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体、加热组件、加热设备、加热装置及导热体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919899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0 1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加热体、加热组件、加热设备、加热装置及导热体,加热体包括基体和导热体,基体设置在导热体外侧,基体设置有加热元件,导热体外侧包括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沿导热体轴向方向,第一凹部与第一凸部交错设置;加热体包括连通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包括形成于第一凹部与所述基体之间的空间,第二通道形成于导热体内部区域。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导热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加热体、加热组件可实现两次加热,加热速度快,且热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加热领域。
技术介绍
现有液体加热包括动态液体加热方式和静态液体加热方式,其中静态液体加热方式,一般采用电加热管对容器内所盛放液体进行加热,此时电加热管需要对整个容器内液体进行加热,加热液体时间较长。其中动态液体加热很多采用在热传导介质中布置管道、流道,并将电阻丝埋设在热传导介质中,通过热传导介质将电阻丝所产生热量以热传递方式提供给对流经管道内的液体,为使加热效果显著,需要电阻丝对热传导介质进行预热,加热液体时间较长,加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效率较高的加热体、加热组件、加热设备和加热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热体,包括基体和导热体,所述基体设置在所述导热体外侧,所述基体设置有加热元件,所述导热体外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部和至少一个第一凹部,沿所述导热体轴向方向,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一凸部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凸部包括第一根部和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自所述第一根部向外延伸,且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基体的内壁相对设置;所述加热体包括有至少一个第一通道、至少一个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基体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二通道形成于所述导热体内部区域,沿所述加热体所在纵向延伸方向,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在所述加热体的其中一端连通。为实现上述目的,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壳体、加热体、盖体,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所述加热体位于所述安装腔,且所述壳体与所述盖体组装固定,所述加热体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所述加热体与所述盖体相对固定;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区,所述第一连接区位于所述基体与所述导热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连接区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为实现上述目的,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热设备,包括流通部和加热组件,所述流通部包括第三通道和至少一个喷口,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孔口和所述喷口。为实现上述目的,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热装置,包括流体管和加热设备,所述流体管连通所述第二孔口和所述流通部的第三通道。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更有效地转移热量的导热体。一种导热体,所述导热体外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部和至少一个第一凹部;沿所述导热体轴向方向,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一凸部交错设置;所述导热体内侧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凸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凸部包括第二根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自所述第二根部向内延伸,所述第二端部间隔排布,所述第二端部之间不相互接触,所述导热体内部形成一个所述第二通道;或者所述第二端部之间部分接触或连成一体,所述导热体内部形成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第二通道。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加热元件布置在基体外侧,导热体外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部和至少一个第一凹部,第一通道包括形成于第一凹部与基体之间的空间,第二通道形成于导热体内部区域,流体经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后可沿着第二通道或第一通道再次进行加热,如此实现两次加热,加热速度快,且热效率高。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导热体可用于将流体从第一通道引导至第二通道或者将流体从第二通道引导至第一通道,便于流体的换热,更有效地将热量转移给流体。附图说明图1为加热组件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加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加热体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去除基体的一部分以显示内部导热体;图4为导热体端部的俯视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加热组件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7为图5所示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加热组件的第一封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1所示加热组件的第二封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加热设备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加热设备的局部爆炸示意图;图12为图10所示加热设备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一种加热组件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加热组件100包括加热体1、壳体3、盖体,加热体1位于壳体3内,壳体3和盖体组装固定。为便于以下说明需要对内和外进行定义,内和外是以加热体1为基准而言,向内意指朝着加热体1中心的方向,向外意指从加热体1的中心向外发散的方向。结合参照图2、图3和图4,加热体1包括导热体11、基体12、加热元件13,基体12设置加热元件13,具体地,加热元件13布置在基体12的外壁,更为具体地,加热元件13为电热膜,加热元件13涂覆在基体12的外壁,电热膜与外部电路连接后产生热量。具体地,基体12可为管状结构,导热体11也可为管状结构,基体12中空形成安装腔,基体12为套筒型,基体12两端开口,基体12设置在导热体11外侧;导热体11外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部111和至少一个第一凹部112,沿导热体11轴向方向,第一凸部111和第一凹部112交错设置,第一凸部111包括第一根部1111和第一端部1112,第一端部1112自第一根部1111向外延伸,且该第一端部1112与基体12的内壁相对设置,此时第一端部1112与基体12的内壁之间可保持一定间隙或者第一端部1112与基体12相接触。此处,第一端部1112为导热体11的最外侧,即与基体12内壁最为靠近的位置。当然,基体12和导热体11也可以为方形柱体、桶状或者其他结构。加热体1包括有至少一个第一通道14、至少一个第二通道15,该第一通道14和第二通道15相互连通,能够形成用于供工作流体进行流动的流体通道,其中第一通道14包括形成于导热体11与基体12之间的空间,具体地包括形成于第一凹部112与基体12的内壁之间的空间;第二通道15形成于导热体11内部中空区域。沿加热体1所在纵向延伸方向,第一通道14和第二通道15在加热体1的其中一端连通,加热组件100包括第一连接区8,第一连接区8连通第一通道14和第二通道15。第一连接区8位于加热体1的其中一端与盖体之间或者位于加热体1或者位于盖体。例如,基体12的长度大于导热体11的长度,加热体1包括第一连接区,第一连接区位于基体12与导热体11的同一侧之间,第一通道14和第二通道15通过第一连接区连通。又如,基体12的长度和导热体11的长度相同,基体12与导热体11之间通过外部连接结构,例如盖体连通;再比如,基体12与导热体11之间可通过导热体11壁部连通;或者基体12一端封闭,基体12与导热体11在封闭端内部连通。导热体11可以为金属管,具体可为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材料或合金材料,例如包含铝、铜、银等。导热体11轴向的截面包括至少一个子凸部111a和至少一个子凹部112a,导热体11轴向的每个截面的子凸部111a形成第一凸部111的一部分,导热体11轴向的每个截面的子凹部112a形成第一凹部112的一部分,导热体11的第一凸部111可呈螺旋形结构自导热体11的一端延伸至导热体11的另一端,第一凹部112也可以螺旋形结构自导热体11的一端延伸至导热体11的另一端,如此,第一通道14为至少一个螺旋形通道,导热体11轴向的每一个截面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凹部112和至少一个第一凸部111,使得流体在导热体11外侧沿螺旋形路径流动,延长流动路径,加快流体加热速度。