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驱动桥轴承的润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87953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9 0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驱动桥轴承的润滑结构,该结构为设于驱动桥壳与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之间的主减支撑,所述润滑结构包括靠近所述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的圆柱段和与之通过加强筋连接的远离所述主动锥齿轮的弧形壳体,所述圆柱段设有输入端润滑油道,所述润滑油道包括进油口和回油口,所述进油口沿所述圆柱段内圆周与水平线呈30

Lubrication structure for driving axle bearing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lubrication structure for driving axle bearing, the structure is arranged on the support main reducer drive axle and the main reducer bevel gear, the lubricating structure comprises a cylindrical section near the main reducer drive bevel gear and curved shell stiffener connection from the driving bevel gear and through the cylindrical section is arranged in the input end of lubricating oil, the lubricating oil channel includes an oil inlet and an oil return port, wherein the oil inlet and the horizontal line along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cylindrical section is 3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驱动桥轴承的润滑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润滑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驱动桥轴承的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车辆的驱动桥位于传动系的末端,其基本功用是增大由传动轴或直接由变速器传来的转矩,将转矩分配给左、右驱动车轮,驱动汽车行驶。驱动桥主要由主减速器、差速器、桥壳以及左、右半轴总成组成,主减速器由一对锥齿轮组成,其作用是将传动轴传递的运动和转矩进行降速和增大扭矩,传递给差速器,并将传动轴的旋转平面转90°角。主减速器中包含一对锥齿轮以及相关的支撑件,两锥齿轮分别由一对锥轴承支撑,通常主动锥齿轮轴承采用背靠背悬臂式安装,被动锥齿轮连同差速器轴承面对面跨支式安装。差速器的作用是将左右车轮的轮轴分开,允许左右车轮以不同转速旋转,以满足左右车轮行驶速度不等的要求。半轴的作用是将差速器的动力传至轮边传动轴,实现驱动桥的动力输出。驱动桥桥壳是整个驱动桥的支撑件,对驱动桥内的各零件起支撑作用。驱动桥内有齿轮、轴承等零件,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润滑油对其进行润滑散热。由于驱动桥属于车辆终端传动,如果采用压力润滑的方式对系统进行润滑和冷却,传动链上很难匹配提供压力润滑的润滑油泵及油源,整车布置困难。因此,驱动桥通常使用搅油润滑。但受驱动桥结构的限制,输入端两锥轴承通常受力较大,且远离整桥的润滑油腔,在驱动桥结构设计中,此处轴承的润滑散热至关重要,因此,采用搅油润滑,必须同时解决低速时轴承的润滑以及高速工作时轴承的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驱动桥轴承的润滑结构,该结构为用于支撑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的主减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结构包括靠近所述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的圆柱段和与之通过加强筋连接的远离所述主动锥齿轮的弧形壳体。第一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圆柱段设有输入端润滑油道,所述润滑油道包括进油口和回油口,所述进油口沿所述圆柱段内圆周与水平线呈30°对称分布且数目为4。第二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回油口设于所述圆柱段远离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一端的轴承的外侧,沿所述圆柱段圆周在竖直方向对称分布且数目为2。第三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加强筋均匀分布于所述弧形壳体与所述圆柱段之间且各所述加强筋之间形成12个相对独立的空腔。第四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加强筋的数目为12,所述相邻两加强筋之间夹角为30°,所述加强筋、进油口和回油口均为铸造成型。第五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进油口分别与所述加强筋形成的空腔以及所述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两轴承之间的空腔相通。第六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回油口分别与所述远离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一端的轴承的外侧及所述加强筋形成的空腔相通。和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异效果:1、采用符合流体力学的结构设计了驱动桥轴承的润滑结构,使驱动桥结构更加紧凑。2、进油口和回油口的设计兼顾了驱动桥低速、高速两种状态下输入端轴承的润滑散热需求。