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管及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37255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5 05: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管及换热器。该换热管包括换热管体,换热管体内设置有大小可调节的扰流结构,换热管还包括控制扰流结构的大小的调节部,调节部与扰流结构连接。该换热管能够防止积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管及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管及换热器。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措施,其中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城市污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低温热源,具有一年四季水量相对稳定,水温变化较小的特点。冬季,污水温度比环境空气温度高,所以热泵循环的蒸发温度提高,能效比也提高;而夏季水温度比环境空气温度低,所以制冷的冷凝温度降低,使得冷却效果好于风冷式和冷却塔式,能效比也提高。综上所述,如果使用污水源热泵能够大大提高能效比,一般可以达到4级‐5级,节能效果显著。按照污水利用的方式可分为直接利用方式和间接利用方式。直接利用方式是通过污水与制冷剂之间经换热器壁面直接换热;间接利用方式是通过污水与中间介质通过换热器避免换热,中间介质在于制冷剂通过换热器壁面换热。对比直接利用方式与间接式利用方式可以发现,直接式利用方式相对于间接式利用方式省去了中间介质环节,换热效率更高,投资更小,运行费用低等优点。污水源热泵换热系统实现无堵塞连续高效换热,是利用污水作为热泵冷热源技术的关键,但由于直接式利用方式对热泵机组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改造较大,而间接式利用方式由于不同污水直接接触,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对于污水换热器的直接式利用方式有很多,但由于污水的粘性较大且易沉积、结垢,尽管换热器的设计及制造工艺很成熟,但是适用于污水进行直接换热的换热器至今还未成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管及换热器,以解决换热管内杂质易沉积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管,其包括换热管体,换热管体内设置有大小可调节的扰流结构,换热管还包括控制扰流结构大小的调节部,调节部与扰流结构连接。进一步地,扰流结构具有内腔,调节部控制扰流结构的内腔的压力调节扰流结构的大小。进一步地,扰流结构设置在换热管体的管壁上,扰流结构包括:安装基座,安装基座与管壁固定连接;弹性覆膜,弹性覆膜设置在安装基座上,且与安装基座的朝向换热管体内的表面形成内腔。进一步地,扰流结构设置在换热管体内,扰流结构包括:安装管,安装管设置在换热管体内;弹性覆膜,弹性覆膜与安装管连通,且弹性覆膜与安装管的管腔构成扰流结构的内腔。进一步地,调节部控制向内腔内输送填充物或从内腔抽出填充物调整内腔的压力。进一步地,弹性覆膜的材质可以是高弹性记忆合金或耐磨硅胶。进一步地,调节部包括:输送管,输送管与扰流结构的内腔连通,介质输送结构,介质输送结构与输送管连接;控制结构,控制结构与介质输送结构连接,并控制介质输送结构通过输送管向扰流结构的内腔输送填充物或抽出填充物。进一步地,填充物可以为液体填充物和/或气体填充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器,其包括换热器壳体,换热器壳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还设置有一个或以上换热管,换热管为上述的换热管。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检测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的检测部,检测部与换热管的控制结构连接,控制结构根据检测部检测的换热效率控制介质输送结构向扰流结构的内腔输送填充物或抽出填充物。进一步地,换热器壳体上设置有与换热管连通的第一入口管和第一出口管,换热器壳体上还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二入口管和第二出口管,检测部包括:第一流量表,第一流量表设置在第一入口管上,并检测进入换热管内的第一介质的流量;第一温度检测件,第一温度检测件设置在第一入口管上,并检测进入换热管内的第一介质的进入温度;第二温度检测件,第二温度检测件设置在第一出口管上,并检测从换热管内流出的第一介质的流出温度;第二流量表,第二流量表设置在第二入口管上,并检测进入容纳腔内的第二介质的流量;第三温度检测件,第三温度检测件设置在第二入口管上,并检测进入容纳腔的第二介质的进入温度;第四温度检测件,第四温度检测件设置在第二出口管上,并检测从容纳腔流出的第二介质的流出温度;控制结构根据第一介质流量、第一介质的进入温度、第一介质的流出温度、第二介质流量、第二介质的进入温度和第二介质的流出温度确定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换热管在换热管体内设置大小可调节的扰流结构,通过调节部对扰流结构的大小进行调节,使得换热管能够在需要时清除积垢,在不需要时避免增大系统阻力,既保证了换热效率和持久运行,又防止了过度增加能耗。