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76687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5 1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无人机,包括:机身、摄像装置和起落架,其中,机臂,设置于所述机身的外侧;摄像装置,设置于所述机身的底部;起落架,设置于所述机身的底部,所述起落架包括与所述机身的底部铰链连接的连接端以及远离所述机身的底部的着陆端;所述起落架收起时,所述起落架的着陆端高于所述摄像装置。在无人机的飞行过程中,将起落架收起,可以防止起落架遮挡安装于无人机上的摄像装置,提高摄像装置的拍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人机
本技术涉及飞行器
,尤其涉及一种无人机。
技术介绍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UnmannedAerialVehicle,UAV),是一种处在迅速发展中的新概念装备,其具有机动灵活、反应快速、无人飞行、操作要求低的优点。无人机通过搭载多类传感器或摄像设备,可以实现影像实时传输、高危地区探测功能,是卫星遥感与传统航空遥感的有力补充。目前,无人机的使用范围已经扩宽到军事、科研、民用三大领域,具体在电力通信、气象、农业、海洋、勘探、摄影、防灾减灾、农作物估产、缉毒缉私、边境巡逻、治安反恐等领域应用甚广。全景摄像无人机为了进行全景摄像,摄像头需要避开起落架的遮挡。现有的方案是通过伸缩杆将摄像头往下伸出,使摄像头位于起落架的下方。然而,一般的无人机起落架高度约为15cm左右,考虑到摄像头以及云台的体积,要使摄像头完全伸出起落架的下方,需要使摄像头及云台移动很长的距离,这就要求伸缩杆很长,且伸缩杆一般位于无人机机体正下方,伸缩杆要藏于机体内,就需要在整个机体中央留出一个上下约15cm的通道,而一般机体内中央是放置电池和主机板,因此,这种方案实际上实现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无人机的摄像头容易在拍摄时被起落架遮挡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可收缩起落架的无人机,技术方案如下: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无人机,包括:机身、机臂、摄像装置和起落架,其中,机臂,设置于所述机身的外侧;摄像装置,设置于所述机身的底部;起落架,设置于所述机身的底部,所述起落架包括与所述机身的底部铰链连接的连接端以及远离所述机身的底部的着陆端;所述起落架收起时,所述起落架的着陆端与所述机身的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摄像装置与所述机身的底部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起落架垂直于所述机臂的方向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臂的下表面设置有收容槽;所述起落架收起时,所述起落架可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身的底部设置有安装部,所述起落架的连接端与所述安装部铰链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起落架转动的驱动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动力机构和第一齿轮,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第一齿轮固定连接;所述起落架的连接端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当所述动力机构工作运转时,通过所述第一齿轮带动所述第二齿轮旋转,以使所述起落架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起落架的连接端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起落架的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二齿轮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起落架的着陆端设置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对接后,其内部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一端顶持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顶持于所述第一壳体。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起落架的着陆端设置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第三壳体和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三壳体套设于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其内部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一端顶持于所述第三壳体,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顶持于所述支撑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起落架还包括第三弹性部件,所述第三弹性部件位于所述连接件内部,所述第三弹性部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性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所述第一连接体的第一面通过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安装部连接;所述第三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体的第二面,所述第一连接体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连接体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体的第二面上设置有凹槽、固定柱、卡槽和开口;所述固定柱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卡槽位于所述凹槽的一侧,并且其一端与所述凹槽连通;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凹槽的另一侧,并且其一端与所述凹槽连通;所述第三弹性部件套设于所述固定柱上,所述第三弹性部件的一端嵌入所述卡槽内;所述第三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起落架的着陆端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包括:固定台,一端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并且另一端设置有安装槽;基座,上端嵌入所述安装槽内,并且与所述安装槽活动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一种无人机,包括:机身、机臂、摄像装置和起落架,其中,机臂,设置于所述机身的外侧;摄像装置,设置于所述机身的底部;起落架,设置于所述机身的底部,所述起落架包括与所述机身的底部铰链连接的连接端以及远离所述机身的底部的着陆端;所述起落架收起时,所述起落架的着陆端与所述机身的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摄像装置与所述机身的底部的距离。在无人机的飞行过程中,将起落架收起,可以防止起落架遮挡安装于无人机上的摄像装置,提高摄像装置的拍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无人机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无人机起落架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无人机的平视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无人机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无人机起落架的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起落架第一连接体的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起落架底座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内”、“外”、“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本技术提供一种无人机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无人机100,至少可以包括:机身21、机臂22、摄像装置30和起落架40,其中,机臂22,设置于所述机身21的外侧;摄像装置30,设置于所述机身21的底部;起落架40,设置于所述机身21的底部,所述起落架40包括与所述机身21的底部铰链连接的连接端以及远离所述机身21的底部的着陆端;所述起落架40收起时,所述起落架40的着陆端与所述机身21的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摄像装置30与所述机身21的底部的距离,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无人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21);机臂(22),设置于所述机身(21)的外侧;摄像装置(30),设置于所述机身(21)的底部;起落架(40),设置于所述机身(21)的底部,所述起落架(40)包括与所述机身(21)的底部铰链连接的连接端以及远离所述机身(21)的底部的着陆端;所述起落架(40)收起时,所述起落架(40)的着陆端与所述机身(21)的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摄像装置(30)与所述机身(21)的底部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21);机臂(22),设置于所述机身(21)的外侧;摄像装置(30),设置于所述机身(21)的底部;起落架(40),设置于所述机身(21)的底部,所述起落架(40)包括与所述机身(21)的底部铰链连接的连接端以及远离所述机身(21)的底部的着陆端;所述起落架(40)收起时,所述起落架(40)的着陆端与所述机身(21)的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摄像装置(30)与所述机身(21)的底部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起落架(40)垂直于所述机臂(22)的方向转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臂(22)的下表面设置有收容槽(221);所述起落架(40)收起时,所述起落架(40)可收容于所述收容槽(221)中。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21)的底部设置有安装部(211),所述起落架(40)的连接端与所述安装部(211)铰链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211)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起落架(40)转动的驱动装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动力机构和第一齿轮,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第一齿轮固定连接;所述起落架(40)的连接端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当所述动力机构工作运转时,通过所述第一齿轮带动所述第二齿轮旋转,以使所述起落架(40)转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起落架(40)的连接端设置有连接件(43),所述连接件(43)与所述起落架(40)的支撑杆(44)连接,所述第二齿轮设置于所述连接件(43)中。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起落架(40)的着陆端设置有缓冲装置(41),所述缓冲装置(41)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支撑杆(44)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对接后,其内部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一端顶持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顶持于所述第一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