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吸能盒和具有该吸能盒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70890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5 1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吸能盒和具有该吸能盒的车辆。该吸能盒的至少一部分壁厚在碰撞方向上呈递增趋势,所述碰撞方向至少包括从前向后的方向。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吸能盒,通过壁厚的变化,在碰撞时可以起到渐进吸能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碰撞力对车辆的冲击,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Energy absorbing box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having the energy absorbing cartridg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energy absorbing box for a vehicle and a vehicle with the energy absorbing box. At least part of the wall thickness of the energy absorption box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collision direction, and the collision direction at least includes the direction of the backward direction.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utility model for the vehicle energy absorbing box, through the change of wall thickness, the collision can play a progressive energy absorbing effec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mpact force of the impact of vehicles, improve the safety performance of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吸能盒和具有该吸能盒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吸能盒和具有该吸能盒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吸能盒基本采用等厚的钢板成型,通过设置不同开口形状、不同的筋或槽等结构实现不同的吸能效果,整体变形吸能的能力保持一致,吸能效果较为局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吸能盒,通过改变壁厚,起到渐进吸能效果。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用于车辆的吸能盒的车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至少一部分壁厚在碰撞方向上呈递增趋势,所述碰撞方向至少包括从前向后的方向。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吸能盒,通过壁厚的变化,在碰撞过程中可以起到渐进吸能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碰撞力对车辆的冲击,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吸能盒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盒为前部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至少一部分壁厚从前向后呈递增趋势。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盒的厚度从前端面向后端面整体上为递增趋势。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递增趋势为连续递增趋势。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递增趋势为阶梯式递增趋势。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盒的最小壁厚与最大壁厚的差值为0.4-0.8mm。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盒的最小壁厚为1.2-1.6mm之间,所述吸能盒的最大壁厚为1.8-2.2mm。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盒包括两个“U”形的本体部,两个所述本体部开口相对且扣合设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盒为中空件且前后两端敞开。根据本技术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吸能盒。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吸能盒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吸能盒的示意图。附图标记:吸能盒1、第一本体部11、第二本体部12、第一翻边13、第二翻边14、前防撞梁2、接口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图1-图2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吸能盒1。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吸能盒1,吸能盒1的至少一部分壁厚在碰撞方向上呈递增趋势,碰撞方向至少包括从前向后的方向。当然,碰撞方向也可以包括车身侧面的方向以及车身后方从后往前的方向。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吸能盒1,通过壁厚的变化起到渐进吸能效果,结构简单合理,吸能效果良好,能够有效降低碰撞力对车辆的冲击,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吸能盒1为前部吸能盒1,在车辆前端设置吸能盒1时,吸能盒1的数量可以是两个,对称分布在前防撞梁2背面的左右两侧,吸能盒1的前端与前防撞梁2背面固定连接,后端与车身纵梁(图中未示出)固定连接。在高速碰撞过程中,碰撞能量由前防撞梁2传递到左右两侧的吸能盒1上,吸能盒1随即逐步发生压馈变形,起到渐进吸能作用,从而达到保护车身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吸能盒1也可以设置在车辆后端或车身两侧,这样在碰撞过程中,车身外部防撞梁发生弯曲或者断裂后,吸能盒1能够对剩余碰撞力进行吸收,从而有效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保护乘客人身安全。当吸能盒1设置在车辆前端时,吸能盒1的至少一部分壁厚从前向后呈递增趋势。具体地,吸能盒1的厚度从前端面向后端面可在整体上为递增趋势,也可以在某一部分区域呈递增趋势。在高速碰撞后的变形过程中,碰撞力沿车身从前向后传递给吸能盒1,由此吸能盒1壁厚较薄的部位先发生变形,壁厚较厚的部位后发生变形,变形压馈过程从易到难,从而起到渐进吸能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吸能盒1的厚度的递增趋势可以为连续递增趋势,此时吸能盒1可以采用不等厚钢板成型,盒体壁厚由前向后逐渐增加,壁厚为连续递增变化。这种壁厚的连续变化,保证了高速碰撞后变形吸能的连贯性和渐进性,提高了吸能效率,进一步减轻了乘客受到的碰撞力。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递增趋势也可以为阶梯式递增趋势,此时吸能盒1可以采用不同厚度钢板拼接成型,吸能盒1的壁厚由前向后呈阶梯式增加。当吸能盒1发生压溃变形时,压溃变形的难易程度有所区别,相比于等壁厚吸能盒来讲,本技术实施例的吸能盒1结构合理,吸能效率更高。进一步地,吸能盒1的最小壁厚与最大壁厚的差值为0.4-0.8mm,吸能盒1的最小壁厚为1.2-1.6mm之间,吸能盒1的最大壁厚为1.8-2.2mm。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吸能盒1前端钢板的最小壁厚为1.4mm,后端钢板的最大壁厚为2.0mm,最小壁厚与最大壁厚的差值为0.6mm,这样,碰撞时壁厚较薄的部位先溃缩变形,壁厚较厚的部位后溃缩变形,变形过程由易到难,由此实现渐进吸能,大大减小了乘客和车身受到的冲击。参照图2所示的实施例,吸能盒1包括两个“U”形的本体部,即第一本体部11和第二本体部12,第一本体部11与第二本体部12的“U”形开口相对且扣合设置,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实现二者的固定。第一本体部11与第二本体部12上均设置有翻边,如第一翻边13、第二翻边14,翻边上设置有多个“U”形孔,用于安装螺栓。具体地,通过在第二翻边14上安装螺纹紧固件,实现第一本体部11与第二本体部12的固定。通过设置第一翻边13,使得吸能盒1在前防撞梁2上易于连接和固定。前防撞梁2的左右两侧背面与吸能盒1前端的第一翻边13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在一起,固定方式简单可靠,且便于更换易损件。如图1所示,吸能盒1的后端可以设置接口3,吸能盒1的接口3利用螺纹紧固件固定在车身纵梁上。发生碰撞时,前防撞梁2首先发生变形,吸收部分碰撞能量,并将剩余部分碰撞能量传递给吸能盒1,吸能盒1发生渐进溃缩变形,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车辆的吸能盒和具有该吸能盒的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的至少一部分壁厚在碰撞方向上呈递增趋势,所述碰撞方向至少包括从前向后的方向,所述吸能盒的最小壁厚与最大壁厚的差值为0.4‑0.8mm,所述吸能盒的最小壁厚为1.2‑1.6mm,所述吸能盒的最大壁厚为1.8‑2.2mm,所述吸能盒包括两个“U”形的本体部,两个所述本体部开口相对且扣合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的至少一部分壁厚在碰撞方向上呈递增趋势,所述碰撞方向至少包括从前向后的方向,所述吸能盒的最小壁厚与最大壁厚的差值为0.4-0.8mm,所述吸能盒的最小壁厚为1.2-1.6mm,所述吸能盒的最大壁厚为1.8-2.2mm,所述吸能盒包括两个“U”形的本体部,两个所述本体部开口相对且扣合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为前部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至少一部分壁厚从前向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胜军杨宇威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