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80897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6 09: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容易进行线束的设置作业。后部车门构造(20)在尾门(25)上设有副车门(26),并具有从车身后部(11)经由尾门(25)设置在副车门(26)上的线束(22)。线束(22)分为:设置在尾门(25)的内部(35)的尾门侧线束(85);和设置在车门闭合截面部(67)的内部(73)的副车门侧线束(86)。副车门侧线束(86)以及尾门侧线束(85)在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连接,且副车门侧线束(86)与多个电装部件(77、82)等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在车身后部开闭自如地设有尾门,并且在尾门上开闭自如地设有副车门。
技术介绍
在车辆中公知有如下构成:在车身后部开口的上端部经由铰链开闭自如地设有后门(以下称为尾门),在尾门的侧部框架上形成有窗开口,且在窗开口的下方设有后雨刷器用电机(即电装部件)。在后雨刷器用电机上连接有线束(wireharness)。即,线束从车身的后部开口经由尾门的上端部设置在侧部框架上。设置在侧部框架上的线束穿插到侧部框架的内部并从侧部框架设置直到电机。通过线束向电机供给电力,并通过电机使后雨刷器动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一方面,在车辆中公知有如下构成:在车身的后部开口的上端部开闭自如地设有尾门,在尾门上设有副车门开口,在副车门开口的侧部开闭自如地设有副车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1-969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2448号公报在如专利文献2的车辆那样地在尾门上设有副车门的情况下,有在副车门侧也设有电装部件的情况。因此,需要将线束从车身的后部开口的上端部设置直到尾门,并且需要将设置至尾门的线束从尾门设置直到副车门。在此,通过侧部框架而在尾门上设有窗开口部的情况下,能够考虑到使线束穿插到侧部框架的内部并将其从尾门设置直到副车门。但是,为了确保尾门的窗开口部,不希望使尾门的侧部框架不必要地形成得过大。另外,由于将线束从车身的后部开口的上端部经由尾门而设置直到副车门,所以使线束变长。因此,需要使长线束穿插在侧部框架的内部并设置直到副车门,设置线束的作业是困难的。特别是在尾门与副车门之间形成有面对外部的空间。由此,在从尾门直到副车门设置有线束的状态下,在尾门与副车门之间线束会向外部露出。因此,需要通过保护材料等来保护向外部露出的部位。但是,在露出部位上设置保护材料等的情况下,保护材料也会从侧部框架的内部通过,从而使线束的设置作业变得更加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能够容易地进行线束的设置作业。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具有:设在车身后部的后部开口;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设在该尾门上的副车门开口;和对该副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副车门,其特征在于,上述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具有从上述车身后部经由上述尾门设置在上述副车门上且与设在上述副车门上的电装部件连接的线束,该线束分为:从上述车身后部设置到上述尾门的内部的尾门侧线束;和设置在上述副车门的内部并与上述电装部件连接的副车门侧线束,上述副车门侧线束以及上述尾门侧线束在上述尾门的内部连接。技术方案2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的特征在于,上述尾门侧线束设置在上述尾门的车宽方向的一端部,上述副车门经由车门铰链开闭自如地支承在上述副车门开口的上述一端部侧的侧缘部上。技术方案3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的特征在于,上述副车门开口的上述一端部侧的侧缘部与上述尾门的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配置在上述一端部侧。技术方案4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的特征在于,上述副车门具有:设置有牌照板的牌照凹部;和照亮该牌照凹部的牌照灯,上述副车门侧线束与该牌照灯连接。技术方案5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的特征在于,上述副车门具有对该副车门的窗玻璃进行拂拭的雨刷器,上述副车门侧线束与该雨刷器连接。技术方案6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的特征在于,上述尾门具有支柱部,该支柱部形成上述副车门开口的上述一端部侧的侧缘部并且安装有上述车门铰链,在该支柱部上安装有上述尾门侧线束和上述副车门侧线束中的至少一方。技术方案7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的特征在于,具有供上述尾门侧线束以及上述副车门侧线束连接的连接部,上述连接部安装在上述支柱部上。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将线束分为尾门侧线束和副车门侧线束。因此,能够将设置在尾门的内部的尾门侧线束抑制得短。由此,能够不费事地设置线束并使线束的设置作业变得容易。另外,使副车门侧线束以及尾门侧线束在尾门的内部连接(连结)。由此,副车门侧线束的部位向尾门与副车门之间的外部露出。由此,在通过保护部件来保护向尾门与副车门之间的外部露出的部位的情况下,不需要使保护材料穿插到尾门的内部(特别是形成尾门的窗开口的侧部框架),使线束的设置作业变得更容易。