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窑炉风管的组装式双层闸板调节风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60508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3 0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窑炉风管的组装式双层闸板调节风阀,包括有阀体、封口板、前闸板芯、后闸板芯和两根拉杆;所述封口板覆盖于阀体一侧且与阀体内部形成有密封腔,所述前闸板芯和后闸板芯平行设置于密封腔内且进风孔的进风方向均与前闸板芯和后闸板芯相垂直,其中,所述前闸板芯和后闸板芯分别沿密封腔腔体方向相移动以调节与进风孔之间的遮挡率;所述前闸板芯与后闸板芯的相对面上分别成型有两组第一限位部和一组第二限位部,其中,所述第二限位部介于两组第一限位部之间,且调节所述第二限位部与两组第一限位部之间的位置以使第二限位部分别与两组第一限位部相接触密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窑炉风管的组装式双层闸板调节风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窑炉调节风阀的
,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窑炉风管的组装式双层闸板调节风阀。
技术介绍
目前,轨道窑设计的产量越来越大,随之窑炉越来越长,以及相对应的风管管径也越大,从而对于手动控制分量的闸板的要求也越高。传统大管径闸板风阀采用的是半闸板结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仅操作不方便,而且占用超空间大,预热变形大、容易发生卡死的情况,同时,传统闸板风阀的密封效果差,导致热风泄露严重、耗能较多、进而影响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密封性能佳、不易热变形的适用于窑炉风管的组装式双层闸板调节风阀。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窑炉风管的组装式双层闸板调节风阀,包括有阀体、封口板、前闸板芯、后闸板芯和两根拉杆,其中,所述阀体正面开有与窑炉风管管口相配合的进风孔;所述阀体围边采用槽钢结构;所述封口板覆盖于阀体一侧且与阀体内部形成有密封腔,所述前闸板芯和后闸板芯平行设置于密封腔内且进风孔的进风方向均与前闸板芯和后闸板芯相垂直,其中,所述前闸板芯和后闸板芯分别沿密封腔腔体方向相移动以调节与进风孔之间的遮挡率;所述前闸板芯与后闸板芯的相对面上分别成型有两组第一限位部和一组第二限位部,其中,所述第二限位部介于两组第一限位部之间,且调节所述第二限位部与两组第一限位部之间的位置以使第二限位部分别与两组第一限位部相接触密封;所述前闸板芯一端和后闸板芯一端均成型有朝封口板方向延伸且贯穿封口板的连接杆组,每根所述拉杆与一组连接杆组端部相配合连接。进一步,所述连接杆组包括有两根相平行的连接杆。进一步,所述阀体上成型有多个加强筋。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双层闸板调节风阀与风管相配合以实现对进风量的调节,其中,通过拉动拉杆并通过连接杆组分别以带动前闸板芯和后闸板芯相移动,从而实现前闸板芯和后闸板芯与进风孔之间的遮挡率;其次,通过利用前闸板芯和后闸板芯相配合调节,以及两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相配合,从而使进风量的调节范围更广,密封性能佳。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双层闸板调节风阀的装配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双层闸板调节风阀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阀体的主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封口板的侧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前闸板芯的主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前闸板芯的俯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后闸板芯的主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后闸板芯的俯视图。其中,1-阀体,11-进风孔,12-加强筋,2-封口板,3-前闸板芯,31-第一限位部,4-后闸板芯,41-第二限位部,5-拉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参见附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适用于窑炉风管的组装式双层闸板调节风阀,包括有阀体1、封口板2、前闸板芯3、后闸板芯4和两根拉杆5,其中,阀体1正面开有与窑炉风管管口相配合的进风孔11;阀体1上成型有多个加强筋12;阀体1围边采用槽钢结构,从而使阀体1在受热时不易发生热变形,更加耐用可靠。