3、对壳体采用了弧形设计,增大了散热面积,减小了搅油的运动阻力及搅油损失,提高了驱动桥的冷却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进油油道结构图;图2为图1中F-F剖视图;图3为回油油道结构图;图4为图3中E-E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7-回油腔;3、5、9、11-进油腔;2、4、6、8、10、12-分隔腔;13-加强筋;14-进油口;15-回油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中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有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做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如图2和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驱动桥轴承的润滑结构,该结构为设于驱动桥壳与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之间的主减支撑,所述润滑结构包括靠近所述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的圆柱段和与之通过加强筋13连接的远离所述主动锥齿轮的弧形壳体,所述圆柱段设有输入端润滑油道,所述润滑油道包括进油口14和回油口15,所述进油口14开口角度为20°,沿所述圆柱段内圆周与水平线呈30°,对称分布且数目为4,所述回油口15设于所述圆柱段远离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一端的轴承的外侧,沿所述圆柱段圆周在竖直方向对称分布且数目为2,所述加强筋13均匀分布于所述弧形壳体与所述圆柱段之间且各所述加强筋之间形成相对独立的1-12个空腔,所述加强筋13的数目为12,所述相邻两加强筋13之间夹角为30°,所述加强筋13、进油口14和回油口15均为铸造成型,所述输入端润滑油道的进油口14和回油口15均为通孔且横截面为矩形,所述进油口14分别与所述加强筋13形成的空腔以及所述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两轴承之间的空腔相通,所述回油口15分别与所述远离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一端的轴承的外侧及所述加强筋13形成的空腔相通。实施例二如图1-4所示,为使驱动桥输入端轴承能够更好的润滑散热,防止因散热不良导致轴承烧毁的情况出现,实现低速状态下轴承能够得到润滑,高速状态下轴承能够充分进行散热,达到热平衡;同时减小驱动桥的搅油损失,提高冷却效率,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桥输入端轴承润滑散热结构,其结构主要包括,整桥润滑油腔、由加强筋13形成的润滑油腔道、进油口14、回油口15,主减锥齿轮及轴承支撑在主减支撑上,通过在主减支撑中设计润滑油腔及增大散热面积实现对轴承的润滑及散热,主减支撑除考虑轴承及轴的支撑外,在非支撑位置布置润滑油路,在靠近锥齿轮处设置加强筋13,不仅提高支撑的强度,同时形成了12个相对独立的空腔,便于润滑油的进入及收集,如图4所示,在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四处位置分别沿周向旋转对称设计四处进油口14,进油口14分别与加强筋13形成的进油腔3、5、9、11以及两轴承之间的空腔相通,进油口的轴向位置设置于两轴承之间,如图4所示,在锥齿轮远端轴承外侧上下两端均设计回油口15,回油口15沿周向旋转,与远端轴承外侧及加强筋13形成的回油腔1、7相通,在保证驱动桥不漏油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大回油口15的轴向尺寸,以满足回油需求,进油口14及回油口15采用铸造的方式进行加工,在驱动桥工作过程中,齿轮以一定的转速旋转,搅油飞溅起的润滑油进入由加强筋13分隔的空间中,流入两轴承之间的进油口14,由于两轴承采用背靠背安装,润滑油受离心力的作用,流向两边轴承及外侧,给轴承的滚子润滑散热,流入锥齿轮近端轴承的润滑油向锥齿轮方向流出,回到整桥的润滑油腔,锥齿轮远端轴承润滑散热后的润滑油通过回油口15回到由加强筋13形成的润滑油腔,进而回到整桥的润滑油腔。在驱动桥低速工作时,齿轮旋转,带起的润滑油经加强筋13分成的油道进入进油口14,满足轴承的润滑需求;驱动桥高速工作时,此时齿轮转速高,整个润滑油腔充满润滑油,旋转能够搅起较多的润滑油,经加强筋13分成的油腔进入进油口14,给轴承进行散热后由回油道回到润滑油腔中,如此不断循环,充分给轴承进行润滑散热,为了减小搅油损失,提高驱动桥冷却效率,驱动桥的外部结构大都采用圆弧设计,增大散热面积,减小润滑油运动阻力。综上,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一种驱动桥轴承润滑散热的结构,保证了驱动桥在低速工作时轴承的润滑以及高速工作时轴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驱动桥轴承的润滑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驱动桥轴承的润滑结构,该结构为用于支撑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的主减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结构包括靠近所述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的圆柱段和与之通过加强筋连接的远离所述主动锥齿轮的弧形壳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驱动桥轴承的润滑结构,该结构为用于支撑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的主减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结构包括靠近所述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的圆柱段和与之通过加强筋连接的远离所述主动锥齿轮的弧形壳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段设有输入端润滑油道,所述润滑油道包括进油口和回油口,所述进油口沿所述圆柱段内圆周与水平线呈30°对称分布且数目为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口设于所述圆柱段远离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一端的轴承的外侧,沿所述圆柱段圆周在竖直方向对称分布且数目为2。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婷吴超马贵叶赵凯刘树成张祖智王磊邢庆坤唐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