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2562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07: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免充气轮胎,该免充气轮胎沿轮胎径向由外向内依次包括橡胶胎面、基部胶和弹性支撑体,其中,弹性支撑体沿轮胎径向由外向内依次包括外承压环、中部支撑体和内承压环,中部支撑体包括沿周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体和第一轴向通孔;外承压环周向环体内部设置有第一帘布层,内承压环周向环体内部设置有第二帘布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免充气轮胎,具有较高的轮胎径向承载刚度和韧性,并且能够将轮胎接地压力均匀离散地传递至中部支撑体,使接地印痕形状优良,具有良好的接地性能。

Pneumatic tir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tire, the tire along the radial tire in turn from outside to inside, including rubber tread base rubber and the elastic supporting body, wherein, the elastic supporting body along the radial tire from outside to inside comprises the outer bearing ring,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upporting body and the inner bearing ring, in part of the supporting body comprises a set in order to intervals along the periphery of the first support body and a first axial hole; outer bearing ring is arranged in the first week Xianghuan body ply, inner bearing ring is arranged inside the second week Xianghuan body ply. Tire of the invention, the radial tire has high bearing stiffness and toughness, and can put the tire ground pressure is transmitted to the central uniform support, the footprint has excellent shape, good grounding perform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免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属于轮胎
,尤其涉及一种免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目前,正在使用的轮胎,大部分都是充气轮胎,充气轮胎利用轮胎内压缩空气的高压承载车辆的载荷,具有良好的乘坐舒适性。但是当充气轮胎被扎破时容易发生漏气,使轮胎承载能力减弱,并会对轮胎胎面产生剧烈磨损或不规则磨损,当胎内充气压力过大时还会发生爆胎,影响车辆行驶安全。因此,研发出一种具有舒适性、安全性和耐用性的非实心免充气轮胎成为汽车和轮胎行业的首要任务。中国专利CN104999862A公开了一种免充气安全轮胎,由内到外依次为胎面、外环、支撑体和内环,所述胎面粘接或硫化于外环上,所述支撑体从外环开始,沿径向和周向排布在外环和内环之间,所述支撑体上沿周向分布着多组减震单元和支撑筋,每组减震单元由两组减震结构组成,两组减震结构以径向为对称轴轴向设置。但是,支撑体内位于减震单元和外环之间的周向环体内没有设置可增强轮胎径向承载刚度的结构和可均匀离散接地压力的结构,轮胎径向承载刚度和韧性不能满足要求,并且当轮胎接地部位位于减震孔位置时接地压力小,当轮胎接地部位位于减震孔孔壁位置时接地压力大,不利于将接地压力均匀地传递至支撑体,容易出现接地印痕不均匀及操纵舒适性较低的状况。因此,设计出一种具有更高径向承载刚度的免充气轮胎,并且在接地面的压力分散更加均匀,以提高免充气轮胎的操纵安全性和舒适性,成为轮胎
的迫切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的现有的免充气轮胎径向承载刚度较低且接地印痕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具有更高径向承载刚度的免充气轮胎,并且在接地面的压力分散更加均匀。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免充气轮胎,沿轮胎径向由外向内依次包括橡胶胎面、基部胶和弹性支撑体,其中,弹性支撑体沿轮胎径向由外向内依次包括外承压环、中部支撑体和内承压环,中部支撑体包括沿周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体和第一轴向通孔;外承压环周向环体内部设置有第一帘布层,内承压环周向环体内部设置有第二帘布层。作为优选,第一帘布层和第二帘布层均包括至少一层帘布。作为优选,第一帘布层和第二帘布层包括至少两层帘布,相邻帘布的帘线排列方向与轮胎周向中心线构成的夹角不相等。作为优选,第一支撑体的轴向截面形状为圆形、多段圆弧或者边数大于等于8的多边形的其中一种;第一轴向通孔的轴向截面为顺次连接的半圆、线段和圆弧组成的形状。作为优选,中部支撑体进一步包括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第二支撑体和第三支撑体,第二支撑体与第三支撑体自第一支撑体向内承压环依次排列。作为优选,第二支撑体为一层至三层,第二支撑体的轴向截面为圆形、多段圆弧或者边数大于等于8的多边形的其中一种;第三支撑体的轴向截面为六条圆弧顺次连接组成的形状,相邻圆弧的圆心交错排列设置,第三支撑体与内承压环相邻。作为优选,第一支撑体与第二支撑体之间以及相邻两层的第二支撑体之间在径向方向上交错排列;第一支撑体与第二支撑体之间以及相邻两层的第二支撑体之间沿周向均匀设置有第二轴向通孔,第二轴向通孔的轴向截面为三条圆弧和三条线段依次交替连接组成的形状。作为优选,第一支撑体、第一轴向通孔、第二支撑体、第二轴向通孔及第三支撑体轴向方向均包括位于轴向中心的等径段,位于等径段轴向左侧的第一变径段,以及位于等径段轴向右侧的第二变径段,等径段的周向中心线与轮胎周向中心线重合,等径段的轴向截面的面积在轴向方向上相等,第一变径段的轴向截面的面积自等径段至轮胎轴向左侧面依次增加,第二变径段的轴向截面的面积自等径段至轮胎轴向右侧面依次增加。