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自力式压差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6327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2 16: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自力式压差阀,旨在提供一种缓冲调节效果好,以及密封效果好的自力式压差阀,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压差阀本体包括阀体、设置与阀体内的阀芯、上连接盖以及下连接盖,阀芯包括支撑盖、支撑座以及设置于支撑盖和下连接盖之间的调节弹簧,支撑盖和支撑座之间通过连接杆进行连接,支撑座还包括连接端,连接端上套设有膜片,膜片的两侧设有固定板,固定板和连接端之间通过固定件进行连接,膜片包括置于阀体和上连接盖之间的第一固定部以及置于两固定板之间的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设有缓冲区,下连接盖和阀体之间设有密封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阀门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自力式压差阀
本技术涉及一种阀门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自力式压差阀。
技术介绍
自力式压差阀不需外来能源,依靠被调介质自身压力变化进行自动调节,自动消除管网的剩余压头及压力波动引起的流量变化,恒定用户进出口压差,有助于稳定系统运行,特别适用于分户计量或自动控制系统中。目前,市场上的自力式压差阀,它包括自力式压差阀本体。传统的自力式压差阀本体的调节系统结构复杂,并且传统的自力式压差阀所采用的膜片刚性强度较大,在与调节弹簧进行配合时,达不到良好的缓冲效果,从而影响调节效果,并且传统的自力式压差阀的阀体和下连接盖之间采用螺纹直接连接,从而会影响到密封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调节效果好,以及密封效果好的自力式压差阀。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自力式压差阀,包括压差阀本体,其特征是:所述压差阀本体包括阀体、设置与阀体内的阀芯、上连接盖以及下连接盖,所述阀芯包括支撑盖、支撑座以及设置于支撑盖和下连接盖之间的调节弹簧,支撑盖和支撑座之间通过连接杆进行连接,支撑座还包括连接端,连接端上套设有膜片,膜片的两侧设有固定板,固定板和连接端之间通过固定件进行连接,膜片包括置于阀体和上连接盖之间的第一固定部以及置于两固定板之间的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设有缓冲区,所述下连接盖和阀体之间设有密封圈,下连接盖上设有用于放置密封圈的放置槽,所述密封圈呈半圆状,密封圈的半圆弧表面与放置槽的抵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差阀本体包括阀体、设置与阀体内的阀芯、上连接盖以及下连接盖,阀芯包括支撑盖、支撑座以及设置于支撑盖和下连接盖之间的调节弹簧,支撑盖和支撑座之间通过连接杆进行连接,支撑座还包括连接端,连接端上套设有膜片,采用上述的结构设置,结构简单,调节效果好,因为上述的调节系统需要通过调节弹簧以及膜片的共同配合,为了使膜片能提供了一个反向的弹性支撑效果,通过在膜片的两侧设有固定板,固定板和连接端之间通过固定件进行连接,膜片包括置于阀体和上连接盖之间的第一固定部以及置于两固定板之间的第二固定部,则进一步保证了对膜片的固定效果,并且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设有的缓冲区,为膜片进一步增加了弹性缓冲效果,从而保证了良好的调节效果,下连接盖和阀体之间设有密封圈,下连接盖上设有用于放置密封圈的放置槽,密封圈呈半圆状,密封圈的半圆弧表面与放置槽的抵触,通过在下连接盖上设有的放置槽,放置槽内设有密封圈,保证了下连接盖和阀体之间的连接后密封效果的增加。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缓冲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固定部相互连接,第二连接部与第二固定部相互连接,第一连接部、缓冲部和第二连接部均呈圆弧状,缓冲区的圆弧开口方向朝向支撑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缓冲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固定部相互连接,第二连接部与第二固定部相互连接,保证了缓冲区的连接强度,第一连接部、缓冲部和第二连接部均呈圆弧状,通过将第一连接部、缓冲部和第二连接部均呈圆弧状,使得缓冲区为阀芯提供一个圆弧结构的反弹作用力,从而保证良好的调节作用,并且将缓冲区的圆弧开口方向朝向支撑座,进一步增加了缓冲效果,提高自身的调节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圈的半径和放置槽的槽深的比值在1-1.3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的半径和放置槽的槽深的比值在1-1.3之间,通过将密封圈的半径和放置槽的槽深之间的比值设置在1-1.3之间,将密