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缓冲避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430069 阅读:3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5 16: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级缓冲避震器,外筒体上端封闭,外筒体下端开放,内筒体上端开放,内筒体下端封闭;第一阻尼体设置于内筒体的顶部,内筒体内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弹簧、第二浮动活塞、第二阻尼体和第一浮动活塞,弹簧的一端与第二浮动活塞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内筒体的底部内表面连接;第一阻尼体上开设有第一阻尼孔,第二阻尼体上开设有第二阻尼孔;内筒体滑动设置于外筒体中,内筒体顶端与外筒体顶端之间的空间构成油压空间,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阻尼体上的单向阀。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多级缓压,提高了避震设备的避震能力,同时降低了对阻尼体材料强度的要求,避免了避震设备工作性能过“硬”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级缓冲避震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飞行器领域,尤其涉及多级缓冲避震器。
技术介绍
起落架是供飞机起飞着陆的专门装置。飞机着陆过程中,总是以一定的速度撞击地面,起落架承受并减缓这种撞击,从而减轻飞机的受载。起落架减缓这种撞击载荷的关键部件就是避震设备。如果避震设备设计的不合理,将使得飞机承受更大的载荷,导致飞机设计重量提高。如果避震设备出现故障,将导致飞机硬着陆,机身结构被破坏,甚至出现机毁人亡。现有的避震设备采用油气混合式结构,其缺点在于,气腔容易发生泄漏。一旦气腔发生泄漏,避震设备的缓冲效果将大幅度减弱,且避震设备无法回位。较弱的缓冲效果将在飞机着陆时,起落架与地面第一次碰撞后消失。同时,现有的避震设备中只存在一个阻尼装置,其吸收的能量有限。如为了提高能量吸收,将阻尼装置上的阻尼孔变小,将使得对阻尼装置的材料强度的要求大大提高,同时也使得避震设备整体的工作性能显得过“硬”,影响避震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级缓冲避震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多级缓冲避震器,包括内筒体、外筒体、第一浮动活塞、第一阻尼体、第二阻尼体、第二浮动活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多级缓冲避震器

【技术保护点】
多级缓冲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筒体(1)、外筒体(2)、第一浮动活塞(3)、第一阻尼体(4)、第二阻尼体(5)、第二浮动活塞(6)和弹簧(7);外筒体(2)上端封闭,外筒体(2)下端开放,内筒体(1)上端开放,内筒体(1)下端封闭;第一阻尼体(4)设置于内筒体(1)的顶部,内筒体(1)内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弹簧(7)、第二浮动活塞(6)、第二阻尼体(5)和第一浮动活塞(3),弹簧(7)的一端与第二浮动活塞(6)连接,弹簧(7)的另一端与内筒体(1)的底部内表面连接;第一阻尼体(4)上开设有第一阻尼孔(8),第二阻尼体(5)上开设有第二阻尼孔(9);内筒体(1)滑动设置于外筒体(2)中,内筒体(...

【技术特征摘要】
1.多级缓冲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筒体(1)、外筒体(2)、第一浮动活塞(3)、第一阻尼体(4)、第二阻尼体(5)、第二浮动活塞(6)和弹簧(7);外筒体(2)上端封闭,外筒体(2)下端开放,内筒体(1)上端开放,内筒体(1)下端封闭;第一阻尼体(4)设置于内筒体(1)的顶部,内筒体(1)内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弹簧(7)、第二浮动活塞(6)、第二阻尼体(5)和第一浮动活塞(3),弹簧(7)的一端与第二浮动活塞(6)连接,弹簧(7)的另一端与内筒体(1)的底部内表面连接;第一阻尼体(4)上开设有第一阻尼孔(8),第二阻尼体(5)上开设有第二阻尼孔(9);内筒体(1)滑动设置于外筒体(2)中,内筒体(1)顶端与外筒体(2)顶端之间的空间构成油压空间(10);内筒体(1)内第一浮动活塞(3)和第一阻尼体(4)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一缓压空间(11);内筒体(1)内第一浮动活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严锋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锋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