作为优选,中部支撑体自外承压环至内承压环方向的轴向宽度依次减小;中部支撑体的轴向左右侧面均包括多个依次相切连接的圆弧面,其中,与外承压环径向内侧相连的圆弧面为第一胎侧弧面,第一胎侧弧面所对圆心的弧面背离轮胎径向中心线,与内承压环径向外侧相连的圆弧面为第二胎侧弧面,第二胎侧弧面所对圆心的弧面背离轮胎径向中心线。作为优选,中部支撑体的材料为聚氨酯内掺短纤维材料或者树脂内掺短纤维材料,短纤维材料为芳纶和/或玻璃纤维和/或碳纤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的免充气轮胎,其通过分别在外承压环和内承压环周向环体内部设置第一帘布层和第二帘布层,提高了轮胎径向承载刚度和韧性;其通过在中部支撑体与外承压环相邻的周向环体内设置第一支撑体及第一轴向通孔,有助于将轮胎接地压力均匀离散地传递至中部支撑体,使接地印痕形状优良,接地压力分布比较均匀,具有良好的接地性能。2、本专利技术的免充气轮胎,其中部支撑体的材料为聚氨酯内掺短纤维材料或者高强树脂内掺短纤维材料,提高了中部支撑体的强度和耐撕裂性能。3、本专利技术的免充气轮胎,其中部支撑体在轴向方向上包括等径段和变径段,不仅能够增强轮胎位于转轴方向中间位置的承载力,而且能够增加轮胎轴向左右侧面的空气流通面积,进一步有利于轮胎变形时的热量散发,提高了轮胎的操纵稳定性和使用寿命。4、本专利技术的免充气轮胎,其轴向侧面包括依次相切连接的多个圆弧面,不仅有利于减轻轮胎重量,并且有助于分散轮胎轴向侧面的应力,避免应力集中,进而提高了轮胎的抗疲劳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免充气轮胎的局部轴向截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免充气轮胎的局部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免充气轮胎的局部周向断面图;图4为图3中A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卡槽立体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卡槽立体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免充气轮胎的基部胶周向断面的顶面圆弧设计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免充气轮胎的第一帘布层相邻帘布铺设角度示意图。以上各图中:1、橡胶胎面;11、胎肩斜面;2、基部胶;21、第二卡槽;3、弹性支撑体;4、外承压环;41、第一卡槽;5、中部支撑体;51、第一支撑体;52、第二支撑体;53、第三支撑体;54、第一轴向通孔;55、第二轴向通孔;56、等径段;57、第一变径段;58、第二变径段;6、内承压环;7、第一帘布层;71、第一帘布;72、第二帘布;8、第二帘布层;9、第一胎侧弧面;10、第二胎侧弧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体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附图1中轮胎的转轴为轴向,圆周方向为周向,沿半径的方向为径向;且沿半径增大的方向为向外,沿半径减小的方向为向内;轴向截面为垂直于轮胎转轴的截面,周向断面为过轮胎转轴并且垂直于圆周方向的截面,轴向断面的顶部为轴向断面的径向外端面。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位置关系,“左”、“右”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3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参见图1-图2,图1为本专利技术免充气轮胎的局部轴向截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免充气轮胎的局部立体图。如图1-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请求保护的一种免充气轮胎,沿轮胎径向由外向内依次包括橡胶胎面1,与橡胶胎面1硫化成一体的基部胶2,以及对橡胶胎面1起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免充气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免充气轮胎,沿轮胎径向由外向内依次包括橡胶胎面(1)、基部胶(2)和弹性支撑体(3),其中,弹性支撑体(3)沿轮胎径向由外向内依次包括外承压环(4)、中部支撑体(5)和内承压环(6),其特征在于:中部支撑体(5)包括沿周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体(51)和第一轴向通孔(54);外承压环(4)周向环体内部设置有第一帘布层(7),内承压环(6)周向环体内部内设置有第二帘布层(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免充气轮胎,沿轮胎径向由外向内依次包括橡胶胎面(1)、基部胶(2)和弹性支撑体(3),其中,弹性支撑体(3)沿轮胎径向由外向内依次包括外承压环(4)、中部支撑体(5)和内承压环(6),其特征在于:中部支撑体(5)包括沿周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体(51)和第一轴向通孔(54);外承压环(4)周向环体内部设置有第一帘布层(7),内承压环(6)周向环体内部内设置有第二帘布层(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第一帘布层(7)和第二帘布层(8)均包括至少一层帘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第一帘布层(7)和第二帘布层(8)包括至少两层帘布,相邻帘布的帘线排列方向与轮胎周向中心线构成的夹角不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体(51)的轴向截面形状为圆形、多段圆弧或者边数大于等于8的多边形的其中一种;第一轴向通孔(54)的轴向截面为顺次连接的半圆、线段和圆弧组成的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中部支撑体(5)进一步包括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第二支撑体(52)和第三支撑体(53),第二支撑体(52)与第三支撑体(53)自第一支撑体(51)向内承压环(6)依次排列。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撑体(52)为一层至三层,第二支撑体(52)的轴向截面为圆形、多段圆弧或者边数大于等于8的多边形的其中一种;第三支撑体(53)的轴向截面为六条圆弧顺次连接组成的形状,相邻圆弧的圆心交错排列设置,第三支撑体(53)与内承压环(31)相邻。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彩霞孟照宏宋美芹史真真翟明荣于胜红戚顺青李勇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