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轴冷却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673441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2 2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轴冷却循环系统,装有淬火液的敞口淬火槽,在该淬火槽两侧对称设有四个搅拌装置,该搅拌装置的转轴上设有叶轮以及进气接驳口,淬火槽底部固设有与转轴正对的导流管,套设在转轴及叶轮的外部,导流管的进液口端面和喷液口端面皆位于淬火液液面之下。采用以上结构,各套搅拌装置及相应的导流管分别对应汽车前轴的不同位置,通过分别控制电机来控制冷却速度,可以很好的达到各部分的淬火速度一致,同时可以根据需要从中空的转轴中通入保护型惰性气体,对淬火工序起到趋于双介质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控制淬火的进度,以及淬火质量,延长汽车前轴的使用寿命,尽量达到淬火均匀的效果,提高淬火效率,降低报废率。

Automobile front axle cooling circulation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ront axle of the automobile cooling circulation system with quenching liquid exposure quenching tank, with four stirring device in the quenching tank sides are symmetrical, the stirring device is arranged on the rotating shaft and the impeller inlet connection, the bottom of the quenching tank is fixedly provided with a flow guiding pipe and the shaft is sheathed outside the shaft, and the impeller and the guide pipe inlet end and the injection port end are located under the surface quenching liquid. With the above structure, the different position of each set of stirring device and diversion tube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the front axle of the automobile, through the motor control to control the cooling speed, can be very good to all parts of the quenching speed,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hollow shaft type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inert gas, to protect to double media the quenching process, further control of quenching process, the quenching quality and prolong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car, the front axle, as far as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uniform quenching, improving the quenching efficiency, reduce scrap r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前轴冷却循环系统
本技术涉及金属材料热处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轴冷却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淬火是将金属材料加热到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快速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目的是增强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淬火时,需要将金属工件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而通常需要淬火的工件为异形,在淬火过程中,将工件放入淬火液时,因为工件的不规则,经常导致其冷却速度不一致,从而各部分的淬火完成程度不一,淬火质量较差,容易出现因为冷却不均匀造成的淬火畸变、开裂、报废等情况,淬火速度慢,导致淬火效率低下。随着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对热处理要求及淬火冷却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汽车前轴的淬火热处理经常出现硬度不均匀,金相组织不合格,前轴变形大,经常出现淬火裂纹的情况,产生大量的不合格产品,给汽车前轴的寿命带来很大的影响,使汽车前轴的寿命大大降低,给汽车生产行业增加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保证淬火质量效率,降低损耗成本,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前轴冷却循环系统。