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用管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0947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1 21: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用管道,尤其涉及一种形成热交换介质的流路且包括借助于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的多个内壁而使内部空间沿宽度方向分离的多个内侧孔的热交换器用管道中,通过使管道的沿宽度方向的两端预定区域的外壁厚度形成为厚于其余区域,从而可以提高热交换性能并可防止腐蚀的热交换器用管道。

Pipes for heat exchanger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pipeline for the heat exchanger, in particular to a heat exchange medium flow path and heat exchanger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inner holes with multiple inner wall to extend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nal space separated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pipe, through both ends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predetermined pipeline the thickness of the outer wall region become thicker than other regions, pipeline heat exchanger which can improve the heat exchange performance and can prevent corro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交换器用管道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用管道(tube),尤其涉及一种在形成热交换介质的流路且包括借助于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的多个内壁而使内部空间沿宽度方向分离的多个内侧孔的热交换器用管道中,位于管道的沿宽度方向两端预定区域的外壁厚度形成为比其余区域厚,从而可以使热交换性能提高并可防止腐蚀的热交换器用管道。
技术介绍
车辆内的热交换器的目的在于将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由此进行流体的加热或冷却。如上所述的热量的传递因传导现象和对流现象而发生。基于传导的传热是当具有互不相同的温度的多个物体接触时传递热量的现象,并与物体的温度差成比例出现。另外,基于对流的传热现象通过气体或液体流体而发生,所述流体持续接触到传热面而执行热交换。因此,流体的运动越活越传热量越多,所以可通过在流体的流路中形成涡流而提高传热效率。热交换器通常由如下的要素构成:一对集管箱(headertank),用于实现热交换介质的流入和排出;管道,连接所述集管箱,用于使热交换介质在其内部流通并实现热交换。图1示出普通的翅片-管道类型热交换器。热交换器10由如下的要素构成:多个管道40,内部流动有热交换介质,并与空气吹送方向平行地以预定间距并列布置为一列;流入集管箱20,通过流入口而使热交换介质流入,并将流入的热交换介质分配给所述多个管道40;散热翅片50,介入于所述管道40之间,用于增加与流动于所述管道40之间的空气的传热面积;排出集管箱30,用于使移动于所述管道40内的热交换介质汇聚,并通过排出口而将汇聚的热交换介质排出。热交换器具有板类型、翅片-管道类型等多样的种类,然而通常最多地使用如上所述的翅片-管道类型的热交换器。翅片-管道热交换器的传热过程如下所述。工作流体(workingfluid)流入到一侧的箱体20和集管30的内部,并通过多段的管道40。从所述工作流体传递获得热量的多段的管道40将热量传导给设置于管道40之间的翅片50。此时,从外界流入的空气经过多个翅片50,并使基于对流现象的热量的传递在所述翅片50与流入空气之间实现。作为关于翅片-管道热交换器的专利,具有韩国公开专利第2013-0016982号(公开日2014.08.27;名称:翅片-管道热交换器)。如图1所示,所述管道通常具有扁平的形状,翅片以钎焊方式在外侧接合。此时,为了提高热交换性能,根据热交换器的性能要求条件或系统启动压力等而将管道的内侧流路形状构成为四边形或圆形。为了高性能挤出管道,需要增大内侧制冷剂接触长度并增加制冷剂通过截面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优选将内壁和外壁厚度制作得较薄。然而,虽然在性能方面而言内壁和外壁厚度越薄越好,但是内壁厚度却需一起考虑挤出性、制造性以及耐压性能,外壁厚度则需考虑到挤出性、制造性及腐蚀性能,因此需要开发出经过多视角分析的管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韩国公开专利第2013-0016982号(公开日2014.08.27;名称:翅片-管道热交换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用管道,其可以形成热交换介质的流路,且包括借助于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的多个内壁而使内部空间沿宽度方向分离的多个内侧孔,其中,通过使沿管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预定区域的外壁厚度形成为厚于其余区域,可以提高热交换性能,并能够防止腐蚀。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热交换器用管道的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用管道100被配备多个而形成在热交换器内部循环的热交换介质的流路,且包括:多个内侧孔120,借助于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的多个内壁110而使内部空间沿宽度方向分离,其中,所述管道100形成为沿宽度方向位于两侧端部的区域的外壁厚度不同于其余区域的外壁厚度。并且,所述管道100可包括:第一加强部132,在沿宽度方向位于两侧端部的区域中,沿厚度方向位于两侧面的外壁的厚度形成为更厚于其余区域的外壁厚度。