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辆车门的肘靠、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34474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0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车门的肘靠,具有肘部搁置面(1)、以及位于所述肘部搁置面(1)下方的底部支撑结构(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以使得该肘靠至少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具有良好的吸收碰撞的效果。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具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肘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车门的肘靠、车辆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机动车辆的车门的肘靠,一般会在肘部搁置面下方设置具有吸能结构的底部支撑结构以满足侧面碰撞时吸能得要求,而为了保证垂直方向的支撑要求,会在支撑结构上设有薄片,薄片位于底部支撑结构与泡沫件之间,这样会增加结构的复杂度以及成本。此外,尽管底部支撑结构设置了吸能结构,在侧面碰撞时吸能件(比如底部支撑结构本身)断裂方向不可控,从而使得吸能效果不好。例如,肘靠的底部支撑结构会出现朝向表皮变形的情况,但是表皮会限制吸能件的弯曲,显然吸能效果不好。再者,现有技术中底部支撑结构所采用多边形孔结构均没有圆润的过渡,从而使得承受竖直载荷时这些多边形结构容易断裂,导致不能满足支撑以及吸能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车门的肘靠、车辆,以使得该肘靠至少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具有良好的吸收碰撞的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车门的肘靠,具有肘部搁置面、以及位于肘部搁置面下方的底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底部支撑结构相对于肘部搁置面向下弯曲。优选地,肘靠还包括:从底部支撑结构背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以与底部支撑结构共同形成肘靠骨架,在肘靠骨架上包覆有表皮以与肘靠骨架之间形成空腔,空腔中容纳有柔性支撑件,其中,柔性支撑件与向下弯曲的底部支撑结构直接接触。优选地,底部支撑结构呈网格结构。优选地,底部支撑结构的网格结构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间隔的多个板条,其中,每个板条在垂直于车辆宽度的方向上前后起伏,以形成曲率连续的曲线状,其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板条之间通过桥梁连接以形成网格。优选地,底部支撑结构中的多个板条以及连接在多个板条之间的桥梁,均相对于肘部搁置面向下弯曲。优选地,至少两个相邻的板条的起伏方向相反,其中,在这两个板条的由起伏形成的凸部中:距离最近且位于不同板条的凸部之间通过桥梁连接。优选地,曲线为s形曲线。优选地,s形曲线的每个弯折处均为光滑过渡。优选地,底部支撑结构中的多个板条以及桥梁位于同一个弯曲面。优选地,底部支撑结构中的多个板条和桥梁均相对于肘部搁置面向下弯曲。优选地,柔性支撑件为泡沫、海绵中的一种或两种。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具有本技术的前述任一肘靠。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至少在于:肘靠的底部支撑结构设置为相对于肘部搁置面向下弯曲,这种设置的底部支撑机构本身作为吸能结构,使得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能控制肘靠的底部支撑结构的变形方向,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吸能结构的溃缩特性而取得良好的吸收碰撞效果;肘靠的底部支撑结构所具有的板条呈曲率光滑的曲线形状,由于没有尖锐角部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在承受侧面碰撞或竖直载荷时出现不容易出现由于应力集中而容易断裂的情形,相应地在侧面碰撞事件期间溃缩的性能与承受肘部施加的竖直载荷之间取得优化的效果;由于底部支撑结构与肘靠中的柔性支撑件直接接触,而没有现有技术中额外增加的用以增强竖直载荷承受能力的薄片,所以本技术肘靠成本也较低;当肘靠的底部支撑结构构造成网格结构时能提供充足的垂直方向的支撑。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用于机动车辆的车门的肘靠安装于车门内侧的情形;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肘靠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肘靠的局部结构的俯视图,其中示出了肘靠的底部支撑结构的板条形状、以及连接在相邻板条的凸起之间的桥梁;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肘靠的局部横截面视图,示出了肘靠的底部支撑结构的多个板条以及桥梁整体上相对于肘部搁置面向下弯曲呈凹陷状;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肘靠在受到侧面撞击后的变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参见图1-3,本技术的用于机动车辆车门的肘靠包括:肘部搁置面1、底部支撑结构5,该底部支撑结构5位于肘部搁置面1下方。