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前轴冷却循环系统,包括上部敞口的淬火槽,所述淬火槽中盛装淬火液,其要求在淬火槽两侧对称设有四个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基座和沿该基座长度方向上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基座固设在淬火槽的侧缘,所述第一支架上固设有电机,所述第二支架上竖直设有转轴,该转轴通过上下两个滚动轴承座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二支架的一侧,且位于淬火槽的敞口上方,两个所述滚动轴承座内均设有圆柱孔调心轴承,两个滚动轴承座固设在第二支架上,所述电机和转轴之间通过皮带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电机的传动轴竖直朝上,安装有小皮带轮,所述转轴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大皮带轮,该转轴的上端端部设有锁紧防堵螺栓,防止转轴与大皮带轮发生脱落,所述小皮带轮和大皮带轮同一平面,两者通过三角带转动连接;所述基座上正对转轴的地方设透孔,所述转轴向下延伸穿过该透孔,所述转轴穿过所述透孔的一段上至少设有两个叶轮,两个所述叶轮通过平键与所述转轴进行周向固定,其下部均设有锁紧螺栓,防止叶轮轴向脱落,所述转轴内部设贯穿的通道,所述锁紧防堵螺栓中空与所述转轴内部的通道连通,其上部设有进气接驳口,所述转轴底部设有喷气口;所述转轴下部伸入淬火液中,两个所述叶轮均位于淬火液液面之下,淬火槽底部正对转轴固设有与所述转轴一一对应的四个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一端竖直向上延伸套设在对应转轴及叶轮的外部,向上延伸的端部敞口形成进液口,端面位于淬火液的液面之下,四个所述导流管的另一端折弯后竖直朝上形成喷液口,四个所述喷液口的上端面齐平且低于进液口的端面,四个所述喷液口处于同一竖直剖面。采用以上结构,在对工件进行淬火处理时,通过多套搅拌装置与导流管配合能够对淬火槽的各部分的淬火液流态流速做相对较精确的控制,对淬火液做有序推进,各套搅拌装置分别对应汽车前轴的不同位置,再通过分别控制电机来控制冷却速度,可以很好的达到各部分的速度一致,同时,可以根据需要从中空的转轴中通入保护型惰性气体,对淬火工序起到趋于双介质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控制淬火的进度,以及淬火质量,尽量达到淬火均匀的效果,提高淬火效率,降低报废率。作为优选:所述淬火槽底部设有倾斜的底板,所述底板低端与其正对的淬火槽端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导流管固设在该底板区域。采用以上结果,在底板区域上方进行淬火操作时,淬火件上的氧化皮或型沙等杂物自然下沉,掉到底板上,因为底板倾斜设置,则氧化皮或型沙杂物沿着底板倾斜向下堆积在底板与其正对的淬火槽端壁之间的间隙空间内,有利于淬火槽的清洁,且间隙空间相对封闭,有利于保持淬火液的纯净度。作为优选:所述淬火槽端壁正对所述底板低端的底部设有放液口。在该部位设置放液口,在排放淬火液时,更容易将底部堆积的氧化皮或型沙等杂物携带一起排出,方便淬火槽的清洁。作为优选:所述电机为三相交流变频调速异步电动机。采用此种电机更有利于对转轴的转速优化控制,从而精确控制淬火液的流态。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架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基座上,该第一支架上设有加强肋板。采用以上结构,增加了第一支架的稳定性,因为电机安装在第一支架上,其晃动比较大,第一支架的稳定性越高,有利于降低转轴的晃动偏移量。作为优选:所述转轴为伸缩杆转轴。采用伸缩杆结构的转轴,使转轴可以根据淬火液的深度进行调节其长度,实用于更多类型的淬火槽。作为优选:所述皮带传动机构和转轴外部设有罩壳,该罩壳将皮带传动机构和位于基座上方的转轴以及滚动轴承座罩住。采用以上结构,将处于高速运转的区域罩住,有利于操作安全,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皮带脱离伤人等情况,同时也对固定转轴的轴承起到保护作用,延长其使用寿命。作为优选:所述罩壳上正对进气接驳口的地方开有通孔,所述进气接驳口向上延伸从该通孔伸出所述罩壳。采用以上结构,进气接驳口伸出罩壳,方便操作人员将气管线与其连接,不用将罩壳取下,提高操作速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前轴冷却循环系统,在对汽车前轴淬火处理时,通过多套搅拌装置与导流管配合能够对淬火槽的各部分的淬火液流态流速做相对较精确的控制,对淬火液做有序推进,各套搅拌装置分别对应汽车前轴的不同位置,再通过分别控制电机来控制冷却速度,可以很好的达到各部分的淬火速度一致,同时,可以根据需要从中空的转轴中通入保护型惰性气体,对淬火工序起到趋于双介质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控制淬火的进度,以及淬火质量,延长汽车前轴的使用寿命,尽量达到淬火均匀的效果,提高淬火效率,降低报废率。。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是图1中搅拌装置B的主视图;图4是图1中搅拌装置B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考图1至图4所示的汽车前轴冷却循环系统,上部敞口的淬火槽A中盛装淬火液80,该淬火槽A两侧对称设有四个搅拌装置B。