而且,所述管道100中,所述第一加强部132的厚度可以是0.2~0.25mm,其余区域的厚度可以是0.18~0.23mm。另外,所述第一加强部132可沿所述管道100的宽度方向在两端分别形成总长度的10~25%长度。此外,所述管道100在管道100宽度N为8mm≤N≤20mm时,内侧孔120数量Hnum可以是1.5N≤Hnum≤3N。并且,所述管道100中,所述内壁110的厚度可以是0.1~0.15mm,所述内侧孔120的宽度可以是0.25~0.5mm。而且,所述管道100的沿厚度方向的一侧面或两侧面可与介入于相邻的管道100之间的翅片200接触,并沿接触的面的宽度方向平整地形成。另外,所述管道100和翅片200可形成为接触的面的长度彼此相同。此外,所述管道100中,沿宽度方向位于两端的面的厚度T1可厚于沿厚度方向位于两侧的面的厚度T2。并且,所述管道100可包括:第二加强部140,沿宽度方向位于两侧的面的内表面向内侧突出形成。而且,所述管道100中,第二加强部110的突出高度a2可形成为大于或等于从各个边角部到所述第二加强部110的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的距离a1、a3。另外,所述管道100可以是挤出管道。此外,所述管道100中,水力直径(hydraulicdiameter)可以是0.40~0.65mm。并且,所述管道100中,通道截面积比率(内侧孔截面积/管道总面积)可以是42~55%。而且,所述管道100可包括:突起部150,沿厚度方向而在两侧内表面向内侧突出。另外,所述突起部150还可以形成于所述内壁110。据此,通过使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的沿着管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预定区域的外壁厚度形成为厚于其余区域,从而可以提高因由腐蚀物质或异物引起的损坏而容易发生漏水的部分的耐久性,不仅如此,其余区域可较薄地形成而确保制冷剂所通过的区域的面积,据此可将热交换性能维持为预定水平以上。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的优点在于,将内壁厚度及由内壁形成的内侧孔的数量最优化,从而可以满足挤出性、制造性以及耐压性能。并且,对于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而言,沿厚度方向的一侧面或两侧面接触于翅片,并且使沿着接触的面的宽度方向的从一侧端部到另一侧端部的面平整地形成,从而比起现有的具有外侧倒圆的管道而言,可以增大传热面积增大,并具有可提高热交换性能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普通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的正面图。图3为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热交换器用管道的正面图。图4和图5为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热交换器用管道的正面图。图6为表示在图3的热交换器用管道之间介入有翅片的状态的正面图。图7为表示在图2的热交换器用管道之间介入有翅片的状态的正面图。图8和图9为放大示出热交换器用管道中的形成有第二加强部的区域的正面图。符号说明100:管道110:内壁120:内侧孔131:外壁132:第一加强部140:第二加强部200:翅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参考附图而对如上所述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进行详细的说明。图2至图5为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用管道的多样的实施例的正面图,图6为表示在图3的热交换器用管道之间介入有翅片的状态的正面图,图7为表示在图2的热交换器用管道之间介入有翅片的状态的正面图,图8和图9为放大示出热交换器用管道中形成有第二加强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热交换器用管道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用管道(100)被配备多个而形成在热交换器内部循环的热交换介质的流路,且包括:多个内侧孔(120),借助于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的多个内壁(110)而使内部空间沿宽度方向分离,其中,所述管道(100)形成为沿宽度方向位于两侧端部的区域的外壁厚度不同于其余区域的外壁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1.25 KR 10-2016-0008669;2016.12.21 KR 10-2011.一种热交换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用管道(100)被配备多个而形成在热交换器内部循环的热交换介质的流路,且包括:多个内侧孔(120),借助于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的多个内壁(110)而使内部空间沿宽度方向分离,其中,所述管道(100)形成为沿宽度方向位于两侧端部的区域的外壁厚度不同于其余区域的外壁厚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100)包括:第一加强部(132),在沿宽度方向位于两侧端部的区域中,沿厚度方向位于两侧面的外壁的厚度更厚于其余区域的外壁厚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100)中,所述第一加强部(132)的厚度为0.2mm~0.25mm,其余区域的厚度为0.18mm~0.23mm。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132)沿所述管道100的宽度方向在两端分别形成总长度的10~25%长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100)在管道(100)宽度N为8mm≤N≤20mm时,内侧孔(120)数量Hnum为1.5N≤Hnum≤3N。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100)中,所述内壁(110)的厚度为0.1mm~0.15mm,所述内侧孔(120)的宽度为0.25mm~0.5mm。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弘永宋埈煐沈琥昌李东锡赵伟杉
申请(专利权)人: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