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五、六类电缆导体的生产工艺及其产品,极大的缩短了生产周期,相比传统工艺的两次绞合,该工艺直接省去了最费工、费时的束线工序,通过长期实践,该工艺已成熟运用,其高效的生产工艺,可提高生产效率,且电缆导体规格越大节约时间越多。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生产工艺制作的导体,导体电阻和外径更小,外观光滑、结构紧密,节约工序,节省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去除传统工艺中的束线工序,对于五、六类电缆导体生产时绞合单元束线工序效率最低,该工艺取消了该工序,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生产一条电缆的时间仅相当于原来一根绞合单元的束线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五、六类电缆导体的生产工艺及其产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五、六类电缆导体的生产工艺及其产品。
技术介绍
:五、六类电缆导体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弯曲性能被应用于各种移动的交直流电气设备,其内部导体主要是五、六类导体。因其导体根数较多,不能够一次绞合完成,传统工艺中所有大于等于6平方的较大截面电缆的制造均需通过束成小于6平方的股线后二次复绞而成,生产效率较低;另外,二次复绞导体较易损伤,造成绝缘击穿形成质量隐患,最终产品的外径较二类导体外径偏大,浪费原材料;再者,因为是二次复绞,导体间存有间隙,不能紧密接触成为一体,致使与同等规格的二类导体电缆相比电阻偏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五、六类电缆导体的生产工艺及其产品,生产出来的电缆美观、外径小,电阻小,节约材料,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生产周期短,使生产出来的五、六类导体电缆即具备了柔软便于施工的特性,同时又具备了二类导体电缆的结构紧实,大大提高了电缆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电缆的生产质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五、六类电缆导体的生产工艺及其产品,主要包括如下步骤:(1)、束线单元:根据需要生产的电缆导体截面,计算出电缆导体需要的单丝根数,根据GB/T3956-2008标准分配束线单元所含的单丝根数;(2)、拉丝:根据GB/T3956-2008标准及计划段长,确认拉丝长度,并通过编码器计米系统精确控制所需束线单元长度,用拉丝机将束线单元拉制成需要的长度后得到拉长后的束线单元;(3)、上盘:将步骤(2)得到的拉长后的束线单元根据预先制定的工艺要求用于设备各段,用正规结构排列方式计算电缆导体理论外径,根据理论计算值确定制造电缆导体所需要使用的设备,并根据设备选择合适的模具,即第一节绞笼直束单元直接引至绞合模具处;将第一节绞笼直束单元按照工艺设定绞合节距,通过牵引绳及牵引运动将第一节绞合导体引至第二绞合模具处,将第二节绞笼直束单元引至绞合模具,根据工艺设置绞合节距,与第一节绞笼反向旋转,如需使用第三节绞笼,则按照第一节绞笼设置,如需使用第四节绞笼,则按照第二节绞笼设置,依次重复;(4)、绞合:根据工艺要求,确定最终每段的节距大小,调整设备参数及放线涨力,绞合电缆导体。步骤(2)所述的拉丝机为多头拉丝机,可通过多头拉丝机自带的高精度编码器计米器控制束线单元段长长度。步骤(3)所述模具是采用聚晶或金刚石涂层模具。步骤(3)所述模具选择根据软导体理论计算方式得到,所述计算方式为:异向绞:同向绞:Z—单线的总根数,d—单线的直径(mm)定径模具尺寸与二类导体外径相当,比传统工艺生产的同类导体小0.5-5mm。步骤(3)所述绞合为同向绞或异向绞,电缆导体绞合层数在两层以下用同向绞,电缆导体绞合层数在两层及以上用异向绞。根据上述任一所述的五、六类电缆导体的生产工艺制得的五、六类电缆导体。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五、六类电缆导体高效生产工艺,极大的缩短了生产周期,相比传统工艺的两次绞合,该工艺直接省去了最费工、费时的束线工序,通过长期实践,该工艺已成熟运用,其高效的生产工艺,可至少提高50%以上的生产效率,且电缆导体规格越大节约时间越多。2、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生产工艺制作的导体,导体电阻和外径更小,外观光滑、结构紧密,节约工序,节省材料。3、本专利技术去除传统工艺中的束线工序,对于五、六类电缆导体生产时绞合单元束线工序效率最低,该工艺取消了该工序,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生产一条电缆的时间仅相当于原来一根绞合单元的束线时间。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阐述。