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式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27985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0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整合式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第一壳体、一第二壳体及复数第三壳体,该第一、二壳体分别具有一第一壳体腔室及一第二壳体腔室,该每一第三壳体具有一第三壳体腔室,该每一第三壳体经由一第一热管连接该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经由一第二热管贯穿该第二壳体连接至对应的第三壳体,藉此使每一第三壳体腔室内的工作流体分别经由各自连接的第一、二热管到该第一、二壳体腔室内汽液循环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整合式散热装置,尤指应用于散热之整合式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随现行电子设备逐渐以轻薄作为标榜之诉求,故各项元件皆须随之缩小其尺寸,但电子设备之尺寸缩小伴随而来产生的热变成电子设备与系统改善性能的主要障碍。所以业界为了有效解决电子设备内的元件散热问题,便分别提出具有导热效能较佳的均温板(Vaporchamber)及热管(Heatpipe),以有效解决现阶段的散热问题。均温板(Vaporchamber)呈矩型状之壳体(或板体),其壳体内部腔室内壁面设置毛细结构,且该壳体内部填充有工作液体,并令该壳体的一侧(即蒸发区)贴设在一发热元件(如中央处理器、南北桥晶片、电晶体、MCU或其他电子元件等)上吸附该发热元件所产生之热量,使液态之工作液体于该壳体之蒸发区产生蒸发转换为汽态,将热量传导至该壳体之冷凝区,该汽态之工作液体于冷凝区受冷却后冷凝为液态,该液态之工作液体再透过重力或毛细结构回流至蒸发区继续汽液循环,以有效达到均温散热之效果。热管(Heatpipe)的原理与理论架构与均温板相同,主要是在圆管口径的热管内之中空部分填入金属粉末(或是置入编织网状的毛细或设置沟槽或复合毛细),并透过烧结之方式于该热管之内壁形成一环状的毛细结构,其后将该热管抽真空并填充工作液体,最后封闭以形成热管结构。当工作液体由蒸发部受热蒸发后扩散至该冷凝端,并该工作液体于该蒸发部为汽态,由该蒸发部离开后向该冷凝端扩散时逐步受冷却冷凝转换为液态,并且再透过毛细结构回流至该蒸发部。比较均温板与热管两者只有热传导的方式不同,均温板的热传导方式是二维的,是面的热传导方式(主要大面积的均温效果);然而热管的热传导方式是一维的热传导方式(主要为热的远端传导)。故现今的电子元件仅配合单一的热管或均温板已不敷使用,因此,如何将热管与均温板结合在一起使用使其同时具有均温及远端导热或散热,以期大幅提升热传导之效率,而有效解决高功率电子元件之散热问题,是目前业者所需改进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有效解决上述之问题,本技术之一目的在提供一第二壳体经由复数第一热管分别连接复数第三壳体,并由至少一第一壳体经由至少一第二热管贯穿第二壳体连接至对应的第三壳体,以使该第三壳体内的工作流体分别经由连接的第一热管流到该第二壳体散热及由第二热管流到该第一壳体散热的整合散热装置。本技术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该第一壳体位于第二壳体上方,该第二壳体位于该第三壳体上方,该第三壳体分别经由一第一热管连接在该第二壳体下方及由一第二热管连接在该第一壳体下方,以使该第三壳体内的工作流体受热蒸发经由第一、二热管分别流至该第二壳体及第一壳体中散热后,从第一、二壳体藉由重力及毛细力回流至每一第三壳体的整合式散热装置。本技术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可达到较佳的散热效率的整合式散热装置。本技术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具有增加散热面积散热的整合式散热装置。本技术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第一管壁内表面设有复数第一凸肋与复数第一沟槽,第二管壁内表面设有复数第二凸肋与复数第二沟槽,该第一、二热管毛细结构形成在各自的凸肋与沟槽上,藉此增加热管毛细结构的面积,以提升热管通道内的毛细通道。