)形成存储从所述制冷剂分离的油的油储存空间(243a);制冷剂入口部(241),所述制冷剂入口部(241)使所述制冷剂从所述油分离器的制冷剂流上游侧流入所述油储存空间内;以及制冷剂出口部(242),所述制冷剂出口部(242)使所述油储存空间内的制冷剂向所述油分离器的制冷剂流下游侧流出。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构成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的情况下,使所述气体分离器(17)内的制冷剂不从所述液相制冷剂出口(17c)流出而从所述气相制冷剂出口(17b)流出,并且使由所述散热器冷凝后的液相制冷剂向所述油分离器流入,从而使该液相制冷剂向所述油分离器(24)的所述箱部(243)内流入。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器的制冷剂出口部具有储存空间内入口(242a),在使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成立的情况下,该储存空间内入口(242a)在存储于所述油储存空间的油的液面(243b)的上方的位置向所述油储存空间内开口,使从所述储存空间内入口流入的制冷剂向所述油分离器的制冷剂流下游侧流出。5.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久保昌章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