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味精发酵废液的环保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55886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5 0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治理味精发酵废液的环保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污水首先进入沉淀池,然后进入酸碱调节池,调整pH为5‑8之间,随后进入植物修复池,再进入微生物反应池,投加微生物制剂,最后过滤排出。本发明专利技术工艺采用微生物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相结合,减少了微生物的投入量和污泥的产生量,并且修复了土壤,一举两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治理味精发酵废液的环保工艺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
,具体涉及治理味精发酵废液的环保工艺。
技术介绍
味精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食品增鲜剂,发酵法生产味精将会产生大量的高浓度废液,味精废液COD达到20-80g/L,悬浮物、硫酸根及氨氮含量高,pH值低,处理难度极大,处理成本极高,因此很多的味精生产厂家未能有效的处理味精废液,对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味精工业生产废液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味精废液的治理已经成为制约味精生产企业发展的重大难题。味精废液的主要来源是:发酵液经提取谷氨酸后的废母液或者离子交换尾液;生产过程中各种设备(调浆罐、液化罐、糖化罐、发酵罐、提取罐、中和脱色的罐等)的洗涤废液;离子交换树脂洗涤与再生废液;液化(95℃)至糖化、糖化至发酵等各阶段的冷却水;各种冷凝水(液化、糖化、浓缩等工艺)。申请人之前的专利技术专利技术“味精发酵废水的处理工艺”公开了一种有效处理发酵废液的工艺,其中使用了微生物菌剂,处理COD、氨氮、SS效果好,但是存在菌剂中菌株种类过多,增加了菌株污染的可能性,培养相对困难,而且菌剂使用量偏大,每吨污水需要加0.5-1kg物理吸附剂以及15-20g的菌剂,菌剂容易沉积到池底,造成絮集,从而产生大量的污泥,清理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治理味精发酵废液的环保工艺。本专利技术工艺采用微生物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相结合,减少了微生物的投入量和污泥的产生量,并且修复了土壤,一举两得。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治理味精发酵废液的环保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污水首先进入沉淀池,静置12h,其中,沉淀池的底部填料为50cm厚度的河沙,河沙的粒径为1mm,可对一些絮凝杂质进行初步吸附和沉淀;然后进入酸碱调节池,通过添加氨水调整pH为5-8之间;随后进入植物修复池,修复时间为48h;再进入微生物反应池,按每立方米液体每次投加微生物制剂2克,每天投加1次,连续投加5天,再静置3天,最后经过板框过滤器过滤排出;所述板框过滤器用于收集微生物菌体,避免对水体造成污染。具体地,所述植物修复池自池底向上依次铺放下鹅卵石层、石英砂层、高炉矿渣层及植生生态混凝土层,所述植生生态混凝土层上附有植物,所述植物为沙棘、碱蓬、骆驼刺或柽柳;所述植物修复池中水高度低于高炉矿渣层。优选地,所述鹅卵石层厚度为50-100cm,采用粒径为1-3cm的鹅卵石;石英砂层厚度为30-60cm,采用粒径为3-5mm的石英砂;高炉矿渣层厚度为50-100cm,采用粒径为100-1000um的高炉矿渣;植生生态混凝土层的厚度为40-80cm。具体地所述微生物制剂按照如下工艺制备而得:将木糖氧化杆菌(Achromobacterxylosoxidanssubsp.denitrificans)ATCC15173、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luteus)ATCC49442、珊瑚色诺卡式菌(Nocardiacoralline)ACCC40100、纤维单胞菌(Cellulomonassp)CGMCCNo.2788分别按照常规培养浓度为1×108cuf/g的菌液,将上述四种菌液按照5:3:3:2的体积比混合得到液体菌剂;将液体菌剂与载体按照1:2的质量比搅拌混合,然后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20-30℃,干燥后含水量为15-20%,包装,即得。具体地,所述载体按照如下工艺制备而得:将沸石和高岭石按照2:1的质量比投入到粉碎机中粉碎处理,然后研磨成100目的粉末;将上述粉末、淀粉和壳聚糖按照2:2:1的质量比投入到搅拌器中,1000rpm搅拌10min,得到混合物料,再与聚苯乙烯微球按照1:1的质量比添加到造粒机中,接着加入占混合物料质量30%的浓度为6wt%的聚乙烯醇水溶液,制成粒径为1-2mm的颗粒;将颗粒于80℃的烘箱中干燥30min,再投入到烧结炉中进行烧结,烧结温度700℃,保温20min,取出,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菌种属于常规菌株,均可以从CGMCC、ATCC以及ACCC等数据库购买得到。