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整合式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第一壳体,界定一第一壳体腔室,且具有至少一第一开孔连通该第一壳体腔室,该第一壳体腔室内具有一第一壳体毛细结构,该第一壳体腔室具有一内壁顶侧间隔相对该第一开孔;一第二壳体,界定一第二壳体腔室,且具有至少一第二开孔及复数第三开孔,该第二开孔与该第三开孔连通该第二壳体腔室,该第二壳体腔室内具有一第二壳体毛细结构;复数第三壳体,该每一第三壳体界定一第三壳体腔室,且设有至少一第四开孔连通该第三壳体腔室,该第三壳体腔室内具有一工作流体与一第三壳体毛细结构,该第三壳体腔室具有一内壁底侧间隔相对该第四开孔;复数第一热管,该每一第一热管具有一第一热管通道,该第一热管的两端分别插接相对该第三开孔、第四开孔,该第一热管通道分别连通该第二、三壳体腔室,一第一热管毛细结构设于该第一热管通道内且分别连接该第二壳体毛细结构及该第三壳体毛细结构;及至少一第二热管,具有一第二热管通道,该第二热管的一端插接相对该第一开孔,其另一端则贯穿该第二开孔与相对该第二开孔的一第一热管通道至对应的一第三壳体腔室内,该第二热管通道分别连通对应该第一壳体腔室与该一第三壳体腔室,一第二热管毛细结构设于该第二热管通道内且分别连接该第一壳体毛细结构及对应的一第三壳体毛细结构。该第一壳体具有一第一外顶面界定一散热面积,该第二壳体具有一第二外顶面界定一散热面积,该每一第三壳体具有一第三外底面界定一吸热面积,该第一壳体的散热面积大于或等于任一第三壳体的吸热面积,该第二壳体的散热面积大于任一第三壳体的吸热面积。该每一第一热管具有一第一管壁及一第一延伸部形成一第一开放端与一第二延伸部形成一第二开放端,该第一热管通道及该第一热管毛细结构设在该第一管壁内且位于该第一开放端及该第二开放端之间。该第二热管具有一第二管壁及一第三延伸部形成一第三开放端与一第四延伸部形成一第四开放端,该第二热管通道及该第二热管毛细结构设在该第二管壁内且位于该第三开放端及该第四开放端之间。该第一延伸部从对应的该第三开孔延伸进入该第二壳体腔室内,使该第一开放端抵接该第二壳体腔室内的一内壁顶侧,该第二延伸部从对应该第四开孔延伸进入该第三壳体腔室内,使该第二开放端抵接该第三壳体腔室内的内壁底侧。该第三延伸部从对应的该第一开孔延伸进入该第一壳体腔室内,使该第三开放端抵接该第一壳体腔室内的内壁顶侧,该第四延伸部从该第二开孔延伸进入对应的一第一热管通道至该第三壳体腔室内,使该第四开放端抵接该第三壳体腔室内的内壁底侧。该第一热管毛细结构经由该第一开放端及第二开放端连接该第二壳体毛细结构及该第三壳体毛细结构。该第二热管毛细结构经由该第三开放端及第四开放端连接该第一壳体毛细结构及该第三壳体毛细结构。该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分别设有一第一贯穿口及第二贯穿口贯穿该第一管壁,该第一热管通道经由该第一贯穿口及该第二贯穿口连通该第二壳体腔室及该第三壳体腔室。该第三延伸部及第四延伸部分别设有一第三贯穿口及第四贯穿口贯穿该第二管壁,该第二热管通道经由该第三贯穿口及该第四贯穿口连通该第一壳体腔室及该第三壳体腔室。该第一管壁具有一第一内表面面对该第一热管通道,该第一热管毛细结构形成在该第一内表面上,该第一内表面设有复数第一凸肋间隔设置,且该第一凸肋彼此间具有一第一沟槽,该第一凸肋及该第一沟槽交错设置且沿着该第一热管的一长方向延伸。该第二管壁具有一第二内表面面对该第二热管通道,该第二热管毛细结构形成在该第二内表面上,该第二内表面设有复数第二凸肋间隔设置,且该第二凸肋彼此间具有一第二沟槽,该第二凸肋及该第二沟槽交错设置且沿着该第二热管的一长方向延伸。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及该第三壳体为均温板或平板式均温热管。该每一第一热管的管径大于该第二热管的管径。前述第二热管更具有至少一支撑体,该支撑体设于该第二热管通道内,且该支撑体的一端抵接对应该第一壳体腔室内的内壁顶侧,其另一端抵接对应的一第三壳体腔室内的内壁底侧。