封圈的半径大于放置槽槽深设置,使得阀体和下连接盖之间在通过螺纹连接后,下连接盖的放置槽内的密封圈有一部分是裸露与放置槽外的,从而在因为下连接盖和阀体之间进行连接时,使得密封圈得到挤压,从而进一步增加密封效果,而将两者之间的比值设置在1-1.3之间,则便于阀体和下连接盖之间的连接不受密封圈的影响,保证连接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新型自力式压差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1-阀体,2-阀芯,20-支撑盖,21-连接杆,22-支撑座,220-连接端,23-调节弹簧,3-上连接盖,4-下连接盖,40-放置槽,5-膜片,50-第一固定部,51-缓冲区,510-第一连接部,511-缓冲部,512-第二连接部,52-第二固定部,6-固定块。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对本技术一种新型自力式压差阀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新型自力式压差阀,包括压差阀本体,压差阀本体包括阀体1、设置与阀体1内的阀芯2、上连接盖3以及下连接盖4,阀芯2包括支撑盖20、支撑座22以及设置于支撑盖20和下连接盖4之间的调节弹簧23,支撑盖20和支撑座22之间通过连接杆21进行连接,支撑座22还包括连接端220,连接端220上套设有膜片5,采用上述的结构设置,结构简单,调节效果好,因为上述的调节系统需要通过调节弹簧23以及膜片5的共同配合,为了使膜片5能提供了一个反向的弹性支撑效果,通过在膜片5的两侧设有固定板6,固定板6和连接端220之间通过固定板6进行连接,膜片5包括置于阀体1和上连接盖3之间的第一固定部50以及置于两固定板6之间的第二固定部52,则进一步保证了对膜片6的固定效果,并且在第一固定部50和第二固定部52之间设有的缓冲区51,为膜片5进一步增加了弹性缓冲效果,从而保证了良好的调节效果,下连接盖4和阀体1之间设有密封圈,下连接盖4上设有用于放置密封圈的放置槽40,密封圈呈半圆状,密封圈的半圆弧表面与放置槽40的抵触,通过在下连接盖4上设有的放置槽40,放置槽40内设有密封圈,保证了下连接盖4和阀体1之间的连接后密封效果的增加。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缓冲区5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10、缓冲部511和第二连接部512,第一连接部510与第一固定部50相互连接,第二连接部512与第二固定部52相互连接,保证了缓冲区51的连接强度,第一连接部510、缓冲部511和第二连接部52均呈圆弧状,通过将第一连接部510、缓冲部511和第二连接部512均呈圆弧状,使得缓冲区51为阀芯2提供一个圆弧结构的反弹作用力,从而保证良好的调节作用,并且将缓冲区51的圆弧开口方向朝向支撑座22,进一步增加了缓冲效果,提高自身的调节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密封圈的半径和放置槽40的槽深的比值在1-1.3之间,通过将密封圈的半径和放置槽40的槽深之间的比值设置在1-1.3之间,将密封圈的半径大于放置槽40槽深设置,使得阀体1和下连接盖4之间在通过螺纹连接后,下连接盖4的放置槽40内的密封圈有一部分是裸露与放置槽40外的,从而在因为下连接盖4和阀体1之间进行连接时,使得密封圈得到挤压,从而进一步增加密封效果,而将两者之间的比值设置在1-1.3之间,则便于阀体1和下连接盖4之间的连接不受密封圈的影响,保证连接稳定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自力式压差阀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自力式压差阀,包括压差阀本体,其特征是:所述压差阀本体包括阀体、设置与阀体内的阀芯、上连接盖以及下连接盖,所述阀芯包括支撑盖、支撑座以及设置于支撑盖和下连接盖之间的调节弹簧,支撑盖和支撑座之间通过连接杆进行连接,支撑座还包括连接端,连接端上套设有膜片,膜片的两侧设有固定板,固定板和连接端之间通过固定件进行连接,膜片包括置于阀体和上连接盖之间的第一固定部以及置于两固定板之间的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设有缓冲区,所述下连接盖和阀体之间设有密封圈,下连接盖上设有用于放置密封圈的放置槽,所述密封圈呈半圆状,密封圈的半圆弧表面与放置槽的抵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自力式压差阀,包括压差阀本体,其特征是:所述压差阀本体包括阀体、设置与阀体内的阀芯、上连接盖以及下连接盖,所述阀芯包括支撑盖、支撑座以及设置于支撑盖和下连接盖之间的调节弹簧,支撑盖和支撑座之间通过连接杆进行连接,支撑座还包括连接端,连接端上套设有膜片,膜片的两侧设有固定板,固定板和连接端之间通过固定件进行连接,膜片包括置于阀体和上连接盖之间的第一固定部以及置于两固定板之间的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设有缓冲区,所述下连接盖和阀体之间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爱青林宗树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奥德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