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具有换热器的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换热管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换热管的第一种扰流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换热管的第二种扰流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换热管体;11、扰流结构;12、内腔;13、安装基座;14、弹性覆膜;15、安装管;16、输送管;17、换热器壳体;18、第一入口管;19、第一出口管;20、第二入口管;21、第二出口管;22、第一流量表;23、第一温度检测件;24、第二温度检测件;25、第二流量表;26、第三温度检测件;27、第四温度检测件;28、连接支管;30、四通阀;31、第二介质管;32、第二支路控制阀;33、第一热源管;34、第一热源管控制阀;35、输送泵;36、过滤网;37、总管;38、第一支路控制阀;39、第一支路;40、第二热源管控制阀;41、第一介质管;42、第二支路;43、总控制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管及换热器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换热管包括换热管体10,换热管体10内设置有大小可调节的扰流结构11,换热管还包括控制扰流结构11的大小的调节部,调节部与扰流结构11连接。通过在换热管体10内设置扰流结构11,可以在换热管体10内有流体流动时使换热管体10内产生局部湍流,从而防止流体内夹带的杂质或污染物沉积,实现防止换热管体10内积垢的目的。避免换热管体10内积垢就可以解决由于换热管体10内积垢造成的换热效率降低等问题。扰流结构11的大小可以调节就解决了在换热管体10内设置凸起的扰流结构11造成的换热系统运行阻力增加,能耗增加的问题。该换热管尤其适用于污水源热泵换热系统。由于污水源热泵换热系统采用污水作为热源,而污水中携带较多杂质,致使污水源热泵换热系统在工作时容易发生杂质沉积结垢,使换热效率降低等问题。采用此种换热管,可以利用扰流结构11避免换热管体10内结垢,在需要除垢或防止结垢时使扰流结构11凸出换热管体10的体积较大,产生湍流;在不需要除垢或防止结垢时扰流结构11凸出换热管体10的体积较小或没有。这样既能够防止结垢或除垢,又可以有效减少增加的换热系统运行阻力,降低能耗。扰流结构11凸出换热管体10的体积大小的调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例如,调节扰流结构11的位置,使其凸出的体积改变。如将扰流结构11设置在管壁上,并设置驱动结构使扰流结构11能够沿换热管体10的径向运动,从而调节扰流结构11凸出换热管体10内壁的凸起的大小。或者使扰流结构11采用弹性材料,通过改变压力的大小控制扰流结构11的大小,从而调节凸出换热管体10的体积的大小。在本实施例中,扰流结构11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换热管及换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管,包括换热管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体(10)内设置有大小可调节的扰流结构(11),所述换热管还包括控制所述扰流结构(11)大小的调节部,所述调节部与所述扰流结构(1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管,包括换热管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体(10)内设置有大小可调节的扰流结构(11),所述换热管还包括控制所述扰流结构(11)大小的调节部,所述调节部与所述扰流结构(1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结构(11)具有内腔(12),所述调节部控制所述扰流结构(11)的内腔(12)的压力调节所述扰流结构(11)的大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结构(11)设置在所述换热管体(10)的管壁上,所述扰流结构(11)包括:安装基座(13),所述安装基座(13)与所述管壁固定连接;弹性覆膜(14),所述弹性覆膜(14)设置在所述安装基座(13)上,且与所述安装基座(13)的朝向所述换热管体(10)内的表面形成所述内腔(1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结构(11)设置在所述换热管体(10)内,所述扰流结构(11)包括:安装管(15),所述安装管(15)设置在所述换热管体(10)内;弹性覆膜(14),所述弹性覆膜(14)与安装管(15)连通,且所述弹性覆膜(14)与所述安装管(15)的管腔构成所述扰流结构(11)的内腔(12)。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控制向所述内腔(12)内输送填充物或从所述内腔(12)抽出填充物调整所述内腔(12)的压力。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覆膜(14)的材质可以是高弹性记忆合金或耐磨硅胶。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包括:输送管(16),所述输送管(16)与所述扰流结构(11)的内腔(12)连通,介质输送结构,所述介质输送结构与所述输送管(16)连接;控制结构,所述控制结构与所述介质输送结构连接,并控制所述介质输送结构通过所述输送管(16)向所述扰流结构(11)的内腔(12)输送填充物或抽出填充物。8.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留建刘登峰吴成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天诚同创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