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压差线性稳压电路
本专利技术属于集成电路
,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低压差线性稳压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能源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如何更好的进行能源管理逐渐成为社会的讨论热点。在集成电路电源管理领域中,LDO(即低压差线性稳压器)因其较高的转换效率,较低的成本以及较简单的电路结构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传统的LDO(如图1所示)结构包含运放结构,使得电路在结构上较为复杂。所以,结构更加简单、更易集成的LDO电路逐渐引起的关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LDO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片内易集成的低压差线性稳压电路。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如图2所示,一种低压差线性稳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差线性稳压电路由第一PMOS管MP1、第二PMOS管MP2、第三PMOS管MP3、第四PMOS管MP4、第一NMOS管MN1、第二NMOS管MN2、第三NMOS管MN3、第四NMOS管MN4、第五NMOS管MN5、第六NMOS管MN6、第七NMOS管MN7、第八NMOS管MN8、第九NMOS管MN9、第十NMOS管MN10、第十一NMOS管MN11和第一电容C1构成;其中,第一PMOS管MP1的源极接电源,第一PMOS管MP1的栅极为使能控制端;第二PMOS管MP2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第三PMOS管MP3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第三PMOS管MP3的漏极接第二PMOS管MP2栅极与第一PMOS管MP1漏极的连接点;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接电源,其栅极和漏极互连;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压差线性稳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差线性稳压电路由第一PMOS管MP1、第二PMOS管MP2、第三PMOS管MP3、第四PMOS管MP4、第一NMOS管MN1、第二NMOS管MN2、第三NMOS管MN3、第四NMOS管MN4、第五NMOS管MN5、第六NMOS管MN6、第七NMOS管MN7、第八NMOS管MN8、第九NMOS管MN9、第十NMOS管MN10、第十一NMOS管MN11和第一电容C1构成;其中,第一PMOS管MP1的源极接电源,第一PMOS管MP1的栅极为使能控制端;第二PMOS管MP2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第三PMOS管MP3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第三PMOS管MP3的漏极接第二PMOS管MP2栅极与第一PMOS管MP1漏极的连接点;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接电源,其栅极和漏极互连;第一NMOS管MN1的漏极和栅极接第一基准电压源,第二NMOS管MN2的栅极和漏极接第一NMOS管MN1的源极,第三NMOS管MN3的栅极和漏极接第二NMOS管MN2的源极,第三NMOS管MN3的源极接地;第四NMOS管MN4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压差线性稳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差线性稳压电路由第一PMOS管MP1、第二PMOS管MP2、第三PMOS管MP3、第四PMOS管MP4、第一NMOS管MN1、第二NMOS管MN2、第三NMOS管MN3、第四NMOS管MN4、第五NMOS管MN5、第六NMOS管MN6、第七NMOS管MN7、第八NMOS管MN8、第九NMOS管MN9、第十NMOS管MN10、第十一NMOS管MN11和第一电容C1构成;其中,第一PMOS管MP1的源极接电源,第一PMOS管MP1的栅极为使能控制端;第二PMOS管MP2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第三PMOS管MP3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第三PMOS管MP3的漏极接第二PMOS管MP2栅极与第一PMOS管MP1漏极的连接点;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接电源,其栅极和漏极互连;第一NMOS管MN1的漏极和栅极接第一基准电压源,第二NMOS管MN2的栅极和漏极接第一NMOS管MN1的源极,第三NMOS管MN3的栅极和漏极接第二NMOS管MN2的源极,第三NMOS管MN3的源极接地;第四NMOS管MN4的栅极和漏极接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第五NMOS管MN5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健,陈智昕,刘振国,冯磊,王科竣,方舟,胡梦莹,林巨征,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