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侧门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92003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9 18: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后侧门加强结构,具有:后侧门本体;窗台外加强板,设置在后侧门本体上的窗台处;外板加强板,设置在后侧门本体中部,外板加强板横向布置;防撞杆,设置在后侧门本体下部;中加强板,中加强板上端与窗台外加强板焊接,中部附近与外板加强板焊接,下端与防撞杆焊接,侧门外板的抗凹性能提高了,门的整体刚度和模态也有所提升。

Rear side door reinforcing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ar side reinforcing structure has a rear door sill plate body; plus, set the window at the rear side of the door body; the outer plate reinforcing plate is arranged in the rear side of the middle part of the door body, the outer plate reinforcing plate disposed transversely; the bumper is arrang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body, after the side door; strengthen in the plate, and the upper end of the window with reinforcing plate plate welding, near the middle and outer board reinforced plate welding, welding and lower bumper, side plate dent resistance increases, the door stiffness and modal also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后侧门加强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侧门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对汽车质量及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侧门品质有所提高。。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但由于现状侧门有部分前后太宽,中部支撑面积有限,中部纵向无支撑,导致中部抗凹性能很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升门的抗凹性能,保证门在发生擦碰时不会轻易变形的汽车后侧门加强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后侧门加强结构,具有:后侧门本体;窗台外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后侧门本体上的窗台处;外板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后侧门本体中部,所述外板加强板横向布置;防撞杆,设置在所述后侧门本体下部;中加强板,所述中加强板上端与所述窗台外加强板焊接,中部附近与所述外板加强板焊接,下端与所述防撞杆焊接。所述防撞杆上还设有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防撞杆焊接,所述中加强板与所述支架焊接。所述中加强板在所述后侧门本体上沿竖直方向布置,所述中加强板位于所述后侧门本体宽度方向的中部附近。所述支架材料为DC01,料厚为1mm,支架宽度为40mm。所述中加强板长度为515.5mm,宽度为40mm,材料为B170P1,料厚为0.7mm;中加强板两端位置各设有一个焊接定位孔;中加强板两端还设有腰形隔振胶槽,并在隔振胶槽内打隔振胶。所述中加强板上端与窗台外加强板焊接在一起,打一个焊点;中部与外板加强板焊接在一起,打两个焊点;下端与防撞杆支架焊接,打一个焊点。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后侧门中加强板与支架增加后门外板的抗凹性能,外板中部纵向无支撑,中加强板与外板间打隔振胶有效的提高了外板的抗凹性能并防止变形。侧门外板的抗凹性能提高了,门的整体刚度和模态也有所提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汽车后侧门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防撞杆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的汽车后侧门加强结构的轴测图;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图6为图4的B-B剖视图;图7为图4的C-C剖视图;图8为图1的汽车后侧门加强结构的CAE分析结果;图9为传统技术的汽车后侧门加强结构的CAE分析结果;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后侧门本体,2、窗台外加强板,3、外板加强板,4、防撞杆,5、中加强板,6、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参见图1-9,一种汽车后侧门加强结构,具有:后侧门本体;窗台外加强板,设置在后侧门本体上的窗台处;外板加强板,设置在后侧门本体中部,外板加强板横向布置;防撞杆,设置在后侧门本体下部;中加强板,中加强板上端与窗台外加强板焊接,中部附近与外板加强板焊接,下端与防撞杆焊接。防撞杆上还设有支架,支架与防撞杆焊接,中加强板与支架焊接。中加强板在后侧门本体上沿竖直方向布置,中加强板位于后侧门本体宽度方向的中部附近。支架材料为DC01,料厚为1mm,支架宽度为40mm,与防撞杆总成焊接一起,与中加强板焊接一端留20mm的宽度便于焊接,一个支架两个35mm长的二保焊点。中加强板长度为515.5mm,宽度为40mm,材料为B170P1,料厚为0.7mm;中加强板两端位置各设有一个焊接定位孔,以保证中加强板焊接位置准确不会发生偏移;中加强板两端还设有腰形隔振胶槽,并在隔振胶槽内打隔振胶。以保证门外板与纵向的中加强板之间不会产生间隙,导致外板空虚抗凹性能差。支架材料为DC01,料厚为1mm,中加强板材料为B170P1,料厚为0.7mm,冲压成型无任何风险。防撞杆支架与防撞杆和前后连接板焊接成为防撞杆总成,防撞杆总成、后门中加强板、后门内板总成、侧门外板(冲压)四个件组成为后门总成。防撞杆支架及防撞杆和前后连接板由外协公司焊接成一个防撞杆总成。防撞杆支架与防撞杆焊接打两个长35mm的二保焊,中加强板上端与窗台外加强板焊接在一起,打一个焊点;中部与外板加强板焊接在一起,打两个焊点;下端与防撞杆支架焊接,打一个焊点。外板与内板总成拼合时在中加强板处有四个长腰形胶槽并在此位置打上隔振胶.对外板有很大的帮助。提高门外板的抗凹性能。改善前后CAE分析结果:后侧门抗凹性能标准:加载250N目标值<8.0mm:250N卸载目标值<0.3mm:由图8、9所示,改善前结构不符合标准,改善后结构符合标准。采用上述的结构后,后侧门中加强板与支架增加后门外板的抗凹性能,外板中部纵向无支撑,中加强板与外板间打隔振胶有效的提高了外板的抗凹性能并防止变形。侧门外板的抗凹性能提高了,门的整体刚度和模态也有所提升。上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专利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汽车后侧门加强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后侧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后侧门本体;窗台外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后侧门本体上的窗台处;外板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后侧门本体中部,所述外板加强板横向布置;防撞杆,设置在所述后侧门本体下部;中加强板,所述中加强板上端与所述窗台外加强板焊接,中部附近与所述外板加强板焊接,下端与所述防撞杆焊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侧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后侧门本体;窗台外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后侧门本体上的窗台处;外板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后侧门本体中部,所述外板加强板横向布置;防撞杆,设置在所述后侧门本体下部;中加强板,所述中加强板上端与所述窗台外加强板焊接,中部附近与所述外板加强板焊接,下端与所述防撞杆焊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侧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杆上还设有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防撞杆焊接,所述中加强板与所述支架焊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侧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加强板在所述后侧门本体上沿竖直方向布置,所述中加强板位于所述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俊代立宏徐本祥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