本专利技术的各菌种的扩大培养为本领域的常规培养方式,不是本专利技术创新点,此处不详述。本专利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主要包括但是并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本专利技术采用微生物技术和植物技术相结合,减少了微生物的投入量,减少了成本;本专利技术微生物制剂采用载体和菌液造粒而得,比表面积大,菌体附着力强,密度与水体相当,可以悬浮与水体中,避免了制剂密度过大沉淀于池底造成的微生物分布不均而影响除污效果,还能减少污泥的产量,有利于废液中COD以及氨氮等污染物的去除;为了减少对单一特定菌剂的依赖性,避免出现菌剂污染造成的损失,申请人开发了多种微生物制剂,相互补充,保证污水处理的正常运转;本专利技术微生物制剂仅仅含有四种菌株,合理配伍,共生协调,互不拮抗,降低了成本,操作工艺也相对简单;本专利技术在处理污水的同时,还能对内蒙沙漠干旱地区的植被进行修复,一举两得;植物修复池中使用了高炉矿渣,其是氨基酸提取工艺产生的废料的再利用,避免了随意堆砌造成的污染;本专利技术利用微生物—土壤—植物这一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实现污水的高效净化,实现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本专利技术通过培育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内蒙地区的生态环境。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植物修复池结构示意图。图中,1、鹅卵石层2、石英砂层3、高炉矿渣层4、植生生态混凝土层、5、进水管6、出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治理味精发酵废液的环保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污水首先进入沉淀池,静置12h,其中,沉淀池的底部填料为50cm厚度的河沙,河沙的粒径为1mm,可对一些絮凝杂质进行初步吸附和沉淀;然后进入酸碱调节池,通过添加氨水调整pH为5之间;随后进入植物修复池,修复时间为48h;再进入微生物反应池,按每立方米液体每次投加微生物制剂2克,每天投加1次,连续投加5天,再静置3天,最后经过板框过滤器过滤排出;所述板框过滤器用于收集微生物菌体,避免对水体造成污染。如图1所示,所述植物修复池自池底向上依次铺放下鹅卵石层1、石英砂层2、高炉矿渣层3、植生生态混凝土层4,所述植生生态混凝土层上附有植物,所述植物为沙棘;所述植物修复池中水高度低于高炉矿渣层。水从进水管5进入植物修复池,从出水管6排出,进水管低于出水管。所述鹅卵石层厚度为50cm,采用粒径为1cm的鹅卵石;石英砂层厚度为30cm,采用粒径为3mm的石英砂;高炉矿渣层厚度为100cm,采用粒径为500um的高炉矿渣;植生生态混凝土层的厚度为60cm。所述微生物制剂按照如下工艺制备而得:将木糖氧化杆菌(Achromobacterxylosoxidanssubsp.denitrificans)ATCC15173、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luteus)ATCC49442、珊瑚色诺卡式菌(Nocardiacor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治理味精发酵废液的环保工艺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理味精发酵废液的环保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污水首先进入沉淀池,静置12h,然后进入酸碱调节池,调整pH为5‑8之间,随后进入植物修复池,修复时间为48h;再进入微生物反应池,按每立方米液体每次投加微生物制剂2克,每天投加1次,连续投加5天,再静置3天,最后过滤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理味精发酵废液的环保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污水首先进入沉淀池,静置12h,然后进入酸碱调节池,调整pH为5-8之间,随后进入植物修复池,修复时间为48h;再进入微生物反应池,按每立方米液体每次投加微生物制剂2克,每天投加1次,连续投加5天,再静置3天,最后过滤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所述植物修复池自池底向上依次铺放下鹅卵石层、石英砂层、高炉矿渣层及植生生态混凝土层,所述植生生态混凝土层上附有植物,所述植物为沙棘、碱蓬、骆驼刺或柽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鹅卵石层厚度为50-100cm,采用粒径为1-3cm的鹅卵石;石英砂层厚度为30-60cm,采用粒径为3-5mm的石英砂;高炉矿渣层厚度为50-100cm,采用粒径为100-1000um的高炉矿渣;植生生态混凝土层的厚度为40-80cm。4.根据权利要求1-3任其一所述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制剂按照如下工艺制备而得:将木糖氧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永王均成卢松徐亚娟周静杜鹏吴明殷孙成菊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