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式烘干窑热风内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15454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隧道式烘干窑热风内循环装置。包括烘干床、支柱,烘干床包括上部烘干床、中部烘干床和下部烘干床,烘干床上方纵向布置热风筒,支柱为管体结构,支柱与热风筒连通,上部烘干床上方布置有上部出风管,上部出风管两端与支柱连通,上部出风管由烘干床上方自上而向下垂直给风;还包括置于烘干床侧面的风机,中部烘干床的上方设有进风管和出风管,进风管和出风管的两端分别与支柱固接,进风管和出风管的下表面分别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进风管和出风管的一端分别通过进风连接管和出风连接管与风机的进口和出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分利用窑内热风,强迫热风流动,加快物料烘干速度,提高质量和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隧道式烘干窑热风内循环装置
本技术涉及隧道式烘干窑,特别是一种隧道式烘干窑热风内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热风自上而下垂直供风的隧道式烘干窑,虽然比平流供风的隧道式烘干窑热风得以充分利用,但中、底层烘干床的型煤仍得不到充分的烘干,由此降低了型煤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利用窑内热风,强迫热风流动的隧道式烘干窑热风内循环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隧道式烘干窑热风内循环装置,包括烘干床、支柱,烘干床包括上部烘干床、中部烘干床和下部烘干床,烘干床上方纵向布置热风筒,支柱为管体结构,支柱与热风筒连通,上部烘干床上方布置有上部出风管,上部出风管两端与支柱连通,上部出风管由烘干床上方自上而向下垂直给风;还包括置于烘干床侧面的风机,中部烘干床的上方设有进风管和出风管,进风管和出风管的两端分别与支柱固接,进风管和出风管的下表面分别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进风管和出风管的一端分别通过进风连接管和出风连接管与风机的进口和出口连通。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增加隧道式烘干窑内热风的流动,充分利用窑内热风,强迫热风流动,加快隧道式烘干窑内物料的烘干速度,提高质量和产量。进一步的,本技术的优化方案是:所述中部烘干床包括第一中部烘干床和第二中部烘干床,第一中部烘干床的上方设有第一进风管和第一出风管,第一进风管和第一出风管的两端与支柱固接,第一进风管和第一出风管的一端通过第一进风连接管和第一出风连接管分别与第一风机的进口和出口连通;第二中部烘干床的上方设有第二进风管和第二出风管,第二进风管和第二出风管的两端与支柱固接,第二进风管和第二出风管的一端通过第二进风连接管和第二出风连接管分别与第二风机的进口和出口连通,第一、第二风机分别与第一风机支架、第二风机支架固接。所述第一中部烘干床上方的第一进风管和第一出风管均为多个。所述第二中部烘干床上方的第二进风管和第二出风管均为多个。所述第一进风管和第一出风管的材料为方管。所述第二进风管和第二出风管的材料为方管。所述第一、第二风机均为多个。所述进风孔和出风孔均为长孔。所述进风孔和出风孔分别为多个均匀布置。所述进风孔和出风孔为长圆孔。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2的A-A视图;图4为图2的B-B视图;图5为图4的C向视图;图6为图4的D向视图;图7为图5的E向视图;图8为图5的F向视图;图9为图3的G放大图;图10为图3的H放大图;图11为图4的I放大图;图12为图4的J放大图;图中:热风筒1;右支柱2;上部一组两层烘干床3;左支柱4;第一进风管5;进风孔5-1;第一中部烘干床6;第二出风管7;出风孔7-1;第二中部烘干床8;下部一组两层烘干床9;上部出风管10;第一进风连接管11;第一出风连接管12;第二进风连接管13;第二出风连接管14;第一风机15;第一风机支架16;第二风机17;第一出风管18;第二进风管19;第二风机支架20;回风筒21;热源连接管22;热源2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详述本技术。参见图1至图12,一种隧道式烘干窑热风内循环装置,烘干床为三组、六层链板式结构,包括上部一组两层烘干床3、中部一组两层烘干床、下部一组两层烘干床9构成,中部一组两层烘干床包括第一中部烘干床6和第二中部烘干床8,上部一组两层烘干床3的两侧分别设有右支柱2和左支柱4(见图2、图4),右支柱2和左支柱4的材料是方管,上部一组两层烘干床3的上方纵向布置热风筒1,热风筒1通过热源连接管22与热源23连通;右支柱2和左支柱4与热风筒1连通,上部一组两层烘干床3的每层烘干床上方分别布置有上部出风管10,上部出风管10两端与右支柱2和左支柱4连通,上部出风管10由烘干床上方自上而向下垂直给风,加热物料。