一种五、六类电缆导体的生产工艺及其产品,主要包括如下步骤:(1)、束线单元:根据需要生产的电缆导体截面,计算出电缆导体需要的单丝根数,根据GB/T3956-2008标准分配束线单元所含的单丝根数;(2)、拉丝:根据GB/T3956-2008标准及计划段长,确认拉丝长度,并通过编码器计米系统精确控制所需束线单元长度,用拉丝机将束线单元拉制成需要的长度后得到拉长后的束线单元;(3)、上盘:将步骤(2)得到的拉长后的束线单元根据预先制定的工艺要求用于设备各段,用正规结构排列方式计算电缆导体理论外径,根据理论计算值确定制造电缆导体所需要使用的设备,并根据设备选择合适的模具,即第一节绞笼直束单元直接引至绞合模具处;将第一节绞笼直束单元按照工艺设定绞合节距,通过牵引绳及牵引运动将第一节绞合导体引至第二绞合模具处,将第二节绞笼直束单元引至绞合模具,根据工艺设置绞合节距,与第一节绞笼反向旋转,如需使用第三节绞笼,则按照第一节绞笼设置,如需使用第四节绞笼,则按照第二节绞笼设置,依次重复;(4)、绞合:根据工艺要求,确定最终每段的节距大小,调整设备参数及放线涨力,绞合电缆导体。步骤(2)所述的拉丝机为多头拉丝机,可通过多头拉丝机自带的高精度编码器计米器控制束线单元段长长度。步骤(3)所述模具是采用聚晶或金刚石涂层模具。步骤(3)所述模具选择根据软导体理论计算方式得到,所述计算方式为:异向绞:同向绞:Z—单线的总根数,d—单线的直径(mm)定径模具尺寸与二类导体外径相当,比传统工艺生产的同类导体小0.5-5mm。步骤(3)所述绞合为同向绞或异向绞,电缆导体绞合层数在两层以下用同向绞,电缆导体绞合层数在两层及以上用异向绞。根据上述任一所述的五、六类电缆导体的生产工艺制得的五、六类电缆导体。操作时,在电缆导体设计时要考虑绞合时的正规绞合结构,如1+6+12+18+24、3+9+15+21、4+10+16+22等,以确保每段尽可能外观圆整。当然与传统绞合工艺不同的是对正规结构的依赖性更小,可以排列的方式更加多样,这需要通过模具进行最终定型。采用聚晶或金刚石涂层模具,该类模具光洁度、硬度性能优良,且生产出来的五、六类导体外观可塑性良好,为能够利用各类直束单元,可使用不同根数的直束单元合并生产,提高了半成品使用的灵活性,并极大的减少了浪费。段长决定了最终的产品原材料利用,精确的段长能够确保原材料使用尽可能压缩的最小,编码器精度可达到万分之一的精度,并且可以和设备进行联动控制,在拉丝过程中米到自动停车,有效的杜绝了人为控制的随意性。拉丝机拉丝完成后即可作为直束单元在生产设备上直接绞线使用。绞合是确保导体具有良好的弯曲性能,通过绞合获得节距。绞合过程需要设备具有合适的涨力,为防止生产过程中直束单元散开或压线,一般会使用足以支撑其保持良好状态的涨力。绞合可采取同向绞或异向绞,在绞合前需要分析导体层数。导体绞合分层在两层及以下,一般选用同向绞,两层以上绞合需优先采用异向绞。在生产过程中,合理的配模是保证产品外观的关键,模具的选配需要合理的尺寸和材质,模具材质应光滑、坚固、耐磨,选择时一般采用聚晶或金刚石涂层材质。模具选择时,其使用尺寸应参考以下计算方式:异向绞:同向绞:Z—单线的总根数,d—单线的直径(mm)该方式减小了单丝间的空隙,使单线之间接触更加良好,通过模具的作用,外观平整光滑、结构紧密结实,犹如单根单体。从理论计算和实际对比可得,此种方式可使外径减小5%以上。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同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五、六类电缆导体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如下步骤:(1)、束线单元:根据需要生产的电缆导体截面,计算出电缆导体需要的单丝根数,根据GB/T3956‑2008标准分配束线单元所含的单丝根数;(2)、拉丝:根据GB/T3956‑2008标准及计划段长,确认拉丝长度,并通过编码器计米系统精确控制所需束线单元长度,用拉丝机将束线单元拉制成需要的长度后得到拉长后的束线单元;(3)、上盘:将步骤(2)得到的拉长后的束线单元根据预先制定的工艺要求用于设备各段,用正规结构排列方式计算电缆导体理论外径,根据理论计算值确定制造电缆导体所需要使用的设备,并根据设备选择合适的模具,即第一节绞笼直束单元直接引至绞合模具处;将第一节绞笼直束单元按照工艺设定绞合节距,通过牵引绳及牵引运动将第一节绞合导体引至第二绞合模具处,将第二节绞笼直束单元引至绞合模具,根据工艺设置绞合节距,与第一节绞笼反向旋转,如需使用第三节绞笼,则按照第一节绞笼设置,如需使用第四节绞笼,则按照第二节绞笼设置,依次重复;(4)、绞合:根据工艺要求,确定最终每段的节距大小,调整设备参数及放线涨力,绞合电缆导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五、六类电缆导体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如下步骤:(1)、束线单元:根据需要生产的电缆导体截面,计算出电缆导体需要的单丝根数,根据GB/T3956-2008标准分配束线单元所含的单丝根数;(2)、拉丝:根据GB/T3956-2008标准及计划段长,确认拉丝长度,并通过编码器计米系统精确控制所需束线单元长度,用拉丝机将束线单元拉制成需要的长度后得到拉长后的束线单元;(3)、上盘:将步骤(2)得到的拉长后的束线单元根据预先制定的工艺要求用于设备各段,用正规结构排列方式计算电缆导体理论外径,根据理论计算值确定制造电缆导体所需要使用的设备,并根据设备选择合适的模具,即第一节绞笼直束单元直接引至绞合模具处;将第一节绞笼直束单元按照工艺设定绞合节距,通过牵引绳及牵引运动将第一节绞合导体引至第二绞合模具处,将第二节绞笼直束单元引至绞合模具,根据工艺设置绞合节距,与第一节绞笼反向旋转,如需使用第三节绞笼,则按照第一节绞笼设置,如需使用第四节绞笼,则按照第二节绞笼设置,依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衍光,高宪武,胥如灿,孙庆伦,张继翔,王雷,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阳谷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