参见图2和4所示,底部支撑结构5相对于肘部搁置面1向下弯曲。这种向下弯曲是在肘靠遭受侧面碰撞以及肘靠承受竖直载荷之前的常态。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这种向下弯曲设置的底部支撑结构5的变形方向是可控的,例如图5所示发生侧面碰撞时其相对于肘部支撑面1向下变形,从而取得良好吸收碰撞效果。图5右侧箭头表示施加给肘靠的侧面碰撞。比较图4和图5可显著看出,底部支撑结构5变形前后对比情况。参见图2,本技术的肘靠还包括:从底部支撑结构5背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9和第二连接部8,其中第一连接部9和第二连接部8与底部支撑结构5共同形成肘靠骨架。肘靠还包括表皮2,其如图2所示包覆在肘靠骨架上以与肘靠骨架之间形成形成空腔,空腔中可容纳有柔性支撑件3,显然该柔性支撑件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泡沫、海绵,可以提供表皮的柔软和舒适的支撑感受。从图2可看出,柔性支撑件3与上述的向下弯曲的底部支撑结构5之间直接接触。而没有现有技术中所谓的薄片。从而本技术肘靠的成本较低。参见图2-3进一步描述本技术中底部支撑结构5,该底部支撑结构5可以设置为网格结构。当肘靠的底部支撑结构构造成网格结构时能提供充足的垂直方向的支撑。图2和图3示出了底部支撑结构的非限制性示例,在此示例中底部支撑结构5的网格结构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间隔的多个板条6,其中每个板条6在垂直于车辆宽度的方向上前后起伏(即向车辆的前向方向起而向车辆的后向方向伏,或者反过来)以形成曲率连续的曲线状;而且从图3中还可以看出,在至少两个相邻的板条6之间通过桥梁7连接以形成网格。板条6的这种曲率连续的曲线形状可以是例如S形曲线。显然这种曲线是光滑的,曲线的每个转折处均光滑过渡。由于没有尖锐角部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在承受侧面碰撞或竖直载荷时出现不容易出现由于应力集中而容易断裂的情形,相应地在本技术的肘靠在抵抗车辆侧面碰撞与承受竖直载荷两者取得更加优化的效果,具体地S型圆滑曲线能够提供类似于弹簧结构的优化的侧面吸能效果,而相连成网格能够保证垂直方向上的载荷承载能力而不需要额外的支撑薄片/支撑件。上述的S形曲线以及互联结构仅为非限制性示例,可以理解由于上述的向下弯曲设置的底部支撑结构5能够保证吸能结构充分发挥其效果,底部支撑结构5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设置,包括但不限于,六边形、蜂窝状、正方形等。进一步在图3的示例中,每两个相邻的板条6之间均可连接有桥梁7,并且在图3的俯视图中可看出,桥梁7的纵向延伸方向平行于车辆的前后方向。对于板条6在底部支撑结构5的一种优选布置方式,图3示出了至少两个相邻的板条6的起伏方向相反,在这两个板条的由起伏形成的凸部中:距离最近且位于不同板条的凸部71、72之间通过桥梁7连接。当然,每相邻的两个板条之间可以均设置有这样的桥梁7,而且每相邻两个板条6的起伏方向都可以设置为相反的。图4中可看出,底部支撑结构的板条6以及桥梁7位于同一个弯曲面。但是这只是一种优选方式。图4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机动车辆车门的肘靠,具有肘部搁置面(1)、以及位于所述肘部搁置面(1)下方的底部支撑结构(5),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结构(5)相对于所述肘部搁置面(1)向下弯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车门的肘靠,具有肘部搁置面(1)、以及位于所述肘部搁置面(1)下方的底部支撑结构(5),
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结构(5)相对于所述肘部搁置面(1)向下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肘靠,其特征在于,
所述肘靠还包括:从所述底部支撑结构(5)背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9)和第二连接部(8),以与所述底部支撑结构(5)共同形成肘靠骨架,
在所述肘靠骨架上包覆有表皮(2)以与所述肘靠骨架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中容纳有柔性支撑件(3),
其中,所述柔性支撑件(3)与向下弯曲的所述底部支撑结构(5)直接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肘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结构呈网格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肘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结构的网格结构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间隔的多个板条(6),
其中,每个所述板条(6)在垂直于车辆宽度的方向上前后起伏,以形成曲率连续的曲线状,
其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板条之间通过桥梁(7)连接以形成网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肘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时泳尼古拉斯·索普卡王全成
申请(专利权)人: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