搅拌装置B包括基座1和沿该基座1长度方向上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11,基座1固设在淬火槽A的侧缘,第一支架10上固设有电机2,第二支架11上竖直设有转轴4,该转轴4通过上下两个滚动轴承座5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二支架11的一侧,且位于淬火槽A的敞口上方,两个滚动轴承座5内均设有圆柱孔调心轴承51,两个滚动轴承座5固设在第二支架11上,电机2和转轴4之间通过皮带传动机构连接。电机2的传动轴竖直朝上,安装有小皮带轮31,转轴4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大皮带轮32,该转轴4的上端端部设有锁紧防堵螺栓41,防止转轴4与大皮带轮32发生脱落,小皮带轮31和大皮带轮32同一平面,两者通过三角带33转动连接。基座1上正对转轴4的地方设透孔,转轴4向下延伸穿过该透孔,转轴4穿过透孔的一段上至少设有两个叶轮6,两个叶轮6通过平键与转轴4进行周向固定,其下部均设有锁紧螺栓60,防止叶轮6轴向脱落,转轴4内部设贯穿的通道,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汽车前轴冷却循环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前轴冷却循环系统,包括上部敞口的淬火槽(A),所述淬火槽(A)中盛装淬火液(80),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槽(A)两侧对称设有四个搅拌装置(B);所述搅拌装置(B)包括基座(1)和沿该基座(1)长度方向上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11),所述基座(1)固设在淬火槽(A)的侧缘,所述第一支架(10)上固设有电机(2),所述第二支架(11)上竖直设有转轴(4),该转轴(4)通过上下两个滚动轴承座(5)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二支架(11)的一侧,且位于淬火槽(A)的敞口上方,两个所述滚动轴承座(5)内均设有圆柱孔调心轴承(51),两个滚动轴承座(5)固设在第二支架(11)上,所述电机(2)和转轴(4)之间通过皮带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电机(2)的传动轴竖直朝上,安装有小皮带轮(31),所述转轴(4)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大皮带轮(32),该转轴(4)的上端端部设有锁紧防堵螺栓(41),防止转轴(4)与大皮带轮(32)发生脱落,所述小皮带轮(31)和大皮带轮(32)同一平面,两者通过三角带(33)转动连接;所述基座(1)上正对转轴(4)的地方设透孔,所述转轴(4)向下延伸穿过该透孔,所述转轴(4)穿过所述透孔的一段上至少设有两个叶轮(6),两个所述叶轮(6)通过平键与所述转轴(4)进行周向固定,其下部均设有锁紧螺栓(60),防止叶轮(6)轴向脱落,所述转轴(4)内部设贯穿的通道,所述锁紧防堵螺栓(41)中空与所述转轴(4)内部的通道连通,其上部设有进气接驳口(40),所述转轴(4)底部设有喷气口(42);所述转轴(4)下部伸入淬火液(80)中,两个所述叶轮(6)均位于淬火液(80)液面之下,淬火槽(A)底部正对转轴(4)固设有与所述转轴(4)一一对应的四个导流管(C),所述导流管(C)一端竖直向上延伸套设在对应转轴 (4)及叶轮(6)的外部,向上延伸的端部敞口形成进液口(90),端面位于淬火液(80)的液面之下,四个所述导流管(C)的另一端折弯后竖直朝上形成喷液口(91),四个所述喷液口(91)的上端面齐平且低于进液口(90)的端面,四个所述喷液口(91)处于同一竖直剖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轴冷却循环系统,包括上部敞口的淬火槽(A),所述淬火槽(A)中盛装淬火液(80),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槽(A)两侧对称设有四个搅拌装置(B);所述搅拌装置(B)包括基座(1)和沿该基座(1)长度方向上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11),所述基座(1)固设在淬火槽(A)的侧缘,所述第一支架(10)上固设有电机(2),所述第二支架(11)上竖直设有转轴(4),该转轴(4)通过上下两个滚动轴承座(5)可转动的安装在第二支架(11)的一侧,且位于淬火槽(A)的敞口上方,两个所述滚动轴承座(5)内均设有圆柱孔调心轴承(51),两个滚动轴承座(5)固设在第二支架(11)上,所述电机(2)和转轴(4)之间通过皮带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电机(2)的传动轴竖直朝上,安装有小皮带轮(31),所述转轴(4)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大皮带轮(32),该转轴(4)的上端端部设有锁紧防堵螺栓(41),防止转轴(4)与大皮带轮(32)发生脱落,所述小皮带轮(31)和大皮带轮(32)同一平面,两者通过三角带(33)转动连接;所述基座(1)上正对转轴(4)的地方设透孔,所述转轴(4)向下延伸穿过该透孔,所述转轴(4)穿过所述透孔的一段上至少设有两个叶轮(6),两个所述叶轮(6)通过平键与所述转轴(4)进行周向固定,其下部均设有锁紧螺栓(60),防止叶轮(6)轴向脱落,所述转轴(4)内部设贯穿的通道,所述锁紧防堵螺栓(41)中空与所述转轴(4)内部的通道连通,其上部设有进气接驳口(40),所述转轴(4)底部设有喷气口(42);所述转轴(4)下部伸入淬火液(80)中,两个所述叶轮(6)均位于淬火液(80)液面之下,淬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波杨天虹谢洪砖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江工业炉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