当然,导热体11的凸起部不限于螺旋形结构,还可为其他各种布置结构,使得流体在导热体11外表面曲折流动,相对延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热体,包括基体和导热体,所述基体设置在所述导热体外侧,所述基体设置有加热元件,所述导热体外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部和至少一个第一凹部,沿所述导热体轴向方向,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一凸部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凸部包括第一根部和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自所述第一根部向外延伸,且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基体的内壁相对设置;所述加热体包括有至少一个第一通道、至少一个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基体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二通道形成于所述导热体内部区域,沿所述加热体所在纵向延伸方向,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在所述加热体的其中一端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体,包括基体和导热体,所述基体设置在所述导热体外侧,所述基体设置有加热元件,所述导热体外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部和至少一个第一凹部,沿所述导热体轴向方向,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一凸部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凸部包括第一根部和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自所述第一根部向外延伸,且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基体的内壁相对设置;所述加热体包括有至少一个第一通道、至少一个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基体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二通道形成于所述导热体内部区域,沿所述加热体所在纵向延伸方向,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在所述加热体的其中一端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涂覆在所述基体的外侧,所述加热体包括有第一连接区,所述第一连接区位于所述基体与所述导热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连接区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所述导热体内侧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凸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凸部包括第二根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自所述第二根部向内延伸,所述第二端部间隔排布,所述第二端部之间不相互接触,所述导热体内部形成一个所述第二通道;或者所述第二端部之间部分接触或连成一体,所述导热体内部形成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第二通道。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体轴向的截面包括至少一个子凸部和至少一个子凹部,所述导热体轴向的每个截面的子凸部形成所述第一凸部的一部分,所述导热体轴向的每个截面的子凹部形成所述第一凹部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凸部以螺旋形结构自所述导热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导热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凹部以螺旋形结构自所述导热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导热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通道为至少一个螺旋形通道。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导热体横向方向,所述导热体外侧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凸部,或者所述导热体外侧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第一凸部离散地设置于所述导热体外侧。5.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壳体、加热体、盖体,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所述加热体位于所述安装腔,且所述壳体与所述盖体组装固定,所述加热体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所述盖体位于所述加热体的端部的外部;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区,所述第一连接区位于所述基体和所述导热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连接区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所述第一孔口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孔口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两端开口,所述第一连接区设置于所述加热体的其中一端与所述盖体之间;或者所述第一连接区位于所述盖体;或者所述加热体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一连接区设置于所述加热体封闭的端部内;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位于所述盖体,所述第一连接通道和所述第二连接通道形成于所述加热体的一端与所述盖体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一孔口,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二孔口。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位于所述加热体的两端,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所述第一连接通道和所述第二连接通道形成于所述加热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盖体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一孔口,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二孔口;或者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一盖体或第二盖体中的其中一个包括第一孔口,所述第一盖体或第二盖体中的其中另一个包括第二孔口,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一孔口,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二孔口。8.如权利要求5或6或7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位于所述加热体的两端,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第一环形部和柱形部,所述第一环形部设置第一环形安装腔,所述第一环形安装腔的直径大于所述基体的直径,所述柱形部位于所述第一环形部的中间位置,所述柱形部的端部与所述加热体相对固定;和/或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第二环形部,所述第二环形部设置第二环形安装腔,所述第二环形安装腔的直径大于所述基体的直径,所述第二盖体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环形部的中部部位,所述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所述导热体的端部相对固定,所述支撑部的内部为连通腔,所述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区与所述连通腔。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通道包括第三连接通道、槽孔以及第二连接区,所述第三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一孔口连通,所述槽孔设置于所述柱形部侧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槽孔与所述第三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区包括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基体内壁的一部分、所述导热体的端部之间限定的区域,所述第二连接区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通道包括贯通孔道,所述贯通孔道贯穿所述柱形部,且所述贯通孔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孔口连通,所述贯通孔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有第二连接区,所述第二连接区位于所述第一环形部与所述基体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区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密封件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一环形部与所述基体之间;和/或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有第三连接区,所述第三连接区位于所述第二环形部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海军胡如国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艾尔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