该支撑体设有一毛细结构,该毛细结构细形成在该支撑体的外周侧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整合式散热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整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第一壳体,界定一第一壳体腔室,且具有至少一第一开孔连通该第一壳体腔室,该第一壳体腔室内具有一第一壳体毛细结构,该第一壳体腔室具有一内壁顶侧间隔相对该第一开孔;一第二壳体,界定一第二壳体腔室,且具有至少一第二开孔及复数第三开孔,该第二开孔与该第三开孔连通该第二壳体腔室,该第二壳体腔室内具有一第二壳体毛细结构;复数第三壳体,该每一第三壳体界定一第三壳体腔室,且设有至少一第四开孔连通该第三壳体腔室,该第三壳体腔室内具有一工作流体与一第三壳体毛细结构,该第三壳体腔室具有一内壁底侧间隔相对该第四开孔;复数第一热管,该每一第一热管具有一第一热管通道,该第一热管的两端分别插接相对该第三开孔、第四开孔,该第一热管通道分别连通该第二、三壳体腔室,一第一热管毛细结构设于该第一热管通道内且分别连接该第二壳体毛细结构及该第三壳体毛细结构;及至少一第二热管,具有一第二热管通道,该第二热管的一端插接相对该第一开孔,其另一端则贯穿该第二开孔与相对该第二开孔的一第一热管通道至对应的一第三壳体腔室内,该第二热管通道分别连通对应该第一壳体腔室与该一第三壳体腔室,一第二热管毛细结构设于该第二热管通道内且分别连接该第一壳体毛细结构及对应的一第三壳体毛细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整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第一壳体,界定一第一壳体腔室,且具有至少一第一开孔连通该第一壳体腔室,该第一壳体腔室内具有一第一壳体毛细结构,该第一壳体腔室具有一内壁顶侧间隔相对该第一开孔;一第二壳体,界定一第二壳体腔室,且具有至少一第二开孔及复数第三开孔,该第二开孔与该第三开孔连通该第二壳体腔室,该第二壳体腔室内具有一第二壳体毛细结构;复数第三壳体,该每一第三壳体界定一第三壳体腔室,且设有至少一第四开孔连通该第三壳体腔室,该第三壳体腔室内具有一工作流体与一第三壳体毛细结构,该第三壳体腔室具有一内壁底侧间隔相对该第四开孔;复数第一热管,该每一第一热管具有一第一热管通道,该第一热管的两端分别插接相对该第三开孔、第四开孔,该第一热管通道分别连通该第二、三壳体腔室,一第一热管毛细结构设于该第一热管通道内且分别连接该第二壳体毛细结构及该第三壳体毛细结构;及至少一第二热管,具有一第二热管通道,该第二热管的一端插接相对该第一开孔,其另一端则贯穿该第二开孔与相对该第二开孔的一第一热管通道至对应的一第三壳体腔室内,该第二热管通道分别连通对应该第一壳体腔室与该一第三壳体腔室,一第二热管毛细结构设于该第二热管通道内且分别连接该第一壳体毛细结构及对应的一第三壳体毛细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一第一外顶面界定一散热面积,该第二壳体具有一第二外顶面界定一散热面积,该每一第三壳体具有一第三外底面界定一吸热面积,该第一壳体的散热面积大于或等于任一第三壳体的吸热面积,该第二壳体的散热面积大于任一第三壳体的吸热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第一热管具有一第一管壁及一第一延伸部形成一第一开放端与一第二延伸部形成一第二开放端,该第一热管通道及该第一热管毛细结构设在该第一管壁内且位于该第一开放端及该第二开放端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管具有一第二管壁及一第三延伸部形成一第三开放端与一第四延伸部形成一第四开放端,该第二热管通道及该第二热管毛细结构设在该第二管壁内且位于该第三开放端及该第四开放端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从对应的该第三开孔延伸进入该第二壳体腔室内,使该第一开放端抵接该第二壳体腔室内的一内壁顶侧,该第二延伸部从对应该第四开孔延伸进入该第三壳体腔室内,使该第二开放端抵接该第三壳体腔室内的内壁底侧。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整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延伸部从对应的该第一开孔延伸进入该第一壳体腔室内,使该第三开放端抵接该第一壳体腔室内的内壁顶侧,该第四延伸部从该第二开孔延伸进入对应的一第一热管通道至该第三壳体腔室内,使该第四开放端抵接该第三壳体腔室内的内壁底侧。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整合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管毛细结构经由该第一开放端及第二开放端连接该第二壳体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文基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