封口板2覆盖于阀体1一侧且与阀体1内部形成有密封腔,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可拆卸的封口板2与阀体1之间形成密封腔的密封结构;其次,前闸板芯3和后闸板芯4平行设置于密封腔内且进风孔11的进风方向均与前闸板芯3和后闸板芯4相垂直,其中,前闸板芯3和后闸板芯4分别沿密封腔腔体方向相移动以调节与进风孔11之间的遮挡率;前闸板芯3与后闸板芯4的相对面上分别成型有两组第一限位部31和一组第二限位部41,其中,第二限位部41介于两组第一限位部31之间,且调节第二限位部41与两组第一限位部31之间的位置以使第二限位部41分别与两组第一限位部31相接触密封;在本实施例中,两组第一限位部31分别为限位凸条和限位凸台;第二限位部为限位凸条。前闸板芯3和后闸板芯4均成型有朝封口板2方向延伸且贯穿封口板2的连接杆组,其中,每个连接杆组均由两根相平行的连接杆构成;拉杆5与连接杆组端部通过螺钉相配合连接,通过设置有拉杆5以方便操作人员推拉动作;根据轨道窑所需的进风量,适当选择调节前闸板芯3和后闸板芯4与进风孔11之间的遮挡率,当对于进风量要求少时,通过一根拉动拉杆5以使前闸板芯3移动,直至一组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41相接触,从而使前闸板芯3不遮挡进风口,进而使窑炉风管内的助燃风经部分进风口进入窑炉中;当对于进风量要求多时,通过拉动两根拉杆5以使前闸板芯3和后闸板芯4移动,从而使前闸板芯3和后闸板芯4不遮挡进风口,进而使窑炉风管内的阻燃风经整个进风口进入窑炉中;当不需要进风时,通过推动两根拉杆5以使前闸板芯3和后闸板芯4移动,直至另一组的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41相接触,从而前闸板芯3和后闸板芯4完全遮挡进风口,进而实现了调节风阀的关闭;在上述的推拉的过程,不会发生卡死的情况,同时,具有操作方便、密封性能好等特点。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专利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均为本专利技术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专利技术之思路所作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适用于窑炉风管的组装式双层闸板调节风阀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窑炉风管的组装式双层闸板调节风阀,包括有阀体(1)、封口板(2)、前闸板芯(3)、后闸板芯(4)和两根拉杆(5),其中,所述阀体(1)正面开有与窑炉风管管口相配合的进风孔(11);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围边采用槽钢结构;所述封口板(2)覆盖于阀体(1)一侧且与阀体(1)内部形成有密封腔,所述前闸板芯(3)和后闸板芯(4)平行设置于密封腔内且进风孔(11)的进风方向均与前闸板芯(3)和后闸板芯(4)相垂直,其中,所述前闸板芯(3)和后闸板芯(4)分别沿密封腔腔体方向相移动以调节与进风孔(11)之间的遮挡率;所述前闸板芯(3)与后闸板芯(4)的相对面上分别成型有两组第一限位部(31)和一组第二限位部(42),其中,所述第二限位部(42)介于两组第一限位部(31)之间,且调节所述第二限位部(42)与两组第一限位部(31)之间的位置以使第二限位部(42)分别与两组第一限位部(31)相接触密封;所述前闸板芯(3)一端和后闸板芯(4)一端均成型有朝封口板(2)方向延伸且贯穿封口板(2)的连接杆组,每根所述拉杆(5)与一组连接杆组端部相配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窑炉风管的组装式双层闸板调节风阀,包括有阀体(1)、封口板(2)、前闸板芯(3)、后闸板芯(4)和两根拉杆(5),其中,所述阀体(1)正面开有与窑炉风管管口相配合的进风孔(11);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围边采用槽钢结构;所述封口板(2)覆盖于阀体(1)一侧且与阀体(1)内部形成有密封腔,所述前闸板芯(3)和后闸板芯(4)平行设置于密封腔内且进风孔(11)的进风方向均与前闸板芯(3)和后闸板芯(4)相垂直,其中,所述前闸板芯(3)和后闸板芯(4)分别沿密封腔腔体方向相移动以调节与进风孔(11)之间的遮挡率;所述前闸板芯(3)与后闸板芯(4)的相对面上分别成型有两组第一限位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映山孔小花陈凯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中窑窑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