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效的聚合方法及其在制备具有特定微观结构的新型共聚物中的用途。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新型微观结构的丁基橡胶,优选通过包含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单体混合物的共聚可获得的那些。在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卤化从这些新型共聚物中可获得的卤化共聚物。
技术介绍
工业上,通过碳阳离子聚合方法制备含有来源于异烯烃的重复单元的共聚物。其中,丁基橡胶是特别重要的,它是异丁烯和少量多烯烃(如异戊二烯)的共聚物。异烯烃的碳阳离子聚合及其共与多烯烃的共聚机理复杂。催化剂体系通常由两种组分组成:引发剂和路易斯酸,如三氯化铝,其经常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过程中使用。引发剂的实例包括质子源,如卤化氢、羧酸和水。在起始步骤期间,异烯烃与路易斯酸和引发剂反应以产生碳鎓离子,其进一步与单体反应,从而在所谓的扩增步骤中形成新的碳鎓离子。单体类型、稀释剂类型或溶剂及其极性,聚合反应温度以及路易斯酸和引发剂的特定组合影响扩增的化学性质,并因此影响引入增长的聚合物链中的单体。工业上普遍接受在作为稀释剂的氯化甲烷中广泛使用淤浆聚合(slurrypolymerization)法来生产丁基橡胶、聚异丁烯等。通常,聚合过程在低温,通常低于-90摄氏度的温度下进行。出于多种原因(包括氯化甲烷溶解单体和氯化铝催化剂,但不能溶解聚合物产物)使用氯化甲烷。氯化甲烷也具有适合的凝固点和沸点以分别允许低温聚合以及与聚合物和未反应单体的有效分离。氯化甲烷中的淤浆聚合法提供了多种另外的优势,其中可以在反应混合物中实现高达35wt.-%的聚合物浓度,相反在溶液聚合中,聚合物浓度通常最大为20wt.-%。达到了 ...
【技术保护点】
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共聚物,具有由等式(I)所限定的共聚物序列分布F=mA/(1+mA)2 (等式I)其中·A是通过1H NMR确定的所述共聚物中异戊二烯与异丁烯的摩尔比;以及·F是通过13C NMR确定的所述共聚物中异烯烃‑异戊二烯‑异戊二烯三元体分数;并且并且其中m在以下范围[1.30–(0.025×MOC)]≥m≥[1.15–(0.025×MOC)]其中MOC是通过1H NMR确定的所述共聚物中的以mol‑%表示的异戊二烯的含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4.30 EP 14166506.71.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共聚物,具有由等式(I)所限定的共聚物序列分布F=mA/(1+mA)2(等式I)其中·A是通过1HNMR确定的所述共聚物中异戊二烯与异丁烯的摩尔比;以及·F是通过13CNMR确定的所述共聚物中异烯烃-异戊二烯-异戊二烯三元体分数;并且并且其中m在以下范围[1.30–(0.025×MOC)]≥m≥[1.15–(0.025×MOC)]其中MOC是通过1HNMR确定的所述共聚物中的以mol-%表示的异戊二烯的含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聚物,其中m在以下范围内[1.28–(0.025×MOC)]≥m≥[1.16–(0.025×MOC)]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聚物,其中m在以下范围内[1.27–(0.025×MOC)]≥m≥[1.17–(0.025×MOC)]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共聚物,其中异丁烯的含量为85.0至99.5mol.-%,以及异戊二烯的含量为0.5至15.0mol.-%,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异丁烯的含量为88.0至99.0mol.-%,以及异戊二烯的含量为1.0至12.0mol.-%。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共聚物,其中异丁烯含量为86.2至99.5mol.-%,以及异戊二烯含量为0.5至3.8mol.-%,优选地,异丁烯含量为86.3至99.0mol.-%,以及异戊二烯含量为1.0至3.7mol.-%。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卤化共聚物。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卤化共聚物,其中按所述卤化共聚物的重量计,这些卤化共聚物的卤素的量在0.1至8.0wt.-%的范围内、优选在0.5至4wt.-%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8wt.-%至3wt.-%的范围内,甚至更优选在1.2至2.5wt.-%的范围内,还更优选在1.5wt.-%至2.5wt.-%的范围内,并且最优选在1.8至2.3wt.-%的范围内。8.用于制备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共聚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至少以下步骤,优选仅包括以下步骤:a)提供稀释剂和包含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单体混合物以形成反应媒介,所述单体混合物与所述稀释剂的质量比为5:95至95:5、优选40:60至95:5、更优选45:5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蒂文·约翰·特斯特拉,
申请(专利权)人:阿朗新科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新加坡;SG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