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在副车门开口中,使副车门开闭自如地支承在尾门的一端部侧的侧缘部上。由此,使副车门侧线束穿插到副车门开口的一端部侧的侧缘部,并能够从该侧缘部设置到尾门的内部。由此,能够将尾门侧线束直接从尾门的一端部设置直到副车门开口的侧缘部。因此,不需要使尾门侧线束在副车门开口中沿着尾门的另一端部侧的侧缘部或副车门开口的上缘部、下缘部等迂回,能够使尾门侧线束缩短。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在副车门开口中,将尾门的一端部侧的侧缘部与尾门的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配置在一端部侧上。由此,能够将从尾门的一端部侧到副车门开口的一端部侧的侧缘部为止的距离抑制得短。由此,由于能够将尾门侧线束抑制得短,所以尾门侧线束的设置作业变得容易。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在副车门上设有牌照凹部。在此,副车门开口中,尾门的一端部侧的侧缘部也与尾门的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配置在一端部侧上。由此,能够使车宽方向中央的部位具备于副车门上。由此,通过在副车门上形成牌照凹部,易于确保用于将牌照板接近车宽方向中央地(或者在车宽方向中央)设置的空间(位置)。由此,在决定牌照板的安装位置时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另外,由于能够接近车宽方向中央地(或者在车宽方向中央)配置牌照板,所以易于从车辆后方目视牌照板,从而能够提高牌照板的识别性。并且,在副车门上设置牌照灯,并且使副车门侧线束连接在牌照灯上。由此,能够将向牌照灯的连接部(具体来说连接器等)设在副车门侧线束上。即,不需要将向牌照灯的连接部设在尾门侧线束上。由此,使尾门侧线束穿插到尾门的侧部框架的设置作业变得容易。在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中,在尾门上设有雨刷器。在此,副车门开口中,尾门的一端部侧的侧缘部与尾门的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配置在一端部侧上。因此,能够使车宽方向中央的部位具备于副车门上。由此,通过在副车门上安装雨刷器,易于确保用于将雨刷器接近车宽方向中央地(或者在车宽方向中央)安装的空间(位置)。即,在决定雨刷器的安装位置时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并且,使副车门侧线束连接在雨刷器上。由此,能够将向雨刷器的连接部(具体来说连接器等)设在副车门侧线束上。即,不需要将向雨刷器的连接部设在尾门侧线束上。由此,使尾门侧线束穿插到尾门的侧部框架的设置作业变得容易。在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中,为了通过尾门支承车门铰链,所以在尾门上设有提高了刚性的支柱部。在该刚性高的支柱部上安装有尾门侧线束和副车门侧线束中的至少一方。由此,能够在通过支柱部使尾门侧线束和副车门侧线束稳定的状态下牢固地支承尾门侧线束和副车门侧线束(即能够提高支承刚性)。在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中,在支柱部上安装有连接部。由此,能够在通过刚性高的支柱部使连接部稳定的状态下牢固地支承连接部(即能够提高支承刚性)。由此,因为在通过连接部将尾门侧线束和副车门侧线束连接时,能够使连接部稳定,所以连接作业变得容易。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的后视图。图2的(a)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设有:设在车身后部的后部开口;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设在该尾门上的副车门开口;和对该副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副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具有从所述车身后部经由所述尾门设置在所述副车门上且与设在所述副车门上的电装部件连接的线束,该线束分为:从所述车身后部设置到所述尾门的内部的尾门侧线束;和设置在所述副车门的内部并与所述电装部件连接的副车门侧线束,所述副车门侧线束以及所述尾门侧线束在所述尾门的内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4.17 JP 2015-0851251.一种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设有:设在车身后部的后部开口;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设在该尾门上的副车门开口;和对该副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副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具有从所述车身后部经由所述尾门设置在所述副车门上且与设在所述副车门上的电装部件连接的线束,该线束分为:从所述车身后部设置到所述尾门的内部的尾门侧线束;和设置在所述副车门的内部并与所述电装部件连接的副车门侧线束,所述副车门侧线束以及所述尾门侧线束在所述尾门的内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侧线束设置在所述尾门的车宽方向的一端部,所述副车门经由车门铰链开闭自如地支承在所述副车门开口的所述一端部侧的侧缘部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后部车门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下和之赤尾有里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