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聚芳酯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70143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聚芳酯,其通过包括二价酚、二价芳香羧酸卤化物和烯丙基双酚衍生物共聚合步骤的方法制备。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聚芳酯为新的聚芳酯,其中在聚合物的主链和聚合物的末端均可引入多种官能团,且可调整官能团的浓度。在涂布时这些官能团通过与基板或保护层化学键合使得粘合力得到提高,因此该聚芳酯适合用于膜或涂料组合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的聚芳酯(polyarylate)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地,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该聚芳酯中,在聚合物 的主链和聚合物的末端均可引入多种官能团,所述官能团的浓度可调 整,并且通过这些官能团改进了涂布到基板或保护层上时的粘合力, 因此该聚芳酯适合用于涂料组合物或膜。本申请要求于2005年9月13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出的韩国专 利申请第10-2005-0085213号的申请日的权益,其乂>开内容在此全部引 入作为参考。
技术介绍
聚芳酯通常为由双酚A、间苯二曱酸酯和对苯二甲酸酯组成的芳 香聚酯。这样的聚芳酯的合成方法包括界面聚合、熔体聚合、溶液聚合等, 可根据要引入的单体的类型和性质及要得到的分子量选择适合的方 法。作为合成聚芳酯的相关技术,美国专利第4,652,608号描述了通过 使烷基-取代的酚酞和双酚A聚合而制备的聚芳酯,并详细描述了合成 该聚芳酯的方法。常规已知的聚芳酯膜透光度高,而且热和机械性质极为优异。然 而,常规聚芳酯膜的问题在于其熔点和粘性高,并且加工中在表面方 向产生正双折射。于是,为了将聚芳酯用于光学膜,对控制表面方向上的双折射的 方法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具体地,对在聚合物链上引入取代基或通过 与其它聚合物共聚合改进聚芳酯的物理和机械性质进行了研究。例如,美国专利第5,043,413号、第4,584,335号、第4,929,677号 和第4,977,235号描述了通过用多种取代基取代双酚单体的亚烷基 (alkylene)部分合成聚芳酯的方法;美国专利第4,853,457号和美国专利 申请公开第2002-45715号描述了通过形成接枝聚合物或形成与其它聚 合物的混合物而改进聚芳酯物理性质的方法。并且,作为通过在聚芳 酯中引入第三单体改进其物理性质的技术,美国专利第5,023,314号描 述了通过混合最多1.5%的三苯酚由聚合反应制备高分子量聚芳酯的方 法。然而,相关技术中所描述的具有改进的物理性质的聚芳酯问题在 于,当由拉伸得到双折射时,难以控制双折射;且由于拉伸时膜厚度 降低,而难以得到所需的相位差。此外,当所述聚芳酯涂布在例如聚 碳酸酯基板等的透明基板上时,存在粘合力不佳的问题。美国专利第6,100,367号和第6,174,966号描述了在合成聚碳酸酯 或聚芳酯时通过使用少量可提供烷氧基甲硅烷基的单体而增加与其它 基板的粘合力的方法。同样,美国专利第5,258,483号描述了一种聚芳 酯,其中引入环氧基而非烷氧基曱硅烷基。然而,问题在于,由于其 引入在聚芳酯的末端,环氧基的浓度达到几十ppm。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为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在该聚芳酯中,在聚合物的主链和聚合物 的末端均可引入多种官能团,所述官能团的浓度可调整,且通过引入 到聚合物的主链上的官能团,可由化学键提高其涂布到基板或保护层 上时的粘合力。本专利技术的另 一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该新的聚芳酯的涂料组合物 和由其形成的膜。技术方案为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聚芳酯,其包含由化学式(l)表示的单元,并且采用包括二价酚(divalent phenol)、 二价芳香羧酸卣化物 (divalent aromatic carboxylic acid halide)和由下述化学式(2)表示的烯丙 基双酚衍生物共聚合步骤的方法制备<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9</formula>(!)其中,在W到114中至少之一或115到RS中至少之一为具有2到l2 个碳原子的链烯基、具有3到12个碳原子的烷基链烯基或具有8到12 个碳原子的芳基链烯基,其中上述取代基中的链烯基可以引入环氧基、 烷氧基、羟基和胺基中的至少一种官能团的情况下,R^到RS各自独立 地为氢、具有1到12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7到12个碳原子的芳基 烷基、具有6到12个碳原子的芳基、腈基、具有2到12个碳原子的 亚烷基腈基、具有1到12个碳原子的烷氧基、具有1到]2个碳原子的酰基、具有2到12个碳原子的链烯基、具有3到12个碳原子的烷 基链烯基、具有8到12个碳原子的芳基链烯基或卣素,其中上述取代 基中的链烯基可以引入环氧基、烷氧基、羟基和胺基(amine group)中的 至少一种官能团;W和W,各自独立地直接成键,或各自独立地为氧、硫、亚砜、砜、 具有1到30个碳原子的烷叉(alkylidene)、具有2到30个碳原子的亚烷 基、具有3到30个碳原子的环烷叉(cycloalkylidene)、具有3到30个 碳原子的亚环烷基(cycloalkylene)或苯基取代的具有2到30个碳原子的 