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极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91570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0 0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极板结构,包括本体、流道和燃料孔,所述本体具有一个第一表面、一个第一侧面及一个第二侧面,第一侧面设置于第一表面的一侧边上,第二侧面设置第一表面的另一侧边上,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彼此相对,所述流道包括凹进于第一表面上的两个主流道和多个次流道,次流道凹进于第一表面上,并位于两个主流道之间,次流道与两个主流道相连通,所述燃料孔有两个,各凹进于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上,并且各与其中一个主流道相连通。因此,燃料孔不会占用到第一表面的面积,第一表面的大部分面积上都能供次流道设置。(*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极板结构,尤其是一种燃料电池的极板结构。
技术介绍
近几年由于石油的产量减少及价格升高,科学家亟欲寻找解决的方案,以减少石油的使用及依赖。而燃料电池(fuel cell)为目前被认为最能取代石油的替代能源之一,其具有诸多优点,例如:效率高,其能量转换效率可高达60%;反应快,只要通入燃料后即能产生电力;运作安静,燃料电池无任何移动组件;以及非常低的排放污染。且燃料电池可经由串联提高电压,或是透过加大电极反应面积来提高电流量。燃料电池在组装时,是将各电池组件(例如膜电极组、极板)堆栈在一起,然后再将堆栈后电池组件置于二端板(endplates)间,最后再将复数个螺栓及螺帽穿过两个端板并锁紧而对两个端板施以一力量,使得该两个端板能将各电池组件压紧贴合在一起,美国专利公告号US4,478,917所揭露的一种燃料电池即使用此种组装方法。上述所提及的电池组件,其中极板(polar plate)的前侧面设有多个流道(flow channel)及多个开口,该开口位于该流道四周,并且与该流道相连通。燃料电池的燃料(例如氢气)由其中一个开口处进入流道,然后在流道内流动产生化学反应而发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 一种燃料电池极板结构,包括本体(11)、流道和燃料孔(14),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1)具有一个第一表面(111)、一个第一侧面(112)及一个第二侧面(113),第一侧面(112)设置于第一表面(111)的一侧边上,第二侧面(113)设置于第一表面(111)的另一侧边上,第一侧面(112)与第二侧面(113)彼此相对,所述流道包括凹进于第一表面(111)上的两个主流道(12)和多个次流道(13),次流道(13)凹进于第一表面(111)上,并位于两个主流道(12)之间,次流道(13)与两个主流道(12)相连通,所述燃料孔(14)有两个,各凹进于第一侧面(112)及第二侧面上(1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料电池极板结构,包括本体(11)、流道和燃料孔(14),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1)具有一个第一表面(111)、一个第一侧面(112)及一个第二侧面(113),第一侧面(112)设置于第一表面(111)的一侧边上,第二侧面(113)设置于第一表面(111)的另一侧边上,第一侧面(112)与第二侧面(113)彼此相对,所述流道包括凹进于第一表面(111)上的两个主流道(12)和多个次流道(13),次流道(13)凹进于第一表面(111)上,并位于两个主流道(12)之间,次流道(13)与两个主流道(12)相连通,所述燃料孔(14)有两个,各凹进于第一侧面(112)及第二侧面上(113),并且各与其中一个主流道(12)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燃料电池极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1)具有一个与第一表面(111)相对的第二表面(114),第二表面(114)上凹进设置有另外两个主流道(121)及另外多个次流道(131),第一侧面(112)及第二侧面(113)上各设有另一个燃料孔(14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燃料电池极板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彦明林钰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万旭电子元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