隧道式烘干窑的一侧的下部设有回风筒21。第一中部烘干床6的上方设有多个第一进风管5和第一出风管18,第一进风管5和第一出风管18分别与右支柱2和左支柱4焊接连接。第一进风管5的材料是方管,第一进风管5的下表面设有均匀布置的进风孔5-1,进风孔5-1为长圆孔。第一出风管18的材料是方管,第一出风管18的下表面设有均匀布置的出风孔7-1,出风孔7-1为长圆孔。隧道式烘干窑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风机15和第二风机17。第一进风管5通过第一进风连接管11和第一风机15的进口连通;第一出风管18通过第一出风连接管12与第一风机15的出口连通。第一风机15与第一风机支架16螺栓连接,第一风机支架16置于回风筒21上并与回风筒21焊接连接。第二中部烘干床8的上方设有多个第二进风管19和第二出风管7,第二进风管19和第二出风管7的两端分别与右支柱2和左支柱4焊接连接。第二进风管19的材料是方管,第二进风管19的下表面设有均匀布置的进风孔5-1,进风孔5-1为长圆孔。第二出风管7的材料是方管,第二出风管7的下表面设有均匀布置的出风孔7-1,出风孔7-1为长圆孔。第二进风管19通过第二进风连接管13和第二风机17的进口连通,第二出风管7通过第二出风连接管14与第二风机17的出口连通。第二风机17与第二风机支架20螺栓连接,第二风机支架20位于回风筒21上并与回风筒21固定连接。烘干物料时,启动第一风机15,第一中部烘干床6上方的热风由进风孔5-1进入第一进风管5内,然后由第一进风连接管11、第一风机15的进风口进入第一风机15,再由第一风机15的出风口进入第一出风连接管12,热风经第一出风连接管12进入第一出风管18,热风由第一出风管18的出风口7-1喷出,加热第一中部烘干床6的物料。启动第二风机17,第二中部烘干床8上方的热风由进风孔5-1进入第二进风管19内,然后由第二进风连接管13、第二风机17的进风口进入第二风机17,再由第二风机17的出风口进入第二出风连接管14,热风经第二出风连接管14进入第二出风管7,热风由第二出风管7的出风口7-1喷出,加热第二中部烘干床8的物料。通过这种强迫热风流动,可以加快隧道式烘干窑内物料的烘干速度,提高质量和产量。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技术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于本技术的权利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隧道式烘干窑热风内循环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隧道式烘干窑热风内循环装置,包括烘干床、支柱,烘干床包括上部烘干床、中部烘干床和下部烘干床,烘干床上方纵向布置热风筒,支柱为管体结构,支柱与热风筒连通,上部烘干床上方布置有上部出风管,上部出风管两端与支柱连通,上部出风管由烘干床上方自上而向下垂直给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置于烘干床侧面的风机,中部烘干床的上方设有进风管和出风管,进风管和出风管的两端分别与支柱固接,进风管和出风管的下表面分别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进风管和出风管的一端分别通过进风连接管和出风连接管与风机的进口和出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式烘干窑热风内循环装置,包括烘干床、支柱,烘干床包括上部烘干床、中部烘干床和下部烘干床,烘干床上方纵向布置热风筒,支柱为管体结构,支柱与热风筒连通,上部烘干床上方布置有上部出风管,上部出风管两端与支柱连通,上部出风管由烘干床上方自上而向下垂直给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置于烘干床侧面的风机,中部烘干床的上方设有进风管和出风管,进风管和出风管的两端分别与支柱固接,进风管和出风管的下表面分别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进风管和出风管的一端分别通过进风连接管和出风连接管与风机的进口和出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式烘干窑热风内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烘干床包括第一中部烘干床和第二中部烘干床,第一中部烘干床的上方设有第一进风管和第一出风管,第一进风管和第一出风管的两端与支柱固接,第一进风管和第一出风管的一端通过第一进风连接管和第一出风连接管分别与第一风机的进口和出口连通;第二中部烘干床的上方设有第二进风管和第二出风管,第二进风管和第二出风管的两端与支柱固接,第二进风管和第二出风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艾生刘建营赵凤娟王颖
申请(专利权)人:丰宁满族自治县万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