亚烷基;以及-OOCYCOO-和-OOCY,COO-各自独立地为对苯二曱酸、间苯二曱 酸、二苯曱酸或萘二曱酸,其中芳香基可被选自由具有1到8个碳 原子的烷基,芳基,烷基芳基和卣素组成的组中的取代基取代,(2)其中,在119到1112中至少之一为具有2到12个碳原子的链烯基、 具有3到12个碳原子的烷基链烯基或具有8到12个碳原子的芳基链 烯基的情况下,119到R^各自独立地为氢、具有1到12个碳原子的烷 基、具有7到12个碳原子的芳基烷基、具有6到12个碳原子的芳基、 腈基、具有2到12个碳原子的亚烷基腈基、具有1到12个碳原子的 烷氧基、具有1到12个碳原子的酰基、具有2到12个碳原子的链烯基、具有3到12个碳原子的烷基链烯基、具有8到12个碳原子的芳 基链烯基或卣素;以及W直接成键,或为氧、硫、亚砜、砜、具有1到30个碳原子的烷 叉、具有2到30个碳原子的亚烷基、具有3到30个碳原子的环烷叉、 具有3到30个碳原子的亚环烷基或苯基取代的具有2到30个碳原子 的亚烷基。此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备所述聚芳酯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a) 使二价酚、二1^介芳香羧酸面化物和由化学式(2)表示的烯丙基双 酚衍生物共聚合;和如果必要,b) 向在步骤a)中制备的共聚物中引入环氧基、烷氧基、羟基和胺 基中的至少一种官能团。此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包含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聚芳酯的涂料组合物和 由其形成的膜。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制备的聚芳酯的NMR谱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制备的、引入环氧基的聚芳酯的 丽R谱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制备的、引入羟基的聚芳酯的 丽R谱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制备的、引入二羟基的聚芳酯的 丽R谱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用包含共聚合二价酚、二价芳香羧酸卤化物和由化学式(2)表示的 烯丙基双酚衍生物的步骤的方法制备本专利技术的聚芳酯。通过化学式(2)表示的烯丙基双酚衍生物的烯丙基,由共聚合步骤 制备的聚芳酯在聚合物的主链中包含至少一个双键。例如,化学式(l) 中的R/到R"中至少之一或RS到RS中至少之一包含烯丙基。因此,通 过聚合物的主链上包含的双键,可在聚合物的主链上向所述聚芳酯可j 入多种官能团。此外,在制备本专利技术的聚芳酯时,本专利技术的聚芳酯的主链上双键 和官能团的浓度可通过控制化学式(2)表示的烯丙基双酚衍生物的使用 量调整,或通过使用具适当数量烯丙基的烯丙基双酚衍生物调整。此 外,根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芳酯,其包含由化学式(1)表示的单元,且通过包括二价酚、二价芳香羧酸卤化物和0.01到49.9mol%的由下述化学式(2)表示的烯丙基双酚衍生物共聚合步骤的方法而制备,    ***  (1)    其中,在R↑[1]到R↑[4]中至少之一或R↑[5]到R↑[8]中至少之一为具有2到12个碳原子的链烯基、具有3到12个碳原子的烷基链烯基或具有8到12个碳原子的芳基链烯基,其中上述取代基中的链烯基可以引入环氧基、烷氧基、羟基和胺基中的至少一种官能团的情况下,R↑[1]到R↑[8]各自独立地为氢、具有1到12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7到12个碳原子的芳基烷基、具有6到12个碳原子的芳基、腈基、具有2到12个碳原子的亚烷基腈基、具有1到12个碳原子的烷氧基、具有1到12个碳原子的酰基、具有2到12个碳原子的链烯基、具有3到12个碳原子的烷基链烯基、具有8到12个碳原子的芳基链烯基或卤素,其中上述取代基中的链烯基可以引入环氧基、烷氧基、羟基和胺基中的至少一种官能团;    W和W’各自独立地直接成键,或各自独立地为氧、硫、亚砜、砜、具有1到30个碳原子的烷叉、具有2到30个碳原子的亚烷基、具有3到30个碳原子的环烷叉、具有3到30个碳原子的亚环烷基或苯基取代的具有2到30个碳原子的亚烷基;以及    -OOCYCOO-和-OOCY′COO-各自独立地为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二苯甲酸或萘二甲酸,其中芳香基可被选自由:具有1到8个碳原子的烷基,芳基,烷基芳基和卤素组成的组中的取代基取代,    HO-*-W-*-OH  (2)    其中,在R↑[9]到R↑[12]中至少之一为具有2到12个碳原子的链烯基、具有3到12个碳原子的烷基链烯基或具有8到12个碳原子的芳基链烯基的情况下,R↑[9]到R↑[12]各自独立地为氢、具有1到12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7到12个碳原子的芳基烷基、具有6到12个碳原子的芳基、腈基、具有2到12个碳原子的亚烷基腈基、具有1到12个碳原子的烷氧基、具有1到12个碳原子的酰基、具有2到12个碳原子的链烯基、具有3到12个碳原子的烷基链烯基、具有8到12个碳原子的芳基链烯基或卤素;以及    W直接成键,或为氧、硫、亚砜、砜、具有1到30个碳原子的烷叉、具有2到30个碳原子的亚烷基、具有3到30个碳原子的环烷叉、具有3到30个碳原子的亚环烷基或苯基取代的具有2到30个碳原子的亚烷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宣金东烈金熹正南大祐柳相旭丁鹏郡车周垠
申请(专利权)人:LG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